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目前也被認為史前王朝。因為在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文字的文物,能證明夏朝的存在,所以一般把夏朝歸類為史前王朝。
夏朝建立者爭議的產(chǎn)生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還是啟,目前在史學(xué)界是有爭議的。目前在中國的歷史課本上,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歷史課本中,夏朝的建立者還是禹的兒子啟。
這兩種觀點都有比較多的支持者,造成這個爭議的原因就是夏朝是一個史前王朝,嚴格來說,夏朝并不像商周一樣是一個有著比較完整的政治制度的王朝,更像是一種部落、方國聯(lián)盟。與原始社會的部落聯(lián)盟不同的是,夏朝的王位是世襲的,而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是推選的,也由此我們認為夏王朝是不同于原始社會的統(tǒng)治體系。
夏朝沒有像商、周一樣對天下建立有效的統(tǒng)治,在夏朝的統(tǒng)治下,還存在著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十二個氏族部落,這些氏族部落各自有自己的首領(lǐng),但認同夏后氏的統(tǒng)治。
由此可見,夏朝是從原始社會向王朝社會過渡的階段,并且在夏朝沒有像商朝的甲骨文一樣對當時的社會有確切的記載,也有可能是有文字但還沒有大規(guī)模的發(fā)現(xiàn),又處在一個過渡階段,很容易產(chǎn)生爭議。
夏朝的建立者到底是誰?
到底是禹還是啟建立了夏朝呢?這要從夏朝的定義開始,咱們先來看看《史記》中的記載: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這段記載了舜和禹交接時的情形,舜把大禹定為王位繼承人,在舜去世以后,天下為舜服喪三年,大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到了陽城,但是天下的諸侯舍棄了商均而朝拜大禹。大禹于是即天子位,國號是夏后。
從這段記載來看,《史記》認為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啟建立夏朝又從何而來呢?
啟是夏朝的建立者這個觀點來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歷史課本,七零后、八零后學(xué)的課本都是這樣記載的,于是在他們的腦子中就有了這樣的常識:“禹是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
其建立夏朝這一觀點在中國的歷史課本中存在長達二十年。到了2001年歷史課本做了修訂,將夏朝的建立者從啟改為了禹,這源于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發(fā)布了“夏商周年表”。這份年表將夏朝的開國之君確定為禹。于是2001年的教科書就將夏朝的建立者從啟改為了禹。
筆者認為將夏朝的建立者改為禹非常的不嚴謹。對于國家的定義可能在不斷的變化,比如良渚文明被定義為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的實證,此時的良渚古國其實大概率也不是世襲,所以從國家的角度來定義也是不嚴謹?shù)摹?/p>
我們可以從夏朝的定義來分析,雖然《史記》上說大禹定國號為夏后氏。但這并不意味著夏朝就這樣誕生了,在《史記》中同樣記載堯、舜也是天子,如果按照這個記載來推斷,那么堯時期的國家叫唐,舜時期的國號為虞,那么禹時期的國號是夏后,這跟后來的國號夏是兩回事。
夏朝采用的世襲制,而在夏朝之前是推舉制,堯、舜、禹都是大家推舉出來的,而啟成為王,并不是大家推舉的,也不是大禹傳位給他的。大禹晚年先將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死的早,禹又又以伯益為繼承人。由此可見禹在位的時期,首領(lǐng)的產(chǎn)生依然是推舉制,而不是世襲制。
而從啟開始,夏的王位就變成了世襲制,啟即位也引起了不少部落的不服,于是啟便討伐這些部落,從而穩(wěn)定了統(tǒng)治。從這個角度分析,啟才是夏朝的真正建立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