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大唐帝國發(fā)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事件,有個叫鄭顥的讀書人在前往楚州迎親的路上被打劫了,“劫匪”開出的條件聞所未聞:悔婚,改娶公主。
誰腦瓜子抽筋,提出這么奇葩的“贖金”?那你得看劫匪是誰,這位劫匪的身份可不得了,他是當(dāng)朝宰相白敏中。白敏中名氣不算大,但他有個堂哥您一定聽說過——白居易。
問題是,宰相就可以粗暴干涉別人的婚姻嗎?當(dāng)然不是,其實白敏中背后有靠山,真正的“劫匪”頭目居然是當(dāng)朝皇帝唐宣宗。
估計您滿腦子“十萬個為什么”,皇帝的女兒這么不值錢嗎,還要靠打劫搶男人?還是這個鄭顥有特殊才能?
要說這位鄭顥還真不一般,首先他出身于滎陽名門望族鄭氏,是大唐帝國身份最尊貴的族群。
滎陽鄭氏是鄭桓公的后人,自兩漢以來,這個家族名人輩出,有唐一朝他們出了十二位宰相,其中就包括鄭顥的爺爺鄭絪。
鄭氏有多牛,他們只跟山東豪族通婚,連皇族都看不起。唐文宗在位時,曾經(jīng)想讓宰相鄭覃將孫女嫁給皇太子,但老鄭居然一口回絕,轉(zhuǎn)手將孫女嫁給了九品小官崔皋。
唐文宗氣得渾身哆嗦:“我家二百年天子,還不如崔家了?”
這個現(xiàn)象早在唐初就有顯現(xiàn),唐高宗為此特地下旨,規(guī)定崔、盧、李、鄭、王“五姓七家”為“禁婚家”,禁止他們相互通婚。但這些“狠人”搞軟對抗,寧可將自家姑娘晾成“黃花菜”也不屈服,最后“禁婚家”不了了之。
除了出身,鄭顥還有一個值得炫耀的資本,人家是會昌二年的進(jìn)士科狀元郎。
唐朝的科舉其實不算太難,但也要看報考的科目,如果是明經(jīng)科,十幾歲的少年郎都能中,難度很低。如果要想中進(jìn)士科,那就非常難了,比如大才子韓愈,考了整整四次,因此民間才有“五十少進(jìn)士,三十老明經(jīng)”的說法。
所以,如果誰年紀(jì)輕輕就得中進(jìn)士科狀元,那就是百年難遇的奇跡。
好在那是唐朝,彼時的殿試還沒形成定例,“狀元崇拜”還不算熱,要是在宋朝,估計鄭顥要被人“看死”。
那年鄭顥才25歲,便以弘文館學(xué)士身份授職右拾遺。
六年后的某一天,唐宣宗父愛泛濫,特地委托白敏中幫忙,給寶貝兒女萬壽公主挑一位如意郎君。
皇帝的女兒還愁嫁嗎?女人能不能嫁出去,關(guān)鍵要看對男方的要求,條件太高,匹配的難度就大。比如說唐宣宗,他對嫁女的要求少不了兩條,一是豪族出身,二是才華出眾。
唐宣宗這個皇帝很特別,大概因為從小不受待見,也極少跟人打交道,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
學(xué)問這東西,往往是半瓶子晃蕩,滿瓶子不動。隨著對學(xué)問的深入,唐宣宗發(fā)現(xiàn)自己江郎才盡,怎么也達(dá)不到進(jìn)士們的高度。
這讓他有點小自卑,也更崇拜那些讀書人。當(dāng)了皇帝后,他還經(jīng)常問身邊的人:要是我參加科舉能不能中?要是別人說能中,他就高興地手舞足蹈,要是別人砸吧嘴,他就一臉沮喪。
人缺什么就渴望補(bǔ)什么,因此他希望女兒們個個都能嫁給科舉出身的世家子弟。
白敏中最擅長揣摩人心,他一下子就懂了,皇帝不滿意那些主動應(yīng)聘的候選人,于是便向唐宣宗推薦了鄭顥。
這一年鄭顥已經(jīng)31歲了,只比唐宣宗小7歲,不大可能是光棍漢,我個人猜測他應(yīng)該是喪妻了。
但這對唐宣宗來說都不是問題,當(dāng)年唐太宗李世民沒少將女兒們嫁給自己的老部下,“男大卅抱金磚”嘛。唯一的障礙是,這個鄭顥已經(jīng)與楚州的盧家姑娘定親了,此刻正在迎親的路上。
年齡不是問題,但公主不可能當(dāng)小老婆,這是原則問題。這種事皇帝不方便出面,但白敏中不怕被人扔臭雞蛋,于是就出現(xiàn)了開頭的“劫親”一幕。
哎呀,這個鄭顥真是命好,被別人架著當(dāng)了駙馬爺,咱咋就攤不上這種好事呢?
可是鄭顥居然矯情起來,他對這樁婚姻很不滿。鄭顥不敢給公主撂臉子,只好把槍口對準(zhǔn)白敏中,數(shù)年如一日,不停地給白敏中小鞋穿。
大中五年,白敏中被踢出京城,臨行前他期期艾艾地對唐宣宗說:“鄭顥因為婚姻的事,一直對我打擊報復(fù),以前我當(dāng)宰相,他拿我沒辦法,現(xiàn)在我失勢了,還不得被他搞死?”
唐宣宗拿出一個小匣子:“鄭顥彈劾你的奏章都在這里,確實不少。但我從來就沒看過,你看鎖頭都銹死了。”
把“媒婆”恨成這樣,可見鄭顥對這樁婚姻有多不情愿。
有人說,一旦被選為駙馬,就相當(dāng)于被圈養(yǎng)的寵物,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那是不可能的了。人家一個狀元郎,明明有大好前途,干嘛吃軟飯?
這個理由恐怕不成立,規(guī)則確實存在,但中唐以后就被打破了,比如唐憲宗的女婿杜悰,就官至宰相。鄭顥的前途也沒有受影響,相反,他似乎沾了駙馬爺身份的光,竄升很快,如果不是他老爸阻攔,早就拜相了。
鄭顥之所以這么“矯情”,應(yīng)該覺得對不起盧家姑娘,下了訂又悔婚,相當(dāng)于休了人家,背了道德負(fù)擔(dān)。他這個態(tài)度,其實就是向天下人表明:俺不是個負(fù)心郎,要怪只能怪白敏中。
唐朝的公主名聲總體上不大好,難伺候,民間就有“娶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的調(diào)侃。不過,在唐宣宗的約束下,萬壽公主還是比較懂事的。
唐宣宗為了讓自家女兒配得上讀書人,特地跟萬壽公主“約法三章”:第一,嫁到鄭家后按照士人家族的規(guī)矩侍奉公婆,別擺公主臭架子;第二,公主的車輿“鐐金扣飾”,一律降格為銅飾件;第三,夫家的事不得干預(yù),你只有聽話的份。
唐朝的公主改嫁成風(fēng),三嫁的屢見不鮮。唐宣宗立下一個規(guī)矩:從今以后,公主、縣主有子而寡,就禁止改嫁。
唐宣宗還對女兒們諄諄教導(dǎo):“千萬要記住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的教訓(xùn)啊?!笨梢哉f,像唐宣宗這樣嚴(yán)格管束女兒的皇帝,整個唐朝他是唯一一個。
公主們也算乖巧,對父皇既怕又敬,都爭著做一些拿得出手的孝行,以哄得唐宣宗的開心。
但即便這樣,萬壽公主還是一不小心“閃了腰”。
有一次,鄭顥的弟弟病了,唐宣宗派人到鄭府探視。那人回來后,唐宣宗問:“公主干嘛呢?”
“公主?沒看到呀,好像去慈恩寺看戲場了?!?/p>
唐宣宗勃然大怒:“小叔子有病,她這個嫂子居然有心思看戲?讓她滾回來?!?/p>
萬壽公主戰(zhàn)戰(zhàn)兢兢進(jìn)了宮,不敢坐轎子,一路徒步趕到大殿外,跪在臺階下哭得梨花帶雨,不停地磕頭謝罪。
唐宣宗氣呼呼地說:“難怪世家不愿意跟我結(jié)親,唉,都是有原因的啊,回去閉門思過。”
說心里話,唐宣宗多少有點吹毛求疵了,萬壽公主其實還是比較守規(guī)矩的。
相對于萬壽公主,永福公主就沒那么幸運(yùn)了。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給永福公主選駙馬,要求自然還得是世家出身的讀書人,采用“自愿報名,擇優(yōu)錄取”的方式。
得到這個消息,鄭顥叫來好友于琮,對他說:“兄弟,你這個人很有才華,就是不拘小節(jié),這些年一直不得志,聽哥一句勸,去應(yīng)試駙馬吧,這是條捷徑,你看哥,多瀟灑?!?/p>
于琮的出身也很不一般,祖上是鮮卑人,北周時期的八柱國家族,唐初宰相于志寧就是其先祖。只是后來這個家族凋零了,靠貴族的身份在大唐領(lǐng)一份白飯而已。
唐宣宗要的就是于琮這樣的身份,于是小伙竟然真的“中標(biāo)”了。
眼看就要到大婚的日子了,唐宣宗再次父愛泛濫,特地陪女兒吃幾頓飯。可不知道因為啥,永福犯了“公主病”,在宴席上掰折了筷子。
唐宣宗火了:“你這個脾氣怎么能配得上士大夫?擱家里接受再教育吧,省得嫁出去丟我的臉?!?/p>
你看看,士人在唐宣宗心目中的地位有多崇高,始終覺得招個讀書人做女婿就是賺了大便宜。
永福公主被“改造”了,但不能悔婚,只好改由廣德公主替嫁。
巧得很,這位廣德公主和萬壽公主,以及后來的唐懿宗同母,鄭顥給自己找了個一肩挑。
這位廣德公主性格潑辣,有點女漢子的風(fēng)范。不過她的彪悍完全符合老爸的意愿,人家體現(xiàn)在保護(hù)老公身上。
廣德公主出嫁的當(dāng)年,唐宣宗就駕崩了,唐懿宗即位。十三年后,唐懿宗的女兒同昌公主死了,傳聞公主死得不明不白(這個故事太勁爆,以后再講)。
駙馬爺韋保衡為了自證清白,胡亂地攀扯于琮,唐懿宗一怒之下就要?dú)⒘擞阽?/p>
廣德公主拿出“撒潑打滾”的功夫,唐懿宗才被迫將于琮改為流放。為防止哥哥途中下黑手,廣德公主一路隨行。
果然,行至半途,太監(jiān)們送“宮廷玉液酒”來了。廣德公主搶過酒壺摔得稀碎,害得公公們空手而歸。
這一路,廣德公主嚴(yán)加防范,行進(jìn)中,她讓于琮和自己的轎子不許關(guān)轎門,瞪著兩眼盯著老公。休息的時候就薅住于琮的腰帶不放,生怕他飛了似的。
在嚴(yán)防死守之下,總算保住了于琮的一條命。
只是黃巢攻入長安后,廣德公主失去了光環(huán),她再也不能保護(hù)于琮了。黃巢威逼于琮出山當(dāng)偽官,遭到于琮的拒絕后,黃巢殘忍地殺害了他。
廣德公主悲憤欲絕,請求將她一起殺死。賊寇們居然被廣德公主的氣場嚇住了,不敢動手。這位剛烈的女子,轉(zhuǎn)身進(jìn)入內(nèi)室,一根白綾將自己吊死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