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作者:知北游

一、

最早記載狌狌這種動物的,大概是《山海經(jīng)》和《逸周書》,《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里說,在招搖之山上有一種獸,樣子象禺,也就是象獼猴,耳朵是白色的,既能伏地爬行,也能象人一樣直立行走,這種獸的名字叫“狌狌”,如果吃了它的肉人就善于奔跑。

這似乎就是一種很普通的猿類,并沒有什么神秘奇特的地方。

但是到了《海內(nèi)南經(jīng)》里,卻說“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就是狌狌這種動物能知道人的姓名,它的樣子象豬而長著人的臉。

先秦兩漢,“猩猩”的“猩”又寫作反犬旁加個生活的“生”,就是“狌”,這個字后來還讀shēng,古代的字書《玉篇》和韻書《集韻》都說它們是異體字,就是寫法不同?!逗?nèi)經(jīng)》里說“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沒說它知人名的事兒;《爾雅·釋獸》里在猿類中解釋說“猩猩,小而好啼”,就是說猩猩是一種較小的猿類,喜歡鳴叫,也沒說它知人名。

《逸周書·王會》這篇,大概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追述古代事實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章,里面說周成王在舉行“成周之會”的時候,天下萬國來朝,貢獻了許多奇珍異寶和珍禽異獸,其中都郭這個國家貢獻了狌狌,說他的樣子是“狌狌若黃狗,人面能言”,直接說猩猩會說話了。

這些關于猩猩樣子的描寫,都近似于今天我們所知的猩猩,但是說它知道人的姓名或能說話就不知道根據(jù)是什么。

二、

關于猩猩會說人話的記載,古書里常見,比如《禮記·曲禮上》里有句名言:“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再后的說法,不是猩猩知人名了,而是猩猩能知道過往的事情,就是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往事,《淮南子·氾論訓》里說“猩猩知往而不知來,乾gān鵠知來而不知往?!薄墩摵狻嵵防镎f:“狌狌知往,鳱gān鵲知來,稟天之性,自然者也?!本褪钦f猩猩這種獸知道往事卻不知道未來的事,而乾鵠(一作鳱鵲,就是喜鵲)這種鳥知道未來的事卻不知道往事,都是它們天生的能力,自然擁有的。

而實際情況是,到現(xiàn)在人們認識的猿類動物中,沒有一種可以模仿人類的語言,別說是猿類動物,就是所有的哺乳動物也沒這功能,這點和鳥類的鸚鵡、八哥之類是不同的。所以,說猩猩知人名、會說話,很顯然是一種異傳,而且這種傳說非常古老,有可能有別的根據(jù),我們實在沒法推測了。

還有一點就是,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古書記載幾乎都說猩猩會說話,那么我們只能相信,這些記錄的人大多都沒見過真的猩猩,他們只是根據(jù)《山海經(jīng)》等古書記載和民間口傳,加上道聽途說那么寫來著,所以我們現(xiàn)在也只能姑妄言之妄聽之而已。

只有晉代的郭義恭寫的《廣志》里說得比較實在,說:“猩猩似狟(huán),聲如兒啼,不聞其言。出交趾封溪縣?!本褪钦f猩猩的樣子像獾,鳴叫的聲音像小孩哭,但沒聽過它們能說話。

可注意的是,郭璞在《山海經(jīng)注》和《爾雅注》里,都說“交趾封谿縣出猩猩”,說當?shù)氐耐寥苏f猩猩的樣子象黃狗,又象豬,聲音和小兒啼哭一樣。

圖作者:衫澤

所謂“交趾封谿縣”就是今天越南永富省安朗縣,本來是中國的領土,唐代的時候在越南設了安南都護府,所以越南故稱“安南”。

現(xiàn)在沒聽說越南出產(chǎn)猩猩,但是據(jù)古書記載中南半島以前的確有猩猩,而且分布廣泛,《后漢書·西南夷列傳》里說哀牢出猩猩,哀牢國在今天的云南到泰國之間,漢代的時候那里還有猩猩,所以郭璞說交趾封溪縣出猩猩,大概是真的。

三、

唐代李賢在《后漢書注》中引了《南中志》的一個記載,是流傳最廣泛的關于猩猩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說:

哀牢山谷中有猩猩,行動沒有固定的路線,一群就有上百只。它們特別喜歡喝酒,還喜歡穿人的鞋子。當?shù)氐耐寥酥浪鼈冞@種愛好,就把酒和連成串的草鞋擺放在它們經(jīng)常走的路上。猩猩在山谷中看到酒和草鞋,就知道是人設了陷阱想捕捉它們,它們知道設陷阱之人先祖的名字,就喊著這些名字怒罵,還大喊:“奴才這是想誆騙我們呢!”撇開酒和草鞋而去,走了卻又返回來,互相喊著來嘗嘗那些酒,還互相囑咐:“悠著點兒,別喝多了,別上了人類的當哈!”可說歸說,做歸做,開始還稍微喝一點,后來就控制不住自己,大喝特喝起來,喝得醉醺醺的,又把草鞋拿過來穿上。

這時候,埋伏著的獵人們就一涌而上,猩猩們喝醉了,腳上穿著的草鞋也都被繩子連成串,邁不開腿,根本跑不了,乖乖地做了人的俘虜,被關進牢籠里。

古人捕捉猩猩,其實就象狩獵其它野獸一樣,主要是用來作食物。人要吃猩猩了,就到牢邊說:“你們自己把肥壯的推選出來?!毙尚蓚兙鸵贿吙?,一邊把最肥壯的推選出來。

古人吃猩猩,大概也是真的,《呂氏春秋·本味》里記載商代的伊尹給商湯介紹天下的美食,其中就有“猩猩之唇”;《荀子·非相》里也說:“今夫狌狌形狀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意思是猩猩也和人一樣兩條腿走路而且沒有毛,可是人們卻用它燉湯吃肉,還是獸類,不能和人一樣,區(qū)別在于人知道禮儀,而猩猩不知禮儀,不知禮儀就是禽獸。

《水經(jīng)注·葉榆河》里引《晉太康地記》記載,交趾封溪縣有猩猩獸,樣子象黃狗,又象豬,人臉,而且相貌端正,善于與人交談,聲音很好聽,就象美女一般,人們和猩猩交談,沒有不為之感動的。它的肉很美味,吃了可以辟谷。

李時珍《本草綱目》里也說:“猩猩肉食之不昧不饑,令人善走,窮年無厭,可以辟谷”,就是根據(jù)這些說法來的。

但是猩猩和其它猿類總覺得和人太接近,吃它們不知道怎么下得了口,古代就有人覺得猩猩吃不得,唐代李亢《獨異志》里記載了一個故事,說西漢時期的黃霸當封溪令的時候,他手下有個叫陳防的人,向黃霸獻上美酒和一只猩猩,猩猩是裝在皮袋里的。

黃霸問:“你帶來的這是什么東西?”陳防還沒回答,就聽見皮袋子里答應道:“是一斗美酒還有在下?!秉S霸很驚訝,覺得猩猩這種動物是有靈性的,吃不得,就下令解開皮袋把它放了,猩猩悲啼而去。

四、

據(jù)說現(xiàn)在非洲還有人吃猩猩,可也遭到了猩猩的報復,猩猩就是艾滋病病毒的原攜帶者,人類傳染艾滋病,就和猩猩有關。人類每次對大自然下口,大自然都會反咬一口,而且讓人類措手不及,抵御無力。

本來古傳是交趾封溪縣出產(chǎn)猩猩,后來這事兒不知道怎么傳走了樣,有一種說法是封溪縣不是越南的那個,而是四川的封溪山。

南宋時期的周密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齊東野語》,里面記載有位叫姚熔的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蜀封溪之猩猩》,說:“猩猩人面能言笑,出蜀封溪山,或曰交趾?!毕旅嬷v的故事和《南中志》的記載差不多,大概這位姚先生并沒見過猩猩,只是聽的傳聞,所以他也搞不準到底是出自蜀地還是交趾。

但文里特別指出猩猩的另一項功能,就是它的血可以用來染布,染出來的紅色極其鮮艷奪目,而且永遠不會褪色,這個說法是根據(jù)《華陽國志·南中志》的記載,說:“猩猩獸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jì?!薄傲Y”就是用動物的絨毛作成的氈子或毯子,用猩猩血染的紅色的毛氈布,就是后世傳說的“猩猩絨”。

郭德綱有段單口相聲,叫《下安南》,說有個人為了買猩猩絨,到了安南的種種奇遇和歷險,根據(jù)就是這個。

小說里也經(jīng)常有贊詞說“大紅袍,猩猩血”,就是指用猩猩血染的紅布做的袍子。

據(jù)記載元代的時候就曾大規(guī)模用猩猩血于染織。

元憲宗蒙哥汗時期,法國皇帝路易九世曾經(jīng)派大臣魯布魯克出使蒙古帝國,在蒙古首都和林遇到一位僧人,穿著紅色的僧袍,那紅色異常鮮艷。魯布魯克就問僧人這顏料從何而來,僧人告訴他:在中國東部,有種非常象人類的動物,穴居在巖洞中,獵人如果用酒引誘它們,它們就會呼朋喚友而來,這時獵人須隱藏暗處耐心等待。

這些動物集合好了,就舉杯互相勸酒,還喊著:“猩猩、猩猩”,也就是“請請、請請”,然后便喝的酩酊大醉,這時獵人出來,用刀剌它們的脖子取血,就是這種染紅色的顏料。

唐代裴炎在《猩猩銘序》里說西國胡人取猩猩血染毳罽(即毛毯),顏色鮮艷不褪色。還詳細記載了胡人取猩猩血的辦法,把猩猩抓住,并不殺它,而是刺取其血,事先要問問:“你要給我多少血?”猩猩一般會回答:“二升。”都會按數(shù)量獲得。如果用鞭子拷打它再問,它會隨時增加點兒,最多可以得到一升血??扇绻皇孪群退労?,就是殺了它都得不到血,真是古怪的傳聞。

而在今天說來,不管是吃猩猩,還是用猩猩血作顏料,還是都免了吧,不僅違犯《野生動物保護法》,而且它們身上攜帶的病毒都不是吃素的,人類總該接受些教訓了。

最后說一個猩猩能言的故事,見于《太平廣記》卷四百四十一《畜獸九》所引《傳奇》:

唐敬宗寶歷年間,在循州河源縣(今廣東省河源市),有一位叫蔣武的人,身材高大,魁梧健壯,膽氣豪勇,家里比較窮,獨處在山巖之間,只是喜歡打獵。

蔣武善于蹶張,“蹶張”是什么呢?就是使用弩機,因為弩機的弓臂太硬,所以需要用腳踏著弓臂,雙手拉弓弦,拉開掛在弩牙(古稱“望山”)上,裝上箭矢,然后扣動扳機(懸刀)才可以發(fā)射,正因為如此,弩這種武器要比弓射得遠、射得準,穿透力也強,威力很大。

蔣武每次帶著弩弓出去打獵,專門喜歡射殺猛獸,遇到熊羆虎豹等等,都是應弦而斃,從不失手,剖開獵物看看箭矢所射中的地方,都是貫穿了心臟。

有一天,蔣武在家中,突然聽到有什么東西敲門,聲音很急促。

蔣武隔著門從門縫里看出去,見是一只猩猩騎在一頭白象身上。

蔣武知道猩猩會說話,就開門問道:“你和這頭象來敲我的門想干什么?”

猩猩回答說:“大象有難了,知道我能說話,所以馱著我來找您呢?!?/p>

蔣武說:“你們有什么苦衷?請仔細說說緣由?!?/p>

猩猩說:“這座山南面二百多里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巖穴,穴中有條巴蛇,有好幾百尺長,目光如電,牙齒像利劍,大象們從那里經(jīng)過,都被它吞噬了,前后被吃了數(shù)百頭,實在沒辦法逃避躲藏。知道壯士您善射,懇請您用毒箭去射那條巴蛇,除掉這個禍患,我們一定報答您的恩德?!?/p>

那頭白象也跪在地上,灑涕如雨。

猩猩說:“壯士如果答應去,就請您帶著弩箭登上那座山?!?/p>

蔣武被猩猩的話說動了,就在箭矢上淬上劇毒,跟著猩猩和白象登上那座山。從山上往下一看,果然看到有在山巖下的洞穴中有一雙巨大的眼睛,光芒照耀好幾百步。

猩猩說:“那就是巴蛇的兩只眼睛。”

蔣武拉開弩弓裝上毒箭,一箭射中了那眼睛。白象就背著蔣武趕快逃跑躲避。

不一會兒,就聽見洞穴中吼聲如雷,那條巨蛇從洞里一躍而出,蜿蜒著翻滾跳躍,數(shù)里之內(nèi)的林木草芥就像被火燒的一樣紛紛倒下。一直到了天黑,那巨蛇才死去。

蔣武去查看那個洞穴,就在洞穴的旁邊,象骨和象牙堆積如山。這時候過來十頭大象,各用長鼻子卷著一枝紅色的象牙,跪著獻給蔣武,表示感謝。

蔣武接受了,猩猩也告辭而去。

蔣武就用白象馱著那些象牙回去,結果發(fā)了大財,成為當?shù)氐木薷弧?/p>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于研究山海經(jīng)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jīng)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jīng)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參考文獻】

《山海經(jīng)》《逸周書》《呂氏春秋》《荀子》《禮記》《爾雅》《淮南子》《說文解字》《論衡》《后漢書》《華陽國志》《水經(jīng)注》《玉篇》《獨異志》《集韻》《太平御覽》《太平廣記》《齊東野語》《本草綱目》《淵鑒類函》《格致鏡原》《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