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寒山廟創(chuàng)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舊址在現(xiàn)蒲塘鎮(zhèn)中心小學。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在民國十五年(1926)“搗佛堂辦學”之風中,神像被破壞,寒山廟作為鬱林州撫康鄉(xiāng)辦學校場所。上世紀九十年初楊熙源、陳漢聯(lián)、任彩群、李福光、陳美然、黃業(yè)漢、梁慈堅、鐘孝威等八人倡導重建寒山廟,并于在一九九四年建成,地址在蒲塘圩北門,現(xiàn)蒲塘鎮(zhèn)中心小學旁邊。蒲塘寒山廟是典型的儒釋道三合一民間信仰場所。整座廟宇分上下三座,東西兩廊,總面積580平方米。首座供奉寒山三圣,中座北帝殿,后殿觀音閣。

九十年代初,由楊熙源、鐘孝威等八人發(fā)起重建倡議后,成立百人理事會,又組織成立常務理事。廟宇建成后,理事會傳統(tǒng)一直延至今時,即由蒲塘圩東南西北四門各選二人合成八人常務理事,又各門揀選六位日常看管廟宇人員,四門合二十四日,周而復始輪值。這樣的理事會構成較為獨特,因為其人員組成并不固定,理事由各門選出,遇事一起協(xié)商。

蒲塘寒山廟今時規(guī)模分二期建成。先建前座供奉寒山三圣,二期建成觀音閣,所以功德千秋碑林有兩次勸捐碑記。功德碑記記錄當年捐資榜前者大多為玉林城區(qū)人士。四門設有化首,倡議發(fā)出后資金迅速籌集。

寒山廟由陳漢聯(lián)、溫賢龍、彭永忠等人設計施工。開建后,蒲塘人不但捐款積極,更身體力行投入重建,義務運輸部分建筑材料。主體建筑落成后,進入朔像階段須要大量泥土,蒲塘人又投工投力運送泥土入廟宇。朔像是蒲塘老藝人盧孝基、楊熙源、鐘孝威等完成??梢哉f這是一座完全由蒲塘人自行設計并從頭至尾施工完成的廟宇。寒山廟三圣殿功德箱設計在供桌之下,拜墊之前,這也與大多數(shù)廟宇不同。捐獻功德,須跪拜完結投入箱內再起身。

余每每回到家鄉(xiāng),一有機會喜歡前往寒山廟裝上三枝清香。這里平素無人叨攏,可怡然自得四行廟宇內觀瞻,尤樂得清靜。與外面寺廟有人跟你滔滔不絕勸捐,不勝欠煩對比,寒山廟如蒲塘人秉性一般:隨緣!游走于廟內功德林,目睹碑記上的熟悉人名,思緒又回到儂時,儂時趣事一樁樁涌上心頭。幼時,上祖婆攜我人于大年初二前往寒山廟祭祀,教誨我人寒山三圣是吃葷的,三牲貢品可置于寒山三圣貢桌祭祀;而南無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則是吃清,貢品有果蔬就可;又囑東廂的文昌帝是主管文運功名的星宿,勿忘記祭祀,文昌帝當保佑你人讀書識字云云。

寒山廟及寒山誕習俗早已事實成為一方鄉(xiāng)愁紐帶,溶入太多蒲塘人情感,亦與游子緊密相連,仿佛無論身在何處,總會追尋那份熟悉的眷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