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看到有女性讀者提出自己的男性伴侶在愛愛過程中不想戴套套,但自己又擔心會懷孕的困擾,希望小愛給出解答,即——

在做愛戴套的問題上,對女性來說有沒有自主決定權?

她可以選擇戴或不戴嗎?戴套的要求一定不會被拒絕,而不戴的決定則會被評判為盲目和愚蠢嗎?

坦白說,這個話題我們久久未談是因為按照現在的主流輿論很有可能被罵。

在女性對于戴套的“選擇權”這一問題上,很多人會視為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自決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對于相關信息和決策風險有充分的了解,且能夠在不受干擾和強迫的情況下做出選擇。

因此,這也是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前提,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分為二地來談論“戴套與否”這一問題。

“當然要戴,必須要戴,無條件地要戴,不戴不是人!”

第一種是“當然要戴,必須要戴,無條件地要戴,不戴不是人”。在戴套的決定權問題上,通常來說,女性是有些被動的,這背后有兩個主要的原因或者說社會性背景。

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對于女性的“性”往往是壓抑,而非鼓勵。因此,女性在探索性知識,尤其是性愉悅和性安全方面,可能是滯后的,這種滯后既相對于女性的性發(fā)育本身來說,也是相對于大多數男性來說。

還記得在初中時,有女同學問我:我跟他接吻了,我會不會懷孕啊?在對懷孕、性行為和性傳播疾病等知識比較匱乏的情況下,又不好意思去主動詢問或學習正確的知識,而是到了性愛真實發(fā)生的時候,甚至是發(fā)生之后才在“實踐”中逐漸積累,還有可能是錯誤知識。

此時,關于性傳播疾病的預防、如何避孕、懷孕后會怎樣、要不要生育、生育或墮胎會使自己的身體產生什么變化等等,都是一知半解的。

在這種情況下,去談論女性的“自決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第二個原因是在父權文化下,女性往往被視為“性的客體”,她在性愛方面的感受和意愿通常被認為是次要的,不受重視的。而男性往往占據主導,他爽不爽、他愿不愿意、他喜不喜歡,似乎比女性的快感和意愿更易被接受。

面對女性的遲疑或知識缺乏,如果男性說自己戴套不爽或者各種理由說“不會懷孕的”,他的意見似乎容易成為主導。

對于不想戴套的男性,也沒必要先急著罵“渣男”,雖然男性對性的探索雖然普遍比女性早,但錯誤的知識可是一點也不少。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對懷孕風險心知肚明、并不打算懷了就生、還為了自己爽堅持不戴套、又試圖利用女伴的猶疑不決誤導對方的,那可不僅是“渣”,還是十足的“壞”呢!

充分掌握信息的前提下——“選擇不戴”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今天,我們還有必要談談第二種觀點:充分掌握信息的前提下“選擇不戴”。

如果一位女性深知懷孕的風險、包括性傳播疾病在內等各種不戴套的可能后果,對“萬一懷孕了”有了充足的準備,不管是決定生育與否,都了解決策的風險和影響,這時候女性是否有自己做決定的自由?

事實上,女性決定不戴避孕套存在多種情況:

有些女性對乳膠過敏、有些對潤滑液過敏、有些在服用避孕藥、有些在進行避孕套以外的應對措施、有些就是因為戴套影響快感(是的,不僅男性,女性也會有這種感受),而以上情況與女性有沒有決定權是不同的命題。

關于是否戴套,女性應該掌握主動權

戴不戴套,這本身應該是一個由女性掌握主動權的事情。

把責任僅僅放在一方身上,比如一味地譴責“不戴套就是渣男”或者女性接受不戴套就是“真蠢”,不僅不利于鼓勵女性多多掌握性知識,更是女性對于自己權利和權力的讓渡。

當然,這并不是在鼓勵女性不戴套(全文立意從不在此),所謂“主動權”,當然既包括你決定戴,也包括決定不戴,一切由你說了算。

我之所以認為這個問題有必要討論,其實還出于一種對輿論的擔憂。如果只有一種論調,對于上文說的第一種情況絕大概率是件好事,即便在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傷害。

但對第二種情況下的女性來說,這不僅是不公平的指責,可能還會造成她們產生自我懷疑。

比如,“我獲取的知識難道是錯的嗎(即便是對的)?”、“難道我的選擇是愚蠢的嗎(即便不是)?”。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帶給女性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審視已經太多了,這些顯然是不必要的。

因此,我們需要去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科學知識,并且在信息篩選和判斷的過程中提高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這一過程也有助于在避孕和性愛這件事上掌握或拿回主動權。

文 | 楊旖文

圖 | Giphy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