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的大碗娛樂文化傳媒公司迎來了它的誕生之日。
作為老板的賈玲,這一天也終于握住了自己演藝生涯的方向盤。
她心中的火焰也在同時燃燒起來,決定創(chuàng)作一個傾注了深厚情感的小品劇本,《你好,李煥英》。
賈玲與張小斐,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在賈玲的心中,張小斐就是《李煥英》的不二人選。
然而,當小品《李煥英》首次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時,它并未如預期般獲得熱烈的回響,反而有些觀眾表示過于煽情。
這對賈玲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于是,她決定將小品擴展成一部電影,將那份深深的情感與思念注入更廣闊的銀幕世界。
就這樣,《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誕生了,它不僅帶給了賈玲和張小斐巨大的成功,也深深地觸動了觀眾的心靈。
然而,在頂峰之際,賈玲選擇了隱退,她希望能改變自己,以全新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
她說:“下一次露面,我一定要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如今,賈玲的新電影再次引發(fā)熱議,那個曾經(jīng)胖乎乎的她,究竟變?yōu)榱撕畏N模樣?
1.
1982年,賈玲出生在湖北襄陽的一個普通家庭。
賈玲的童年充滿了自由與歡樂,整天與小伙伴們玩耍,追逐小狗、逗弄小貓、趕雞趕鴨。
她的嘴巴幾乎不停歇,手中永遠有吃的。即使在換牙的時候,她依舊無法抵擋美食的誘惑,抱著大蘋果或甘蔗啃得津津有味。
但奇怪的是,就是這樣頑皮好動的小丫頭,在看《曲苑雜壇》的時候,她就會變得異常安靜。
那個時刻的她,仿佛被魔法般定住,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視屏幕,無法自拔。
那時的她,心中種下了一顆與表演結緣的種子。無論是玩樂還是吃食,都無法阻擋她對表演的熱愛與追求。
在生活的舞臺上,她總是那么投入,無論是人物角色的細微表情,還是背景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她都能巧妙地模仿,栩栩如生。
每每在家人面前表演,她總能引發(fā)一片歡聲笑語。
那些時刻,家人的贊賞和歡樂成為她表演的最好回饋,也讓她對自己的才華更加自信。
從小,她就立志要成為一名杰出的演員,藝術之路在她心中燃燒。
尤其是她的母親,對她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給予了全力的支持。
在母親看來,即使家境并不富裕,但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追逐夢想的權利。
2000年,18歲的賈玲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踏上了藝考之路。
然而,生活卻給她上了生動的一課,她并未如愿進入心儀的表演學院。
但這個挫折并未擊垮賈玲,反而讓她更加堅定。
她知道,失敗只是成長的墊腳石。
接下來的日子,賈玲將自己沉浸在表演的世界中,如饑似渴地學習。
2001年,她再次挑戰(zhàn)中央戲劇學院,這一次,她為自己準備了“雙保險”,同時報考了戲劇班和喜劇班。
皇天不負有心人,她以出色的成績通過了兩個專業(yè)的考試。
然而,命運卻和賈玲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當學院給她時間考慮選擇哪個專業(yè)時,她的母親李煥英在電話中與學院老師溝通。
母親李煥英知道女兒對戲劇的熱愛,所以在電話里確認了選擇“戲劇班”。
遺憾的是,母親的普通話帶著濃重的湖南口音,“戲劇班”被老師聽成了“喜劇班”。
這個誤會,讓她的夢想與她擦肩而過。
當賈玲得知這個消息時,她的世界仿佛瞬間崩塌。
她埋怨母親為何不等待她回來再做決定,為何要讓這樣的誤會發(fā)生。
然而,母親卻用她那質樸而深沉的愛給予了女兒最溫暖的回應:
“孩子,人生就像一場戲,有喜有悲,有起有落。重要的不是我們演什么角色,而是我們如何去演。即使在喜劇中,也能找到生活的真諦和藝術的無限可能。”
母親的話如同一盞明燈,為賈玲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她明白,藝術的路并不容易走,但只要心中有愛、有夢、有堅持,即使是在喜劇的世界里,也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于是,賈玲選擇了向前走,不再埋怨、不再遺憾。
2.
在喜劇的舞臺上,賈玲盡情揮灑著自己的熱情與才華。她的作品溫暖著人心,讓人們在歡笑中感受人性的真善美。
因為她明白一件事:無論身處何地、無論扮演何種角色,只要用心去演繹、去感受、去傳遞愛與溫暖,那就是最動人的表演。
賈玲那一屆的班底,是中戲首次開設的相聲專業(yè)。
盡管有知名相聲演員馮鞏的鼎力支持,卻也缺乏足夠的辦學經(jīng)驗。
這無疑給賈玲的夢想蒙上了一層陰影。
然而,面對既定的事實,她只能默默接受。
踏入中戲戲劇班的那一刻,她開始意識到,盡管相聲班辦學經(jīng)驗不足,但師資力量卻是出奇的強大。
馮鞏作為主導者,不僅親自授課,還邀請了如侯耀文、姜昆等業(yè)界大咖為學員們指導。
這些老師們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他們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相聲人才。
正因為如此,賈玲所在的相聲班,在中戲相聲班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2003年,在北京相聲小品大賽上,賈玲與王彤的合作節(jié)目《怎么了》榮獲一等獎。
那時的比賽高手如云,其中包括了郭德綱和于謙的合作節(jié)目,他們獲得了三等獎。
許多參賽者在贏得一時的光芒后便歸于沉寂,賈玲也不例外。
畢業(yè)后,她在北京漂泊,找不到工作,只能住在偏僻又便宜的地下室。
即使這樣,賈玲還是付不起房租。在那段日子里,因為沒有錢交房租,白天她不敢出門,怕遇見房東。晚上也只好默默忍耐,連燈都不敢開。
之前,賈玲因上大學的學費而使父親賣掉家鄉(xiāng)的房子,也因為那生活的壓力,她再也不愿看到家人的疲憊和辛酸。
而一直被賈玲最珍視的隨身聽,最后也只換來了二十塊錢。
馮鞏是賈玲的伯樂,他看穿了她的堅韌和才華,為她打開了新的舞臺。
當《大話逗捧》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觀眾的笑聲讓賈玲無比欣慰。
2011年,賈玲帶著《芝麻開門》再次登上春晚的舞臺。
那是賈玲的堅韌和才華的見證。每一次笑聲,每一次掌聲,都是她對藝術的執(zhí)著和熱愛。
后來,賈玲已經(jīng)從那個陰暗的地下室走出來,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但她的心中,始終銘記著那段艱難的日子,那些饅頭和清水的生活。
春晚的輝煌過后,賈玲深知,若要事業(yè)更上一層樓,就必須做出改變。
于是,賈玲決定挑戰(zhàn)自我,她開始潛心學習小品和編劇等專業(y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賈玲展現(xiàn)了喜劇的最高境界。
她的表演不再是單純的逗趣,而是用生命去詮釋喜劇的真諦。
辣椒、啤酒,這些在別人眼中難以想象的事情,賈玲卻為了效果和觀眾的笑聲甘之如飴。
她那股拼勁和執(zhí)著,仿佛在說:“只要能讓你們笑,我什么都愿意?!?/p>
3.
2016年,賈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大碗娛樂。開始投身于喜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其中注入賈玲最多心血的便是《你好,李煥英》。
這個劇本是賈玲的回憶。在賈玲讀大學時,媽媽李煥英曾半開玩笑地說等賈玲出名賺錢了一定要給她買冰箱。
后來,媽媽李煥英又擔心對賈玲來說冰箱太貴,于是便換成買一件綠色的皮大衣。
為實現(xiàn)媽媽的這個愿望,賈玲省吃儉用為買了那件皮大衣,但因為碼數(shù)不對,又跑回北京換了碼。
然而,當賈玲帶著合適的皮大衣回到家時,她的媽媽李煥英卻因一場意外離世。
那一刻,賈玲的世界崩塌了。
賈玲總說,在最困難的日子里,每天都想念媽媽。即使成名后,那種思念依然如影隨形。
2021年2月12日,《你好,李煥英》終于在影院與觀眾見面。賈玲多年的夢,終于成真。
僅僅十天,這部影片便創(chuàng)下了40億的票房奇跡。
而在上映的第57天,票房突破了54億大關。
同時,賈玲,一躍成為了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然而,自《李煥英》大獲成功之后,賈玲卻選擇減少了許多工作。
除了幾個已經(jīng)簽約的綜藝節(jié)目之外,她僅參演了一部電影和一部春晚小品。
這樣的工作量比起她以往,簡直少得可憐。
后來,隨著綜藝節(jié)目《王牌對王牌》第七季結束之后,公眾視線中已很難再看到賈玲的身影。
她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或許是為了更好地沉淀自己,或許是為了尋找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
如今,消失兩年的賈玲帶著自己的新電影《熱辣滾燙》卷土重來。
在最新曝出來的劇照中,賈玲整個人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身體瘦了好幾圈,顏值也是直接躋身女神行列。
至此,賈玲也算是完成了當初消失時許下的“一定減肥”的承諾。
用堅持塑造喜劇之花。賈玲這個名字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喜劇界的一顆耀眼明星。
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對夢想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
在追逐喜劇之夢的道路上,賈玲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與困難,但她從未放棄,用堅持書寫了自己的成功篇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