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喝茶講究茶道,茶器也必合乎其道。
在眾多的碗、盞、壺、杯之中,為何單單贊賞蓋碗?其中,自有道理。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有托不會燙手,有蓋不會跑香。一人,可以獨(dú)飲,人多,可以當(dāng)壺;在家,可隨喝隨泡,出門,方便攜帶,堪稱是“萬應(yīng)茶具”。
喝蓋碗茶的講究
沁茶的時間看茶葉數(shù)量和種類,約為20秒至3分鐘。
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nèi),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托又不會燙手。
品嘗蓋碗茶時,用茶托托起茶碗,拿蓋子在碗口刮幾下,使茶水上下翻轉(zhuǎn),輕刮則淡,重刮則濃,自得其意,這便是蓋碗較之其他茶器的好處。
在別人家做客時,主人奉上蓋碗茶,客人要細(xì)細(xì)慢飲,若喝完一碗還想再喝,就不要喝完,在碗底留一點(diǎn)水,主人便會意會添茶;反之,客人將茶水飲盡,主人便不再盛情續(xù)水。
若是在茶館,將茶蓋放在桌面上,說明茶喝完了,茶博士便會來斟茶;若臨時離開茶桌,便將蓋碗放在竹凳上,跑堂的會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為看管。
怎么能不懂蓋碗的由來
蓋碗胎質(zhì),一般有兩種:瓷胎和紫砂陶胎。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等品種。也有玉制或金制的蓋碗,但多為擺件。
康熙年間,蓋碗規(guī)格大小不等,器型多樣,是飲茶用具的一大改進(jìn)。
唐代,隨著飲茶普及,有了專用的茶盞,后又發(fā)明了盞托。宋元直至明清,配以盞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茶盞,這就是蓋碗的前身。
一盞一托式的茶盞,既實(shí)用,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給人以莊重之感,遂世代流傳至今。
蓋碗茶的沖泡
蓋碗原本是個人、單次使用的茶器,可沖泡后直接端給客人或自己飲用,這時的蓋碗當(dāng)杯;
蓋碗也可作為茶壺使用,看得到茶湯,易于掌握濃度,可以直接欣賞泡開后的葉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壺來得方便,搭配公道杯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茶器組合。
個人使用 與沖泡方式
溫碗
置茶
沖水
浸泡
注水稍滿時則蓋上杯蓋浸潤片刻。
飲用
多人使用 與沖泡方式
溫碗
置茶
賞茶
沖第一道茶
沖入所需溫度的熱水,以繞圈方式將熱水注入蓋碗內(nèi),每片茶葉都得以充分滋潤、受熱,葉顯清香。沖水高度以蓋子不浸到水為原則。
浸泡
倒茶
將蓋碗作為茶壺使用時,將碗蓋斜蓋,留出一道縫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濾掉茶渣。拇指、中指按住蓋紐,快速傾倒碗身,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nèi)。
分茶
端杯奉茶
“喝茶當(dāng)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喝茶之后,再去修個人得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p>
茶碗在蓋、托之間,如人立于天地之間,頂天立地為君子之擔(dān)當(dāng);碗中茶湯或濃或淡,經(jīng)歷過磨礪,才更能品味到苦澀之中沾染在舌尖的絲絲清甜。
—————————部分資料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必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