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可以說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電子產(chǎn)品,甚至很多人都對其產(chǎn)生了依賴,更有甚者,當手機不在自己身邊時,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而在手機消費上面,很多消費者也是從不含糊,不管廠商新機發(fā)布有多么頻繁,自己總要率先用上最新款,搶首發(fā)也成為了他們的一大“樂趣”。
但是隨著手機降價越來越快,這部分搶到“首發(fā)機”的用戶卻成為了十足的“冤大頭”,因為搶到新機還沒有幾個月,手機便迎來了大降價,這也導致很多人不再為了“首發(fā)”去擠破腦袋地“拼搶”,不過我們也不禁想問,為何如今的手機降價越來越快了?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原因,其實當我們發(fā)現(xiàn)手機降價越來越快的同時,我們其實也感覺到了現(xiàn)在的手機價格也是頻繁的“拔高”,我們是否還能記起2011年小米M1的發(fā)布,1999元的價格直接將原本居高不下的手機價格打到“冰點”,更成為了當時的性價比之王。
然而1999元旗艦機的時代并沒有讓人感覺持續(xù)很久,各大廠商的旗艦手機價格已經(jīng)開始逐漸“拔高”,從1999元檔到2999元檔,再到如今的5999元檔,手機的價格還是回到了最初讓我們“望而卻步”的攔路虎。
對于手機價格的升高,一部分用戶認為是華為手機帶頭使得整個手機行業(yè)的價格漲起來了,他們的觀點認為華為靠著自研麒麟處理器,擁有絕對的自主定價權,價格定得高也是能夠盡快的回籠研發(fā)資金,不過這樣看待華為就有點片面了,其實手機價格普漲的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成本的增加。
再加上疫情的原因,導致芯片的產(chǎn)能不足,以及制造芯片的原材料的成本上漲,諸多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手機價格越來越高。雖然是這種情況,但是各大手機廠商卻并沒有放緩推出”新機“的速度,因為想要在如今廠商”混戰(zhàn)“的情況下生存下去,就必須硬碰硬,保持新機的品牌“曝光度”。
新機一出,舊機型就勢必要為新機讓路,降價是必然的,也是為了盡快的清理掉這批“庫存”,畢竟新機也將會面臨這樣的命運,如果不能盡快消化掉的話,這批舊機型將失去任何競爭力和性價比。
其實我們目前也感覺了到了手機的技術創(chuàng)新幾乎已經(jīng)快到了天花板了,甚至很難看到在手機上還能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點睛之筆”,我們要的全面屏,屏下攝像頭、屏下指紋,折疊屏、曲面屏如今都有了,手機也出現(xiàn)了令人審美疲勞的嚴重“同質化”,這導致了人們對于手機的消費也更加理性和成熟,面對手機市場的“疲軟”,廠商們通過頻繁的降價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力”,所以這也是新機降價越來越快的原因之一。
俗話說:人無白天好,花無百日紅,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繞不開“盛極必衰、衰而沒落”的客觀規(guī)律,手機的發(fā)展當然也不例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