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顆星球在你的眉頭,等你開口再長出宇宙。

----1959年蘇聯(lián)發(fā)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月球一號。

司馬遷祠墓,位于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zhèn)梁山。梁山,是韓城西部橫貫?zāi)媳敝剑蛏巾斊街彼茥澚旱妹?。朱熹《詩集傳》云:“梁山,韓之鎮(zhèn)也,今在同州韓城縣?!庇帧俄n城縣志》載:“梁山在縣西北九十里?!?/p>

地處“河山之陽”的芝川,以雄奇山川、肥沃原野,哺育一代杰出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135年--前90年),字子長,西漢夏陽(陜西韓城)人。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其祖上為史官世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0歲時就已開始游歷祖國各地,為著作《史記》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正如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p>

史官記史,難免要秉筆直書,但不免會遭到君主不滿。天漢二年(前99年),因李陵事件漢武帝遷怒司馬遷,將其投入大牢處以宮刑。

為了讓《史記》傳世,司馬遷蒙辱茍活,出獄后改任中書令,依然博覽群書,勤奮寫作,否則以他的倔強的脾氣以及一個男人的尊嚴(yán),大概率不會茍活于世。

對于司馬遷的死,歷史上無明確記載,死因也眾說紛紜,這里就不展開了。司馬遷豐富的學(xué)識和崇高的境界,無人能傳承、效仿,這樣一個深刻而淵博的學(xué)者名垂青史。

所著鴻篇巨制--《史記》,計有130卷,52萬余字,幾乎耗費司馬遷一生的時間與心血,后人也不得不為他的這份恒心與毅力所嘆服。

清朝學(xué)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云:“司馬遷參酌古今,發(fā)凡起例,創(chuàng)為全史,《本紀(jì)》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也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于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可見,《史記》開創(chuàng)了新體例,并創(chuàng)下新規(guī)模,對后世史學(xué)和文學(xué)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魯迅曾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而司馬遷頑強地與悲劇命運抗?fàn)幍木?,以及忍辱?fù)重的信念,還有那讓人望塵莫及的學(xué)識,都讓后人極其敬佩。

后人正是有感于司馬遷的這種精神,就在芝川修建司馬遷祠。

祠堂始建于西晉永嘉四年(310年),宋代擴建,元代又重修。據(jù)《韓城縣志》載“太史公傳”云:“遷卒葬高門東南八里嶺上,東望黃河,一丘巋然?!?/p>

司馬遷祠原有的建筑物,主要有寢殿、獻殿、祠門、山門和四座牌坊,除第三座牌坊已不存在外,余皆完好。

祠堂進口,為一座古樸的大牌樓,上書“漢太史司馬祠”牌坊。牌坊后面是“司馬坡”,之后過九十九級臺階才能到達祠門,上書“太史祠”三字。

祠內(nèi)古柏參天,肅穆幽靜。

寢宮正中,為司馬遷塑像,面貌雍容,呈現(xiàn)出超凡氣勢。塑像端正,但頭部卻略向北偏轉(zhuǎn)。傳說這是太史公向北凝視蘇武墓,對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而不辱漢節(jié)的精神表示敬佩。像前楹聯(lián)“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正是司馬遷一生的寫照。

接著就是獻殿,內(nèi)碑石林立,多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記和名人憑吊吟詠,詩文雅健,書法挺秀。

其中兩則碑記尤為矚目。一則碑記上載: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在同州任職期間,一天夜晚忽夢見一盛妝女子,訴說自己是司馬遷侍妾,名喚隋清娛。司馬遷年輕出游時曾攜其同行,西上返京時她留在同州。聽說司馬遷在京城受刑,她郁郁而終,葬于同州常樂寺西邊,特意來求褚遂良給她作一墓志。

還有一則碑記,為康熙不準(zhǔn)給司馬遷謚號之事。

盡管歷代帝王均不給司馬遷謚號,但他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祠院后為司馬遷墓,青磚砌圓形,周邊嵌以八卦磚雕、花卉圖案十六幅;南北兩面嵌金、清兩代碑石四方,墓前石碑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陜西巡撫畢沅題“漢太史司馬公墓”。

墓頂古柏參天,若巨掌撐天,矯龍摯云。清初李因篤曾吟詩“海岳飄零同絕筆,乾坤一半到斯岑。尚余古柏風(fēng)霜苦,空對長河日夜深”,認(rèn)為明末清初乾坤扭轉(zhuǎn)之時,天下文人翹首司馬坡,或許,正是太史公飽經(jīng)風(fēng)霜之苦的坎坷人生,給予人們精神鼓舞以及文化寄托。

后面為司馬古道,路面為大小不等的石料鋪砌。自戰(zhàn)國至今,歷經(jīng)二千余年風(fēng)雨剝蝕、車馬磨損,凸凹不平,足見歲月之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