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爾效應,原本是來源于經濟學的一個專業(yè)術語,起源于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一次風波。由于教授們在華盛頓大學教書可以欣賞到美妙的湖光山色,所以他們愿意放棄獲得更高收入的機會而選擇在這里工作。這種偏好,讓他們自嘲為“雷尼爾效應”,指的是以親和的環(huán)境和氛圍留住人才。

雷尼爾效應多在經濟學和企業(yè)中運用,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效應的使用范圍擴展到兩性關系中,同樣能發(fā)現(xiàn)它給我們戀愛婚姻帶來的啟示:在和異性的相處中,只有真正了解對方的需求,才能留住那個你喜歡的人。

或許你已經遇到了這種情況:在和回避型相處的初期,你們的感情升溫很快,你以為你們的感情會一帆風順,但在和對方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后,你突然發(fā)現(xiàn)對方的回避屬性,你感覺自己好像永遠都走不進ta的心里,你跟ta之間總是隔著一段距離。在你想拉近ta的時候,ta卻反復把你推開。于是乎,你開始懷疑對方是不是變心了,是不是不愛自己了。

但實際上,回避型并不是對你不關注了,而是因為你們兩個人在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了深度碰撞,回避型感受到了變化(之前一個人,現(xiàn)在兩個人),這讓回避型感受到壓力,ta的回避特質也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

因此,當你發(fā)現(xiàn)回避型同你的關系疏離之后,不要先急著惴惴不安,調整下方法和思路,說不定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1、明白對方的需求

回避型想要自由,你卻一直想要控制ta;回避型想要一個人待著,你卻一直糾纏。如果你不能明白對方的需求,而給予的只是“自以為對方需要的”需求,那么結果往往就不會是你想要的結果。當回避型的需求得不到回應,甚至被忽視時,ta就會與你保持距離。所有的人都只會和讓自己舒服的人在一起,這是毋庸置疑的,回避型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明白對方的需求,也不曾想過去深挖ta的需求,那么你就很難走進對方的內心,你和ta之間總是隔著一層紗。

2、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出色

這一點也和“雷尼爾效應”息息相關。在企業(yè)中,企業(yè)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就會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薪資水平。那么在感情中也是如此。當你不再提升自己,只是依賴對方,依賴這份感情,你在對方的籌碼就會變得越來越少。最后導致的結果就不是對方越來越離不開你,而是你越來越離不開對方,因為對方完全看不到你的優(yōu)點了。

3、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雷尼爾效應中,我們還看到,當企業(yè)和個人的距離變得密不可分的時候,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就會變得顯而易見。在情感關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和回避型保持距離,或許也是對抗ta忽冷忽熱的手段。太過緊密的聯(lián)系,容易讓對方產生拘束的感覺,回避型本來就向往自由,一個人自我主義慣了,當然忍受不了突然被另一個人監(jiān)視和“控制”;但如果關系過于疏遠,兩個人也可能很難靠近彼此,感情也難以升溫。

通過雷尼爾效應,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啟示。在和回避型的相處中,我們有時就要打破慣性思維,我們以為的正確的相處方式,是不是對回避型就真的適合?永遠記住,愛一個人的前提不是赴湯蹈火,先要好好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