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1年10月22日,在美國夏威夷某處正在進行一場追悼會。雖然規(guī)模不是很大,但卻吸引來了很多媒體與記者前來采訪,前來吊唁的親友來自世界各地,有大陸的、有臺灣的,也有美國的。這場追悼會正是為張學良所開的。
期間,有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應邀講話,他也沒有推辭,因為他有這個資格也是少帥生前最信任的人之一。面對各方來客,他講出了三件事情,每一件都是少帥不為人知的秘密,每一件講出來都讓人無比沉重與敬佩。
01
對于張學良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了解近代中國革命的朋友都是知道的。知道這位曾經(jīng)的東北軍少帥年輕有為,曾帶頭“東北易幟”、促成“西安事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中國革命的走向,可以說是影響深遠。讓很多人也比較疑惑的是,除了這兩件比較有影響力的歷史事件,這位少帥仿佛就消失在了史冊中,這是為何?
原來,當年蔣介石雖然被逼同意了國共合作,但此事畢竟在他心中烙下了陰影。尤其是對于少帥,這個他曾經(jīng)比較信任的人竟然帶頭讓他難堪,自然是不能夠輕易放過。少帥也深知這樣的結(jié)果,所以當時主動提出送蔣介石回南京。離開前,他囑咐楊虎城,如果自己出事了,東北軍就由他來掌管。他甚至還寫好了兩份遺囑,其中言明如果抗日之事失敗,則會殺身成仁。
02
由此可見,他對抗戰(zhàn)的決心是很堅定的。早在東北的時候,少帥就是個胸有丘壑、愛國大度之人。當時,國內(nèi)處于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且日軍對東北虎視眈眈。面對這種情況,少帥認為若想驅(qū)逐外敵首先必須實現(xiàn)國內(nèi)的統(tǒng)一。于是,在他接管東北軍后主動提出易幟,歸屬于國民政府管轄。不過,他的設(shè)想是美好的,國民政府方面卻沒有他這樣的度量。
直至東三省淪陷,國民政府始終按兵不動。眼看家鄉(xiāng)遭受凌辱,少帥和千千萬萬個東北軍戰(zhàn)士一樣,痛苦、內(nèi)疚。當時的國軍正在南方忙著“剿共”,忙著收服其它地方的軍閥勢力。面對少帥多次的抗日請求,老蔣只以一句“攘外必先安內(nèi)”打發(fā)。在這種艱難的背景下,少帥被迫做出了逼蔣抗日的決定。事后,他本人被蔣家長期關(guān)押監(jiān)視,長達半個世紀。
03
對此,少帥回憶往事的時候一直在說,我的事情是到了36歲之后,就再也沒有了。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他被多次轉(zhuǎn)移關(guān)押在各地,失去了自由,更加失去了參與救亡圖存的機會。國軍敗退臺灣后,蔣家依然沒有放過少帥,將其一并帶過去看管。直到1988年蔣經(jīng)國去世后才讓少帥有了部分自由。1995年,張學良攜夫人趙四一起去了夏威夷,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余生,2001年去世,享年101歲。
曾有人評價他說,要對東三省的淪陷承擔歷史責任。他本人也是相當?shù)睦⒕?,但有些事情并不是他能夠掌控的,只能說空有一腔愛國愛民的情懷,卻看不透時局的變動。在他去世以后,來自大陸、臺灣等地的親友等各界人士都前來吊唁。前文中所提的那位老人則是其中之一,他叫林淵泉,是少帥的管家兼司機。
04
最早被調(diào)到少帥身邊工作的時候,他的任務是暗中監(jiān)視少帥的日常生活,看看他每天都做了什么?和哪些人見了面?說了些什么?不過,隨著長時間的相處,他漸漸被少帥的為人所打動,也就被特工組織當了棄子。少帥很是信任這位管家,一些不能為外人知道的事情就會跟他講一講。追悼會上,這位老人也揭開了少帥不為人知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少帥曾三次在他面前提起想要回東北看看,這也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
第二件事是,他曾親自創(chuàng)辦了東北大學,聽說建國后這個學校還在,他很希望能回去看看,甚至托人寄過來了這所大學的照片;
最后一件事是,少帥身邊曾有100多人的憲兵看守,直到1988年以后,在他身邊監(jiān)視的人員,每次吃飯還能湊夠四張桌。
結(jié)語
正像張學良自己所說的那樣,他的人生在36歲以后就結(jié)束了。他一直是愛國的,對民族是有貢獻的,人們在回憶起他的時候,有嘆服,也有扼腕。就連毛主席也說“他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歷史已經(jīng)成為過去,不會因為某個人的缺失而改變既有的方向,當年的少帥也不是完人,但我們不可否認他曾經(jīng)的貢獻,也不應該過多的苛責。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