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和以色列干起來了。

之所以強調是哈馬斯而不是巴勒斯坦,是因為哈馬斯代表不了巴勒斯坦。在國際社會能夠代表巴勒斯坦的是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導者是巴解組織,也就是法塔赫。

所以把這一次哈馬斯和以色列的沖突稱作“巴以沖突”不合適。

看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哈馬斯是不是瘋了?因為自打以色列建國以來,他們的強硬舉世聞名。

估計以色列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們的情報部門對于這次襲擊一點預警都沒有。

至于說這場戰(zhàn)爭的走勢,相信要比俄烏戰(zhàn)爭干脆利落得多。因為雙方的差距實在太大。

那么哈馬斯怎么就有種不斷挑釁以色列?甚至還不斷升級?

對于這次沖突的原因,哈馬斯在聲明中說,以色列“褻瀆”阿克薩清真寺,殺害巴勒斯坦平民,哈馬斯要讓“敵人”明白,“不追究責任”的時代已經結束。

但據《紐約時報》報道說,哈馬斯突然發(fā)動大規(guī)模襲擊,是為了阻止沙特和以色列關系正?;?/p>

如果連中東老大沙特都跟以色列握手言和,那哈馬斯在阿拉伯世界就幾乎孤立無援。這當然會讓哈馬斯感到背叛。

但說實話,沙以正?;皇莻€時間問題,哈馬斯阻止不了。

但要說到哈馬斯不斷挑釁以色列的根本原因,我想這是由哈馬斯這個組織的性質決定的。

哈馬斯這個組織成立之初,設定的目標就是滅亡以色列,占領整個巴勒斯坦地區(qū)。

這樣的目標意味著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沒有和平可言。

甚至可以這樣講,不斷挑起沖突是哈馬斯的生存之道。

想想看,假如真的和談了,巴勒斯坦政府中有哈馬斯這種激進組織的一席之地嗎?

所以,只有不斷地制造沖突,挑起仇恨,哈馬斯才能不斷地獲得資金和人員上的支持。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養(yǎng)寇自重”,雖然用到哈馬斯身上不太準確,但基本上講清了哈馬斯的生存方式。

所以說,只要有哈馬斯這么個攪屎棍子存在,中東地區(qū)就消停不了。

而更可怕的地方是,以色列這邊也有一幫主張對巴勒斯坦強硬的極右翼分子。和他們相比,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都得算溫和派。

結果雙方就這樣打來打去,仇恨不斷累積。這反倒成就了哈馬斯的生存之道,以色列打死巴勒斯坦1000人,可能就會為哈馬斯“制造”出一萬名新的“人彈”。

除非以色列把生活在加沙的200萬巴勒斯坦人都給收拾了。但這可能嗎?未來這個地區(qū)恐怕和平仍然遙遙無期。

所以對于哈馬斯和以色列極右翼分子來說,只有不斷地發(fā)生沖突,他們才能持續(xù)獲得話語權和利益。

戰(zhàn)爭對他們有利,死的卻是平民,說白了這就是一幫打著民族宗教旗號的戰(zhàn)爭販子。

其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曾經一度看到過和平的曙光,那就是1993年簽署的《奧斯陸協(xié)議》。

這項協(xié)議是一個雙方妥協(xié)的結果,也讓巴勒斯坦建國看到了希望。

因為簽署這項協(xié)議,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然而這樣一份能給巴勒斯坦地區(qū)帶去和平的協(xié)議卻遭到了以色列極右翼勢力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的強烈反對。

他們反對的表面理由是自己民族的利益在協(xié)議中遭受巨大損失。

但實際上的原因是一旦巴勒斯坦地區(qū)實現和平,這幫戰(zhàn)爭販子也就沒有了營銷的舞臺,和平不需要他們。

天不遂人愿,拉賓被以色列極右翼分子暗殺。拉賓去世后,一些反對該協(xié)議的以色列領導人上臺,其中包括現任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而巴勒斯坦這邊,隨著阿拉法特的去世,巴勒斯坦再也沒有人有這樣巨大的威望可以壓制各個派系,結果導致哈馬斯的崛起。

當雙方的右翼勢力同時掌權,就意味著和平的大門徹底關閉。

拜雙方所賜,生活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猶如生活在一座巨大的集中營里。困苦不堪。

這本來為哈馬斯在國際社會上帶來一絲同情。但這一回哈馬斯發(fā)動的突然襲擊,尤其是對無辜平民的傷害與凌辱,讓他們在國際社會失去了最后的道義。

但以色列這一次即便滅掉了哈馬斯,和平仍然遙遙無期。因為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不斷擴大的仇恨會醞釀出新的哈馬斯。

讓人唏噓的是,這個地方曾經真的有那么一次機會重獲和平。那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當時雙方的領導人既有意愿又有威望促成此事。

然而雙方的極右翼勢力為了自身的利益,毀掉了這次機會。而代價就是雙方人民源源不斷的鮮血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