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青少年時期是每一個孩子都要經歷的階段,伴隨著生理上的逐步成熟,心理上的疏導也同樣的重要。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開始叛逆,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能夠恰當合理地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那么就會讓孩子平穩(wěn)的渡過這段成長道路上的迷茫,否則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
當今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群年輕人,他們沒有工作、遠離社交,成天就窩在家里吃飯睡覺,或是沉迷于網絡游戲世界,一切生活開銷還要依靠父母來提供。他們被稱為“啃老族”。究竟是什么樣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孩子?或許我們能從35歲的“巨嬰”潘杰身上看出一二,也警醒每一個家長。
01
在我們這個國家,父母對于子女的愛遠遠超過了子女對父母的愛。古語常說“養(yǎng)兒防老”,但如今社會這種情況漸漸不再。隨著經濟發(fā)展的進步,很多父母不但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甚至還要貼補兒女。所謂的“養(yǎng)兒防老”,最多就是兒女能夠多回家陪陪父母,如此對父母來說就相當知足了。對潘杰的父母來說,這樣的希望也是奢侈。
潘杰是湖南人,今年35歲,是妥妥的80后。同齡人像他這么大的早已經成家立業(yè),他卻還在家里做個超級巨嬰,每天靠著父母賺錢來養(yǎng)活自己,他則只負責打游戲,吃飯睡覺。面對如此沒有責任心和擔當的兒子,當父母的依然沒有放棄,先后托人給他介紹了59個對象,盼著他成家后就能有所改變。結果呢,59個相親對象都被他嚇跑了。
02
別看潘杰像個“蛀蟲”一樣在家啃父母,脾氣還大得很。父母稍有對他不滿,他就大發(fā)雷霆,反倒像長輩訓斥孩子一樣訓斥自己的父母,更有一次,他面對母親的苦口婆心不知悔改,甚至動手毆打,以至于讓母親的手指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吹竭@里,相信很多人都是比較痛心的,痛恨這個不懂事的孩子,心疼這個可愛的母親。其實,潘杰小時候也是很乖巧、聽話的,也曾是父母的驕傲,老師口中的好學生。
在潘家,只有潘杰一個孩子,做父母的將所有愛都給了他。尤其是潘媽媽,她以前在工廠里上班,為了不讓兒子做留守兒童,就說服廠里的領導帶著兒子一起去上班。好在潘杰小時候不調皮,每次都乖乖自己玩耍,等媽媽下班。廠里的阿姨們對這個懂事的孩子也都很喜歡。
03
自從上了小學,潘杰的成績一直都非常優(yōu)異,在班里是數一數二的好學生,深得老師的喜愛。這讓潘媽媽更加的驕傲,對兒子也是有求必應。小學畢業(yè)后,他考上了當地最好的中學。青春期的孩子們和孩童時期有了變化,同學們不再只關注于學習,也會一起聊天、交友,那些成績好性格也樂觀的孩子更受歡迎。相比之下,木訥的潘杰就有些自卑了。
潘媽媽也有點意識到了兒子的心理變化,但是她并沒有足夠的重視,而且她覺得這是所有孩子都會遇到的成長階段。為了讓兒子盡快開心起來,她就加倍的疼愛,甚至經常給兒子塞零花錢。潘杰也沒有亂花錢,而是將媽媽給的零花錢都悄悄攢起來了,過年的時候給爸爸媽媽買禮物。這讓潘媽媽更加堅信自己的兒子不會變壞。
04
一切的改變都在初三的那個暑假。當時潘媽媽和丈夫都因為工作無法在家,就鼓勵兒子多出去找同學玩。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潘杰每天都和同學泡在網吧里玩游戲,他感覺自己終于找到了抒發(fā)情緒的途徑,沉迷游戲難以自拔。上了高中以后,他控制不住還是經常跑網吧玩游戲,成績下降得飛快。好在父母和老師都在規(guī)勸,讓他安分了一段時間,好歹是考上了一所大專學校。
大學三年,是真正讓他放飛自己的階段。他借口要好好學習,讓父母攢錢給自己買了一臺電腦,沒日沒夜地窩在宿舍里打游戲。畢業(yè)后,他告訴父母不會出去工作。一開始,父母都以為他是不適應,結果這樣的蝸居持續(xù)了整整十年。
結語
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中,正值壯年的我們難免會有工作、生活上的壓力,但壓力能讓我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像潘杰這樣,沉醉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不愿走出來承擔責任,這和“蛀蟲”有何分別?又如何面對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家人?由此可見,作為家長要及早介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味地縱容,否則必嘗苦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