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做人要“心平氣和”,但這并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不要認為對人和氣就是“心平氣和”了。

“心平氣和”只有悟道的圣人、佛陀才能真正做到,為什么這么說呢?

先來看看什么是“心平”?什么又是“氣和”?

在《莊子·德充符》里孔子曰:

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

德者,成之修也?!虏恍巍?,物不能也?!?/p>

這里說到了“”,也說到了“”。

者,水停之盛也”,是說水面平靜時的狀態(tài),也就是‘道’的狀態(tài),也就是心之本體

可以理解為《中庸》里說的‘’,而‘中’就是道之體,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

既然是“未發(fā)”,就說明“陰陽、善惡、是非”未分,那么就是混沌一片,也就是道家說的“無極”。

只要“未發(fā)”,則心不會妄動,所以佛家常說“如如不動”??梢姡@些都是在形容道之本體的。

那么,“心平”其實就是形容“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的狀態(tài),也就是“道之本體”的狀態(tài)。

所以后面才說:“其可以為法也,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p>

可以為法”,就是道之用,也就是‘’,道含萬法,萬法皆是道的妙用。

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也就是《中庸》里說的:“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就是“已發(fā)”之后,還有“”來節(jié)制,所以這個喜怒哀樂的“已發(fā)”是循理而發(fā)。

就是說,當我們的心遇事時必然會隨感而應,從而發(fā)出念頭,不過這個念頭雖然“已發(fā)”,但還有“未發(fā)之中”來節(jié)制,所以這是循理而發(fā)的正念,這就是“發(fā)而中節(jié)之‘和’”。

也就是道之用,這里的“外不蕩也”,就是“發(fā)而皆中節(jié)”?!狻褪恰耙寻l(fā)”,“不蕩”就是“中節(jié)”,用“未發(fā)之中”來節(jié)制。

但前提是因為有“內(nèi)保之”,所以“內(nèi)保之”就是“中節(jié)之”的意思。故曰“其可以為法也,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

為法”就是心遇事時隨感而發(fā)的正念,萬事萬物有很多,所以有萬法之多,但都不離道,這就是“萬變不離其中”。

心平”的意思我們明白了,是道之本體的狀態(tài),指的是“平等心”,也就是沒有分別心的狀態(tài),如果沒有平等心,必定會生出情緒。

那么“氣和”,就是道之用。王陽明說:“有善有惡氣之動”,我們知道“無善無惡”是道之體,也就是“心平”的狀態(tài)。

有善有惡,也就是用善、用惡,這是道之用,這些都是“氣之動”。

但“氣之動”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循理而動,也就是王陽明說的: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nèi)f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

這里說天地氣機時刻都在運動,但背后有一個主宰,所以才不會亂動,這就是循理而動,也就是上面講的“發(fā)而中節(jié)之‘’”,這就是“氣和”。

這也是《易經(jīng)》里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敝挥刑斓貧鈾C循理而動,才是“天行健”。

而“氣之動”的另一種情況就是“妄動”,也就是沒有循理而動,就不是“天行健”了,這是脫離了“中道”,沒有了背后的主宰,于是著了私意,出現(xiàn)了“過與不及”。

那么“心平”就是道之本體,而“氣和”就是道之用,體用一源,兩者是一個事。

能做到“心平”,那么用時,體現(xiàn)在萬事萬物上必定是“氣和”的;

而在應對萬事萬物而用時是“氣和”的,那么背后的心之本體一定是“心平”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