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中華大地終于走出戰(zhàn)火陰霾,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中國,人民終于能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而毛主席的兩個孩子,也終于能回到父親身邊,和父親幸福的團聚在一起,感受久違的溫暖父愛,在父親的陪伴下讀書上學,結婚生子,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

建國不久,毛主席的兩個兒子都相繼結了婚,而他們結婚的對象還是一對親姐妹。

其中,毛岸青的妻子就是妹妹邵華。雖然毛岸英不幸英年早逝,但幸好有毛岸青和邵華以及孫子毛新宇等兒孫時常陪在毛主席身邊,讓晚年的他能擁有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

而毛主席之于邵華,不僅僅是一個父親,更是她的引路人,她一生謹記父親的教誨,把人民群眾時刻放心上,一生為國為社會做貢獻。

2008年,就在邵華離世前的一個月,在病榻上的她得知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在妹妹李敏的倡議下,她讓兒子毛新宇代表全家向災區(qū)群眾捐款十萬。

從邵華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毛主席對她一生的影響,也看到了老一輩人勤懇樸實的品質和團結奉獻的精神風貌。

成為毛主席的小小知心書友

邵華本名叫張少華,她是革命者的后代。她的父親陳振亞,母親張文秋,他們都是為了追求民族解放事業(yè)作出無私貢獻的革命先輩。

1938年,張文秋在革命圣地延安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也就是邵華。

而在邵華之前,張文秋還有一個姐姐劉思齊,她們是同母異父的姐妹。

而那時任誰也沒想到,這兩個女孩后來的命運能與毛主席的家庭緊密相連。

此后,倆女孩都嫁給了毛主席的兒子,成為了毛主席的兒媳。

1949年,趁著新中國舉國歡騰的喜氣,毛岸英和劉思齊喜結連理,幸福成婚。

十分高興的毛主席為他們置備了一場簡單而溫馨的婚席,在中南海辦了兩桌酒菜和大家一起為兩位新人道喜。

從小看著劉思齊和邵華姐妹長大的毛主席,對這樁親事和兒媳也是十分滿意。

然而,婚剛結完,毛岸英便響應國家的號召,英勇地從軍出征,踏上了朝鮮戰(zhàn)場。

他在那里表現(xiàn)出色,英勇無畏,但卻在戰(zhàn)斗中不幸壯烈犧牲。

消息傳來,包括毛主席在內的所有人都悲痛不已,深感痛惜。后來在毛主席的開解下,劉思齊最終選擇了改嫁。

面對女兒不幸夭折的婚姻,張文秋十分的心痛難過,她也對此難以釋懷,遺憾萬分。

這時,張文秋想到了毛岸青,她知道岸青也年紀不小了,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姑娘成家,而自己的小女兒邵華也長大了,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時候,如果毛主席的小兒子和自己小女兒能走到一起,讓兩家人再續(xù)前緣,那就真是太好了!

而邵華,從小就時常跟著姐姐、姐夫去毛主席那里玩,可以說,邵華從小是毛主席看著長大的。

青春期時的邵華愛上了文學,那陣她尤其喜歡閱讀世界經典文學作品,有一次,當她一見到毛主席,就興奮的給他介紹自己的最愛《簡愛》,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雖然毛主席當時沒看過這本書,但同樣熱愛文學的他仍然十分耐心的給予傾聽和鼓勵。

后來當邵華再來看望毛主席時,她看到毛主席的書桌擺著一本《簡愛》。

當時邵華的心里十分感動,她沒想到毛主席竟是如此心細之人。

而毛主席也和她再此興致勃勃的聊起了簡愛,還談起了這本書想表達的人生觀和戀愛觀。

當談到這個話題時,毛主席還喃喃地提到了兒子毛岸青,然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那時在這位妙齡少女的心里,就對毛主席口中那位素未謀面的哥哥,不禁生出了諸多好奇之心

后來,當她成年后讀了大學,母親張文秋拉著她一起去看望毛岸青,這下倆人才終于有了第一次的相見。

去的一路上,張文秋瞅著比邵華還忐忑緊張,她特別希望倆孩子能對上眼,彌補兩家人的遺憾,可緣份這件事是任誰也強求不了的,強求沒半點用,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那么,張文秋能否與毛主席再結親家?兩家人能否再續(xù)前緣,了了心愿?毛岸青和邵華能否如同哥哥姐姐一樣,一見如故,相識相愛,最終走到一起,結成終身伴侶?

1960年,張文秋帶著女兒邵華拜訪毛岸青。

當毛岸青走進會客廳,第一眼看到邵華,他頓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