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可以選擇世界任何一處地方定居,或許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美國,亦或是風景優(yōu)美的馬爾代夫。
可作為美國人的德雷斯諾克卻不一樣,他選擇了在大家眼中相對于貧困的朝鮮,并且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到了那里。
在朝鮮戰(zhàn)爭時期,美韓兩國與朝鮮之間的關(guān)系劍拔弩張、勢同水火。
然而作為美國兵的德雷斯諾克卻在這個時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投奔朝鮮。
原本應(yīng)該忠于祖國與軍隊紀律的德雷斯諾克,為何會生出這樣不同尋常的想法,他的祖國究竟哪里對不起他?
叛逃后他過得如何?而他在美國的家人和朋友,又受到了怎樣的對待?
一、以命換新生的美國士兵
1959年,美國從本土抽調(diào)了一批新兵,前往朝鮮半島駐防。
彼時的朝鮮戰(zhàn)爭雖然已經(jīng)停戰(zhàn)好幾年了,但小規(guī)模的沖突和摩擦,仍然時有發(fā)生。
兩國交戰(zhàn),最受苦的除了平民百姓,還有在火線上拋頭顱、灑熱血的雙方士兵。
在苦悶危險的駐防中,作為新兵的德雷斯諾克,很懂得為自己壓抑的生活中找些樂子。
平日里,他最愛去的地方就是韓國的一些風月場所。
然而這在軍隊紀律中是明令禁止的,還沒得意多久,德雷斯諾克就被抓了個正著。
軍官嚴重警告德雷斯諾克,如果他再這樣下去,他將會被送往軍事法庭接受制裁。
如果被送上軍事法庭,不僅意味著德雷斯諾克將失去士兵的工作,甚至還會受到嚴重的懲罰,這讓他感到一陣后怕。
為了自己的將來,德雷斯諾克決定逃離這里,好在他從小到大都是孤家寡人一個,在美國也并沒有“家人”這樣的牽掛。
原來出生于1941年的德雷斯諾克從小就是個苦命的孩子,還未長大成人就已經(jīng)被自己的家庭無情拋棄,淪落到孤兒院居住。
后來雖然另有家庭收養(yǎng)他,但作為一個被收養(yǎng)的孩子,他在新的家庭里也并不好過,未曾嘗到過家庭的溫暖。
他的養(yǎng)父母對他非打即罵,令他時常備受煎熬,長大后的德雷斯諾克找到了人生的伴侶有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但是好景不長,這樣的幸福并未長久,他的第一段婚姻就草草結(jié)束收場。
被生活傷透了心的德雷斯諾克后來爭取到了軍隊服役的機會,成為了美國加入朝鮮戰(zhàn)爭的一名士兵。
夜晚,上級領(lǐng)導(dǎo)對他的警告在他的耳邊回響不斷,他后怕至極,過去的一切不幸瞬間潮涌一般在他腦子俄里閃現(xiàn)而出,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為什么上帝將人生中所有悲苦都加注在他一人身上。
不過,自怨自艾的過程中,德雷斯諾克也生出了改變命運的勇氣,既然這里容不下他,那他便不能再受命運擺布,他要換一種活法!
當然,德雷斯諾克選擇的道路不可謂不極端,因為他心目中想要前往的理想之地,正是目前與自己所處部隊火力交鋒的朝鮮。
德雷斯諾克并不是唯一一個想要逃離的美國士兵,他在美國部隊中找到了四個與自己志同道合,想要一起逃離的人。
幾人一拍即合,開展周密計劃,商量起一起出逃的最佳時機。
1962年8月的一天晚上,剛好輪到德雷斯諾克執(zhí)勤,他覺得,這是個離開的好時機。
于是在沒有人注意的時刻,德雷斯諾克與他的四個伙伴提心吊膽穿越三八線,這里遍布地雷,只要一個不慎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
在注意腳下的同時,德雷斯諾克還要時刻提防朝鮮方面守衛(wèi)結(jié)界的槍口,要是貿(mào)然被發(fā)現(xiàn),他將成為別人槍下的一縷亡魂。
或許上天將此前對德雷斯諾克所有的虧欠都彌補在了這一刻,德雷斯諾克竟然安然無恙地到達了朝鮮。
作為一名來自美國的叛逃士兵,盡管在德雷斯諾克心中,這是一種棄暗投明之舉,但他也已經(jīng)做好了被朝鮮各種懷疑與嫌棄的思想準備。
身為美國人,德雷斯諾克自然明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美國最大的仇敵就是蘇聯(lián),為了能順利地留在這里,他原以為投奔蘇聯(lián)會得到幫助與庇護,可當他到達這里以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打錯了算盤。
“我是來自美國的士兵,現(xiàn)在我決心脫離美國,希望能得到你們的庇護?!?/strong>
德雷斯諾克非常誠意地看著眼前的這個蘇聯(lián)人,然而對方卻表情冷漠,不以為意,并未對他的到來而感到歡喜。
“你們來到的是朝鮮的土地,這種事情就交給朝鮮政府自己處置吧?!?/strong>
毫無疑問,德雷斯諾克和他的伙伴們吃了一個閉門羹,眼看著蘇聯(lián)這樣漠視的態(tài)度,作為與蘇聯(lián)深度捆綁的朝鮮,他們也并未抱有太大的希望,甚至已經(jīng)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可朝鮮對他們的態(tài)度卻大大出乎了他們的意料之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