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lián)

他是農夫子弟,歷經六次落榜,卻一路青云直上。

封爵一等“毅勇”侯,官拜武英殿大學士,直隸總督。

他忽悠咸豐,斗慈禧,滅太平天國,可謂權傾朝野。

臨到晚年,他即便功高震主,卻仍然從容布局,安排接班人,全身而退。

這一切,都因為他深諳為官之道,掌握著一套獨一無二的升遷密碼……

一,六次落榜,愚笨得被小偷嘲笑

很多人都以為曾國藩是貴族出身,天然屬于權貴階層,其實不是。

相反,曾家世代務農,從宋朝末年到這一代,非但沒有當官的,連讀書人都沒有。

到曾玉屏這一代,突然想自己讀書當官。

可惜他不是讀書的料,只能望子成龍,把這個艱苦任務,交給了兒子曾麟書。

誰知曾麟書一直考到了43歲,還是個童生。

古代科舉考試分三個等級,秀才,舉人,進士,好比小學,中學,大學。

曾麟書考了大半輩子,連幼兒園還沒畢業(yè)。

一群狐朋狗友也嘲笑曾麟書說:“老曾,你別考了,你們家祖墳沒冒青煙,考也是白考?!?/p>

曾麟書大怒:“我考不上,還有兒子,兒子考不上,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大有愚公移山之精神。

于是,曾麟書親自帶著22歲的曾國藩到了縣衙禮房,報名登記。

這一回爺倆要一同高中,狠狠打一打同鄉(xiāng)的臉。

誰知道曾國藩完全繼承了曾家的基因,連續(xù)考了6次,都名落孫山。

反而是老父親曾麟書得中秀才。

曾國藩備受打擊,甚至被學臺“懸牌批責”,就是縣衙寫了個告示,點名批評曾國藩,主考官廖青還把他的文章當成反面教材:“此文文理欠通,但文筆尚可,大家要引以為鑒。”

清順治之后,把文章列出“六等罷黜法”,“文理欠通”就是最差的第六等。

這下曾國藩在整個湖南省都出了名,不是因為文采學識,而是因為文章寫得太爛。

考官見他“文筆尚可”,也怕浪費了人才,于是把他安排到了縣衙里祭祀時候的舞樂生團隊里,沒有編制,但也算縣衙里的人。

可對曾國藩來說,這是恥辱??!

他是真上了頭,回家之后發(fā)奮圖強,挑燈夜讀,咿咿呀呀狂背《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反反復復就這一句,下面一句怎么都背不會。

天快亮時,房梁上傳來了哈欠聲:“你這個笨蛋,老子昨晚就來了,在房梁上等了一宿,也沒見你把他背熟,老子都學會了,背給你聽!”

說完小偷流暢的把整篇岳陽樓記背誦了下來,把曾國藩驚得目瞪口呆。

原來,昨天晚上就有小偷潛入曾國藩書房偷東西,結果曾國藩背了一夜書,就是不會,小偷倒是學會了。

看見沒有,曾國藩這個正經讀書人,被小偷鄙視了……

二、運氣爆棚三聯(lián)捷,后了翰林衣錦還鄉(xiāng)

1833年,道光十三年,曾國藩第七次參加科舉。

剛到考場,就看到考官的頂戴補服,眼睛都直了,立即被這強大的氣場打通了任督二脈。

或許是太想穿補服戴頂戴了,曾國藩文如泉涌,下筆有神,唰唰唰,自我感覺十分OK。

放榜那天,曾國藩懷著忐忑的心情去看榜,當他看到榜文上“曾子城”這個名字時,才意識到自己終于高中秀才。

(“曾國藩”是后改的名,現在叫“曾子城”。)

得知曾國藩中了秀才,曾家沸騰了,從老到少,無不揚眉吐氣。

曾麟書考了半輩子才中個秀才,那不算什么,曾國藩才考了7次就中了秀才,對曾家而言就是天賦異稟,光宗耀祖,意義非凡。

曾玉屏花重金用紅綢扎了龍門,又辦了20桌酒席,大宴四鄰。

而此時的曾國藩也感覺自己“行了”,應該乘勝追擊,爭取來個“三聯(lián)捷”。

古代科舉,中秀才后立即再中舉人,叫“聯(lián)捷”,舉人馬上得中進士,就叫“三聯(lián)捷”。

同年11月,曾國藩躊躇滿志出發(fā)了,如開掛般一舉得中舉人,完成“聯(lián)捷”。

盡管第二年春闈和第三年恩科都沒中,但在道光十八年。

這一年的主考官是穆彰阿,考題首題是“言必信,行必果”,次題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首題和次題簡直就是按曾國藩的性格量身定制的。

28歲曾國藩一鼓作氣,中了進士。

他覺得“子城”名字不符合自身氣質,換成了“國藩”,意思是“國之藩籬”。

曾國藩因為比同中進士的人平均小了10歲,因此也叫“甲售”,前途一片燦爛。

這里要說一下曾國藩的這個名詞。

首先清代進士得中幾率非常低,一年才出一百多個進士,是道光年間總人口的0.000048%。

所以曾國藩中進士,除了有那么點實力之外,還有超然的運氣加持。

為什么說他“有那么點實力”呢?

因為他的名次其實不高,是三甲第42名。

一甲為狀元、榜眼、探花3人,叫“進士及第”,直接進翰林院。

二甲183人,叫“賜進士出身”。

三甲174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二甲和三甲都需要參加朝考。

雖然都是進士,但名聲不同,相當于全國高考第1名和第300名的差別,都很厲害,但總差那么點意思。

曾國藩相當于搭上了這次科舉的末班車,只不過坐在了前排。

然而之后的曾國藩運氣爆棚,朝試再放光彩,考得那叫一個流暢,超常發(fā)揮后,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皇帝親自批閱試卷,看到了曾國藩的文章,龍顏大悅,朱筆一揮,改成了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科普:庶吉士,也叫“庶?!保呛擦衷豪锏亩唐诼毼?,主要負責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

別看這個職位不起眼,但只要不犯錯,后來幾乎都是皇帝近臣。

歷史上這個職位上出來的牛逼人物有楊廷和,張居正,后世還有蔡元培等等。

曾國藩這一次中進士,概念相當于一個高三年級中等生,高考卻考了全國第42名,然后考公的時候又考了全國第3名,卷子又被一把手看到了,改成了第2名,又被安排在領導身邊專門負責寫材料。

雖然沒有正式編,但曾國藩的官場之路總算開啟了。

曾國藩一步踏入大清官場,又分到首都,正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要有一番大作為。

可現實給了他狠狠一懵棍。

原來在一棍子能砸出八個官的首都,沒有人脈沒有關系,他連屁都不是。

三、改掉一身毛病,深得道光賞識,升官路再開掛

道光二十年,賦閑一年的曾國藩被授予“翰林院檢討”,赴京上任。

曾國藩“入翰林”后官職只有從七品,在當時也算是副處級領導干部,叫“為天子文學侍從,故儀制同于大臣”,其實就是在翰林繼續(xù)學習,以備他用,因此他現在雖有官級,但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官,只能算“學者”。

這一點很要命,等于考公筆試過了,還有一個面試八字還沒一撇,老曾家當官大事到現在還沒落實。

曾國藩又很傲嬌,認為只要擠進京城,就必然高官厚祿,飛黃騰達,實則不然。

京城之地三聯(lián)捷,甚至比他更強的牛人比比皆是。

翰林院只有初一和十五才上班,曾國藩最勤快,天天上班打卡,同事看他都不順眼,嚴重排擠他。

曾國藩喜歡跑去菜市口看砍頭,還好色,有一次參加進士團拜,就是考上進士的同學間聚會。

他看見一位同學妻妾成群,美女如云,眼珠子都快從眼眶里飛了出來,想盡一切辦法拼命多看幾眼。

團拜結束之后曾國藩回家又虛偽的在日記本上寫:“友人納姬,欲強之見,狎褻大不敬”。

他自己都覺得自己驕傲,虛偽,不自律,這樣下去,別說當官升遷,不被人搞死都算幸運。

正好今年道光心血來潮辦了一次翰林考試,曾國藩從“學者”變成“官”的機會來了。

翰林院遺址

翰林院也要考試,本來是6年一次,結果這一次距離上次只間隔了4年,這是翰林院內部考核,成績好的可以補缺,成績差的回家種地。

一共127人參加考試,因為平時這些人天天摸魚,也沒做學問,導致3人嚇得不敢進考場,1人搞小抄被架了出去。

還剩123人,曾國藩也在其中,因緊張導致一個典故用錯了,回到家跟妻子歐陽氏對坐長嘆,還在日記中寫:“平日所謂知命者,至是何有,真可羞也?!?/p>

結果出榜,123人他名列第6。

說起來也是幸運,他用錯典故的事主考官和道光都沒看出來。

并且道光尤其喜歡曾國藩的文筆,于是破格把他從翰林院檢討提拔為翰林院侍講

從七品秒升從五品,連升四級。

曾國藩在日記中悄悄寫:“以大錯謬而列高等,抱愧殊極?!?/p>

真是凡爾賽。

道光二十七年,又一次翰林大考,曾國藩又考了第10名,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由從四品升二品大員,名義上是內閣學士,實則享受侍郎待遇了。

這一年曾國藩37歲,他在家書中高興寫道:“湖南37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

這說明一個問題,要想升官,兢兢業(yè)業(yè)干工作是不行的,除了要有點真才實學外,最重要的是得到領導賞識。

曾國藩有了明悟,也有了底氣,通過之前受到的排擠悟出一道理:

人設要穩(wěn),要合群,最關鍵的是要有后臺。

四、廣結好友,人脈滿天下,可沒實權

要合群,第一件事是交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座山。

以前曾國藩太直,按時按點上班打卡,被人排擠,現在的他不那么干了。

到了二品大員之后,每天門庭若市,請客吃飯,聽戲下棋,好友一百多人,一天接待二十多人。

這些朋友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有想出書的幫助出謀劃策,家里死人的跑去料理后事……主打一個熱情和慷慨。

這說明,官場之中,為人不能小氣,要善于搞關系搞團結,清高當不了飯吃,才華變不了現銀,人脈關系比金山銀山都重要,否則只能坐吃山空。

朋友多了,曾國藩人緣逐漸好了起來,成了湖南官員中的領袖。

這很重要,官場中,必須有自己的派系,孤立無援,早晚被人踩下來,只有拉幫結派,地位才能穩(wěn)固。

再有道光帝十分賞識他,也讓他結交了該朝最重要的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在道光年間當了20年的軍機大臣,也是最大的馬屁精,把道光拍得滴溜溜轉,歷史對他這樣評價:“在位20年,有才,也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p>

簡單點說:弄虛作假,吹噓拍馬。

他也是曾國藩考進士的主考官,曾國藩結交了他,以“師生”相稱,二人脾氣相投,相得益彰,為曾國藩升副部級打通了不少關系。

曾國藩有權臣護庇,下有廣大人脈,這才算是琢磨到了升官密碼。

最重要的是,他很對道光的口味。

道光認為他說話憨厚老實,“每有奏對,恒稱上意”,加上他做事認真,精通理學,和他在一起,道光覺得對自己有所提升。

道光平庸的能力,也是曾國藩的契機。

一個平庸又喜歡他的老板,一個照顧自己的頂頭上司,再有極好的人緣和聲望,這些都是他升官的基礎。

可曾國藩雖然是二品,也當了官,可還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他沒實權。

五、副部級煩悶無聊,開罪咸豐帝

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真正翻身的日子來了,他從內閣學士兼任禮部右侍郎,擁有了實權。

他也是湖南走出來的第一個有實權的侍郎,可惜右侍郎只是副部級,管著一百來號人,每8天見一次皇帝匯報工作,讓他沒時間去交友和應酬了。

他十分煩悶,當官圖的什么?

升官發(fā)財。

官是升了,但不能發(fā)財,這有點說不過去。

但現在的清政府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候,官場一片烏煙瘴氣,貪腐之風盛行,道光又沒能力根治這些問題,讓曾國藩太難受了。

曾國藩給家人寫信說:“官場中事情太多,我太煩躁了,家里弟弟們也要出來做官,不能光指望我一個人。”

他萌生出辭官回家贍養(yǎng)父母的打算。

他還沒來得及辭職,道光帝駕崩,這一年曾國藩39歲,20歲的咸豐帝登基。

領導換了,曾國藩又不想回家了,想在新領導手下搏一搏。

咸豐帝也不含糊,新官上任三把火,頭一把火就是把穆彰阿開除,永不再錄用。

穆彰阿被開除后,“天下稱快”。

第二把火是廣開言路,“皆得據實直陳,封章秘奏”,表現得十分虛心。這可樂壞了曾國藩,因為這是他拍馬的最好機會,這些年的政治見解,也可以有了發(fā)揮的空間。

他連忙寫了封《應詔陳言疏》,順著咸豐帝的毛往下捋,提出要廣納人才,批評道光帝“不作為”,罵官場中的人遇事退縮,敷衍,愛做面子工程,官黑勾結。

曾國藩說得非常尖銳,但凡有點脾氣的皇帝,采納不采納另說,肯定得辦一辦曾國藩,可是咸豐帝剛上臺,沒好意思,反而夸曾國藩:“……切中情事,深勘嘉納。”

但曾國藩被咸豐帝“深勘嘉納”后,干了件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