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宋神宗任命章惇為荊湖南北察訪使,開拓湖南中部的梅山地區(qū)。章惇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成功收服梅山蠻,在梅山地區(qū)設置了新化、安化二縣,受到朝廷的嘉獎。第二年,章惇又受命平定南江諸蠻。然而,在平定南江諸蠻過程中,章惇由于濫殺無辜,引起了時人的詬病。
發(fā)源于貴州苗嶺山脈的沅水,流經(jīng)湘西南重鎮(zhèn)洪江之后,一路向北,在湘西古城沅陵與其最大支流酉水匯合,東奔洞庭湖。因酉水來自沅陵西北方向,古人稱之為北江。而沅水上游及上游的支流,則被稱為南江。沅水流域多崇山峻嶺,自古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這里的土著,春秋戰(zhàn)國時稱為“濮人”,東漢時稱為“五溪蠻”,從唐末到宋初被稱為“溪峒蠻”。其中生活在北江地區(qū)的蠻民,又稱“北江蠻”;生活在南江地區(qū)的蠻民,因部族較多,統(tǒng)稱“南江諸蠻”。
北宋建立后,延續(xù)唐代以來的羈縻制度,在蠻夷地區(qū)設置州縣,由酋長擔任世襲土官,實行“以蠻治蠻”的自治政策。在湘西的北江地區(qū),羈縻政策相對穩(wěn)定。但在湘西南的南江地區(qū)和湘中的梅山地區(qū),同樣的政策卻步履艱難,甚至南轅北轍。因此,朝廷后來放棄羈縻政策,而是采取了更為激進的開拓政策。
南江地區(qū)最大的問題是諸蠻之間矛盾重重,長期互相仇殺。南江諸蠻共設有16個羈縻州,范圍包括今懷化市大部及周邊部分地區(qū),其中以向氏、田氏、舒氏、楊氏四族勢力最大。向氏據(jù)有富(在今麻陽苗族自治縣)、鶴(今懷化市鶴城區(qū))、保順(今地不詳)、天錫(今地不詳)、古(在今貴州省榕江縣)等州。田氏據(jù)有獎(在今芷江縣)、錦(在今麻陽苗族自治縣)、晃(今新晃縣)、懿(在今芷江縣)等州。舒氏據(jù)有敘(今懷化市洪江區(qū))、峽(今洪江市安江鎮(zhèn))、中勝(在今洞口縣)、元(今洪江市黔城鎮(zhèn))等州。楊氏據(jù)有誠(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徽(今綏寧縣)等州。這四大部族中,楊氏居于偏遠的最南端,與其他三族沖突較少,而向氏、田氏、舒氏之間,則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人們苦不堪言。
北宋開梅山取得成功后,辰州(治所在今沅陵縣)人張翔(又作張翹)深受啟發(fā),認為南江地區(qū)也必須來一次歷史性變革,才能擺脫曠日彌久的混亂狀況。于是他上書朝廷,建議歸化南江諸蠻,設置郡縣。
宋神宗熙寧年間,通過王安石改革,國力已有所增強。對于開拓疆土之事,朝廷當然很樂意干。開梅山有功的章惇,于是有了再立新功的機會。章惇首先派部下李資、張竑等人前往招撫南江諸蠻。南江四大部族中,向氏素來與朝廷關系較好。得知朝廷欲開拓南江,立即表示愿意帶頭獻地歸化。隨后,舒氏一族除敘州土官舒德郛未表態(tài)外,其它各州也表示愿意歸降。招撫工作的進展似乎很順利。
然而,當李資、張竑到達田氏所據(jù)的懿州時,意外狀況出現(xiàn)了。由于李資、張竑“淫于夷婦”、“褻幔夷獠”,意思就是調(diào)戲、侮辱蠻族婦女,被懿州蠻酋田元猛一怒之下給殺掉了。北宋魏泰所撰《東軒筆錄》中,對這事的描述更有趣:章惇受命平定南江諸蠻,聽說那里的蠻人擅長使用符箓咒語各種鬼怪邪招,就找了個叫愿成的和尚隨軍,以便驅災辟邪。到了辰州,愿成和尚隨李資等人前往蠻地招降。不料李資等人竟胡作非為,穢亂蠻婦。蠻酋田元猛不勝其憤,將他們抓起來綁在柱子上,一個個給剮了。輪到剮愿成和尚時,愿成和尚苦苦哀求饒命。田元猛信佛,見是個和尚,便把他放了他。這段恥辱的經(jīng)歷,據(jù)說后來成了愿成和尚炫耀的資本。
田元猛殺掉了李資等人,事情也就搞大了。章惇立即兵分三路,血洗懿州。章惇雖是文官出身,但殺起人來毫不手軟,甚至濫殺無辜。當時的益陽知縣張頡,后來向朝廷報告說,章惇在南江大開殺戒,無辜者十之八九,以至浮尸塞江,當?shù)厝藬?shù)月不吃江里的魚。
熙寧七年(1074年),隨著誠州楊氏一族歸附朝廷,南江諸蠻全部被平定。章惇于是撤銷南江地區(qū)全部羈縻州,重新設置沅州、誠州及盧陽、蒔竹二縣,由朝廷派官員直接統(tǒng)治。章惇平南江雖然充滿血腥,卻也改變了南江諸蠻長期互相仇殺的局面,對推進南江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或許,這正是社會發(fā)展的代價。(文/謝志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