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差點搶在海南之前,成為第31省。
而當時,這個省的省會,也已經(jīng)定為湖北宜昌。
這個地方,就是“三峽省”。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三峽省”也正式開始籌備。
然而,1986年,由于出現(xiàn)了各種反對的聲音,“三峽省”被緊急叫停了。
就在工作人員不知怎么辦的時候,鄧小平發(fā)話了:
“莫慌,我有一步好棋!”
那么,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
我們今天就來聽聽這段歷史。
01 三峽省是哪里
三峽,自古便是長江要地。
但一直以來,這里水患不斷,沿岸百姓深受其苦。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解決水患,中央決定,必須盡快啟動三峽工程,以解決這一歷史問題。
于是,在鄧公的帶頭下,三峽工程啟動了。
大家都知道,三峽工程作為一個世界級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沿岸原住民的安置問題。
當時,需要遷移的群眾,高達百萬人之多。
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1985年,上層決定,由四川27個縣和湖北4縣,共同組成“三峽省”,省會也選在了湖北宜昌。
而三峽省的功能,不僅僅是解決遷移群眾的安置,它還有其他兩個功能。
其一,三峽省可以直接管理三峽工程,這更為方便。
其二,三峽省的地理位置很有優(yōu)勢,中央希望,三峽省能拉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
因此,對于三峽省的籌備,大家都充滿了無限憧憬。
那既然三峽省功能這么多,又備受期待,為什么還會叫停呢?
這也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三峽工程難度太大、耗資太高,如果失敗的話,會帶來難以預(yù)估的損失。
因此,許多人找各種理由反對。
還有一個原因,是三峽省繞開了重慶。
建國后,為了三峽建設(shè),重慶作出了巨大讓步,但三峽省的成立,不能給重慶帶來福利,引起了重慶的不滿。
所以,在一片反對聲中,1986年,三峽工程和三峽省暫停了。
那么,既然如此,現(xiàn)在的三峽工程又是怎么建起來的呢?
02 一步妙棋
三峽省被叫停,三峽工程止步,大家不免心灰意冷。
這時候,鄧公運籌帷幄地說話了:“莫灰心,我有一步妙棋?!?/strong>
那么,鄧公所說的妙棋,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用重慶替代三峽省。
“搞三峽省大家都有蠻大意見的,那我們就讓重慶來搞三峽工程,好不好?”
在一次中央會議上,鄧公擺明了態(tài)度。
鄧公的意見,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客觀來說,這步棋,實在是妙。
當初,三峽省是從四川分離出的27個縣,加上湖北四個縣,拼湊而成的。
而這三十一個地方經(jīng)濟十分落后,在當時,人均年收入僅有511元。
與之相比,重慶無論在歷史沿革還是經(jīng)濟發(fā)展上,則強大的多。
讓重慶來代替三峽省,負責三峽工程,并帶動之后的長江經(jīng)濟,確實更為適合。
而將重慶從四川獨立出去,四川也十分同意。因為,這樣四川就能更好的妥善處置東部的三峽移民安置 。
最終,以重慶做直轄市,負責三峽工程的方案逐漸成型。
在這個新方案的支撐下,1994年,在鄧公力挺下,在眾人的期待中,三峽工程終于重新上馬。
03 三峽工程的價值
1994年12月14日,讓數(shù)代人翹首以盼的三峽工程終于正式動工。
12年后,三峽工程全部完工。
據(jù)統(tǒng)計,三峽工程建成后,總體耗資2000多億人民幣,大壩總長2308米。
那么,它的作用都有哪些呢?
第一,便是防洪抗旱。
三峽大壩蓄水位達180米左右,不僅能在雨季防洪抗汛,旱季到來的時候,水庫中的水還可以緩解干旱。
這讓周圍的農(nóng)戶得到了福利。
第二,發(fā)展了經(jīng)濟。
三峽的航運十分繁忙,180米的水深,也完全能夠讓萬噸級別的船舶通行重慶。
這極大的發(fā)展了旅游業(yè)和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
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三峽所帶來的旅游、貿(mào)易等直接收益就高達一萬億。間接帶來的經(jīng)濟影響更為巨大。
第三,發(fā)電。
三峽工程的發(fā)電站,每年能夠提供巨大的電量。每年,三峽在發(fā)電上創(chuàng)造的利潤就達到了400億元左右。
這不僅緩解了我國煤炭的緊張局面,還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資源,保護了環(huán)境。
而且,三峽工程,有著許多個世界第一。
它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世界上難度第一大的水利工程。
它有著世界上第一大的水利發(fā)電站,也有著世界第一大的泄洪閘。
遺憾的是,如此偉大的工程,鄧公卻未能親眼一見。
1997年,鄧公因病去世。
在晚年,他曾滿懷期待地感嘆:“三峽工程建成后會是什么樣,真想看看啊,一定非常壯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