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抗日戰(zhàn)爭里中國第一次在正面戰(zhàn)場的勝利”,90%的中國人都能毫不猶豫地給出答案:
臺兒莊大捷。
可是,為何之前連連戰(zhàn)敗的國軍,能在毫不起眼的臺兒莊揚眉吐氣?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臺兒莊大捷背后復雜的暗流涌動……
1.
1937年的淞滬會戰(zhàn),戰(zhàn)況慘烈,不用贅述。
這一戰(zhàn)后,上海毫無懸念地被日軍拿下。
而后,日軍的目光,就放到了國民黨的首都南京上。
老蔣急得上火:
不行!首都可千萬不能丟掉。
情急之下,他安排了一個有“血性”的人來負責南京的防守。
這個人,就是唐生智。
他原本不負責南京的守衛(wèi),完全是老蔣臨時安排上的。
淞滬會戰(zhàn)之后,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堅決反對固守南京。
因為日軍此時來勢洶洶,憑借國軍的作戰(zhàn)能力,守衛(wèi)南京不過徒增傷亡罷了。
要不了多久,南京必然被攻下。
然而,唐智生偏偏不信這個邪。
他胸懷凜然大義,振臂大喊:
首都可是國父孫中山陵寢的所在之地,怎么能隨便就放棄!
在南京這寸土地上,就該流下戰(zhàn)士的鮮血,讓日本人看看中國人的厲害。
要是不犧牲幾位大將,都對不起國父的在天之靈!
這番話那可是說得振振有詞,慷慨激昂。
蔣介石原本就急得不行,一看有人愿意來守,順手就安排上了。
然而唐智生是個有勇無謀的莽夫。
1937年12月10日日軍開始攻城。
一開始,唐智生還帶領軍隊不斷反擊阻抗。
但不過兩天時間,這哥們兒直接拉著大部隊撤退。
關鍵是,在戰(zhàn)前他為了表示自己死戰(zhàn)不退的決心,特意把船只收繳。
這一招,是在效仿項羽的“破釜沉舟”。
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日軍的攻勢。
這下反而苦了跟著他混的小弟,撤退的時候根本沒有船可用!
很多人甚至直接跳進江水,只能硬生生游過江去。
這一系列騷操作的直接后果就是:
日軍基本沒花什么力氣,直接拿下南京。
第二天,也就是12月13日。
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開始了。
被日軍殘忍殺害的中國軍民30余萬,屬實是被唐智生給坑害了。
南京失守后,中日雙方都陷入了巨大的震驚之中。
從中國這邊來看,不過區(qū)區(qū)五個月的時間,日軍就把中國首都給拿了下來。
中國的軍民傷亡都已經達到了百萬人!
一個國家的首都被人輕而易舉打了下來,這算個什么事兒??!
中華民族的未來,身在何方?
日本這本其實也很懵圈。
中國也太不經打了吧……
事實上,日本在實施侵華戰(zhàn)爭開始之前就做好了戰(zhàn)爭計劃。
也就是說,整個戰(zhàn)爭的節(jié)奏應該按照日本所預料的那樣走一步看一步。
結果日本還沒打幾下,中國的首都都被拿下了。
按照最初的設想,只要打下中國首都,那么離國民黨投降就不遠了。
所以在日本的設想中,南京一戰(zhàn),差不多跟一戰(zhàn)的“凡爾登絞肉機”是一個水準。
結果,就這么輕而易舉地贏了?
蔣介石逃到武漢后,咬牙切齒,怒火滔天,絕對不向日本投降。
之后武漢陷落,他又跑到了重慶繼續(xù)抵抗。
這下日本也犯了難:
中國還沒投降,我們接下來又該干嘛?
2.
對于這個問題,日本人內部也進行過多番討論。
實際上,日本并非想象中的鐵板一塊,內部不同派系的紛爭很常見。
這些派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擴大派”,一個是“不擴大派”。
畢竟,對于日本這個“彈丸之地”而言,中國國土面積實在是太大了。
速戰(zhàn)速決,逼迫中國投降,是最“適合”日軍的戰(zhàn)略。
他們打不起持久戰(zhàn):
第一,后勤跟不上。
日軍的武器裝備只能靠后勤補給,由此他們也不敢太過深入中國內陸。
第二,人不夠。
日本是個島國,兵力資源有限。
總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全部輸送到中國戰(zhàn)場吧?
要是被偷家,可就徹底完蛋了。
蔣介石似乎就看準了這點,玩的就是一個“空間換時間”。
中國不投降,日本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接著打。
在經過多次商議之后,日本內部達成一致目標:
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迫使中國政府向日本投降。
可是又該打哪里呢?
此時日軍參謀部面臨一個抉擇:要么打武漢,要么打徐州。
武漢是中國的心臟位置,也是中國工業(yè)的重鎮(zhèn)之一。
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從武漢給制造出來的。
比如最為出名的漢陽兵工廠就在武漢,它的“漢陽造”貫穿整個了抗戰(zhàn)。
而且,武漢離重慶只有不到900公里的距離。
要是日軍真把武漢給打了下來,那中國的大西南勢必燃起戰(zhàn)火。
到那時候,中國守不守得住還真是一個問題……
幸運的是,日軍選擇了攻打徐州。
其實日軍的選擇也是結合了多方面因素的考慮。
徐州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的匯合點。
如果控制住了徐州,不管哪個方向日軍都能進退自如。
也就是說,日軍攻打徐州的目的就是在中國站穩(wěn)腳跟,謀求后面動作的方便。
此時的日軍,已經被中原分割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是華北的日軍,一部分是滬寧的日軍。
要是能夠拿下徐州,兩部分兵力匯集,軍事力量也能得到極大增強。
綜合考慮,日軍定下了南北夾擊徐州的計劃。
而日軍第二軍的第5師團和第10師團,就負責北線的進攻。
面對勢不可擋的日軍,蔣介石的決策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知道,他十分熱衷于對這些大型戰(zhàn)役進行微操。
然而他微操的水平卻一言難盡。
比如在淮海戰(zhàn)役中,有著“飛將軍”之名的孫元良為了躲避老蔣的微操甚至不惜砸掉電臺……
老蔣這次安排的人選,則是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李宗仁。
這兩人的過節(jié)可不小。
李宗仁作為桂系首領,曾五次高舉反對蔣介石的大旗,甚至三次逼迫蔣介石下臺。
但存亡關頭,個人恩怨和國家前途孰輕孰重,蔣介石還是很清楚的。
他明白,只依靠自己中央軍的力量去抗擊日軍,根本不現(xiàn)實。
但是,面對日軍的洶涌攻勢,蔣介石的“一笑泯恩仇”,真的有用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