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正是觀察鳥類求偶行為的大好時機。這個季節(jié)踏青觀鳥,可以看到鳥兒為了爭奪地盤打架,甚至氣勢洶洶對著玻璃窗上的影子比劃。2月27日,武漢鳥友小策還拍到了一個珍貴畫面:

紅隼的反向騎跨,結合其他的觀察記錄可以確認雙方性別 | 小策

沒錯,這是一對紅隼嘿嘿嘿的場面。鳥類交配時一般雄性在上,雌性在下;但是在這張照片中,雌性在上,雄性在下——這種行為被稱為反向騎跨(reverse mounting)。

鳥類的“第四愛”其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常見,但因為鳥類交配時間很短,而且很多鳥類屬于雌雄同態(tài),也就是說雌鳥雄鳥長得一個樣(例如常見的喜鵲、斑鳩),所以反向跨騎很少被注意到。早年還有科學家認為,反向騎跨可能是鳥兒弄錯了對方的性別,但這些猜想都被觀察證據推翻了。如今,反向騎跨已經在30多種鳥類當中被發(fā)現,在一些物種當中甚至屬于高頻行為。

這種行為的有趣之處在于,紅隼和其他大部分鳥類通過短暫的泄殖腔接觸交配,這種反常規(guī)的姿勢是無法完成受精的。那,它們圖啥?

解釋1:快生一窩

關于隼的反向騎跨行為的文獻不多,但1986年的一篇文章報告了一項有趣殘忍的實驗。

在繁殖季到來時,科學家狠心拆散了20對已經配對的美洲隼(Falco sparverius),移除了它們的伴侶(論文里只說移除,沒說他們到底怎么移除的)。接下來,他們發(fā)現有兩只雌鳥找到新歡后發(fā)生了反向騎跨行為。這其中沒有觀察到泄殖腔接觸。

美洲隼,左雄右雌 | Andreas Trepte, Wikipedia, CC BY 2.5; Dibyendu Ash, Wikipedia, CC BY 3.0

科學家們在論文中報告,這次實驗符合過去的觀察經驗,那就是反向騎跨行為總是和育雛失敗有關。他們推測這可能是雌性刺激雄性“交公糧”,以便盡快開始生育下一窩的方式。

在這項實驗中,有8只雌鳥在失去原配之后接受了新的伴侶,其中只有4只再次生育,其中就包括發(fā)生反向騎跨的那兩只。

對于像美洲隼、紅隼這樣的猛禽來說,進入繁殖季之后突然失去配偶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它們通常一個繁殖季只能繁育一窩,而且需要雙方共同養(yǎng)育后代,單親媽媽/爸爸是沒法養(yǎng)活孩子的。而鳥類的繁殖季節(jié)時間非常寶貴,幼鳥如果出生太晚,就可能錯過食物充足的時節(jié)。如果要重開一窩,真得抓緊時間。

給幼鳥送飯的美洲隼奶爸 | Artur Miko?ajewski, Wikipedia, CC BY 3.0

不過,眼下武漢的紅隼應該剛剛進入繁殖季,還沒到需要生二胎的時候;這項研究年代也比較久遠。所以,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解釋。

解釋2:熟女調教

針對短嘴鴉(Corvus brachyrhynchos)的觀察研究發(fā)現了另一個有趣的規(guī)律:剛剛進入性成熟的雄性更常被反向騎跨。

野生短嘴鴉能活七八年,大約在兩歲進入性成熟,但作者們表示“我從未見過第一次繁殖就成功的情況”。根據他們的觀察和當時的其他報告,被騎跨的雄性短嘴鴉都屬于年輕的“小鮮肉”,它們可能需要讓年長的雌性來調教一下傳授一點經驗,或是受到更強烈的刺激,才能進入繁殖狀態(tài)。

鴉科大佬!鴉鴉還有什么驚喜是我們人類不知道的?| BKleinWiki, Wikipedia, CC BY 3.0

鴉科動物以行為豐富、智商高聞名,可惜它們不像紅隼,兩性的外貌沒有明顯差異。研究者可以用環(huán)志標記個體,區(qū)分不同性別,普通觀鳥愛好者就很難觀察到這樣的行為了。

解釋3:增加情趣

同樣雌雄同態(tài)的還有鸊鷉、鸕鶿等水鳥,這些鳥類當中的“第四愛”其實相當頻繁。有科學家花了3年時間,觀察統計了一群銀鸊鷉(Podiceps occipitalis)和阿根廷鸊鷉(P. gallardoi)的400多次交配行為,發(fā)現反向騎跨的比例分別達到了27%和15%。

觀察發(fā)現,反向騎跨行為更常發(fā)生在繁殖季的早些時候,以及交配行為前后。并且,鸊鷉以有趣的求偶行為聞名,雌雄雙方要配合完成一段復雜的求偶舞蹈。研究者們認為,反向騎跨可能是鸊鷉求偶過程中的一部分,能促進雙方進入狀態(tài)。

鳳頭鸊鷉求偶舞,拍攝于北京沙河 | 瑪雅藍

針對鸕鶿、杜鵑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反向騎跨行為或許能促進雙方生理節(jié)奏同步進入繁狀態(tài),它更常發(fā)生在剛剛進入繁殖季節(jié)的時候,以及正式交配之前。

當然,一種動物行為可能同時有多種目的。如何解釋動物行為也是一道難題,需要依靠嚴謹的科學方法,才能盡量避免人類視角的主觀臆斷。總體上,目前針對反向騎跨行為的研究仍然不太多,而且針對一個物種的觀察結論不一定適用于另一個物種。所以我們常常能在論文結尾讀到那句話——“有待進一步研究”。

自然觀察永遠有驚喜。即使是原以為已經很熟悉的動物,也許某天就會發(fā)現它不尋常的行為,拓寬自己的眼界,沒準還能為人類知識庫添上新的一筆呢。

今天中午12:00,我們請到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植物科普達人——顧有容老師辰迷食蟲植物園園長、專業(yè)園藝家——王辰老師,一起來探秘食蟲植物,走進辰迷食蟲植物園!

歡迎掃碼進入直播間,在直播間不僅可以看到百余種神奇的食蟲植物,更可以將有趣的植物帶回家!不要錯過哦~

參考文獻

[1] Bowman R, Curley E M. Reverse mounting in the American Kestrel[J]. The Wilson bulletin (Wilson Ornithological Society), 1986, 98(3): 472-473.

[2] James P C. Reverse mounting in the Northwestern Crow[J]. Journal of Field Ornithology, 1983, 54(4): 418-419.

[3] Nuechterlein G L, Storer R W. Reverse mounting in grebes[J]. The Condor, 1989, 91(2): 341-346.

[4] Ortega-Ruano J, Graves J A. Reverse mounting during the courtship of the European Shag Phalacrocorax aristotelis[J]. Condor, 1991: 859-863.

[5] Bowen B S, Koford R R, Vehrencamp S L. Seasonal pattern of reverse mounting in the Groove-billed Ani (Crotophaga sulcirostris)[J]. The Condor, 1991, 93(1): 159-163.

[6] Raimilla V, Norambuena H V, Jiménez J E. A record of reverse mounting in the Rufous-tailed Hawk (Buteo ventralis) in southern Chile[J]. Journal of Raptor Research, 2013, 47(3): 326-327.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fā)

如需轉載請聯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