爅爅有聞·出品
作者|趙小爅
To be 大城市社畜,or to be 縣城貴婦?
一個在春節(jié)期間引發(fā)打工人思考的問題,此刻已經傳給了春招中的年輕人。
年輕人們,過年的時候沒少看這種文章:
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回家發(fā)現(xiàn)生活過得沒有留在縣城里的同學好,說有人就開始后悔了糾結了,說早知道自己就不應該出來,或者聽家里的早點回去。
過完年回學校,春招就開始了。那些文章中的糾結,似乎就擺在自己眼前了。
誰不知道在異鄉(xiāng)打拼辛苦呢?
誰不知道回家舒服呢?
這個事兒要是真的這么利弊明了,還有啥糾結的呢?
但你是糾結的,因為你不傻。
在做這個押大小的決策前,咱得考慮清楚兩點。
第一,你回家有沒有這種舒服?
第二,這種舒服是不是沒有代價的?
先說第一點。
你回家有沒有這種舒服?
你看的那些關于大城市和小地方生活質量對比的文章,樣本選擇很有問題——拿大城市的基層個案和小城市的頂層個案做對比。
這種案例的對比,選題意義很大,現(xiàn)實意義很小。
所謂“族望留原籍,家貧走四方”。每次回老家看到的那些過得輕松滋潤的人,基本是本來家里條件就好。他們根本不需要出來,出來也只是體驗生活而已,也不代表當?shù)卮蠖鄶?shù)普通人的生活。
父母要么有個一官半職要么有點積蓄,在小城市給孩子車房都買好了,只需要孩子找個穩(wěn)定工作,每個月還能給不少補貼,自己掙的工資當零花就夠了。
這樣的同學,你上學的時候肯定也遇到過。
比如你寒窗苦讀好不容易考上了當?shù)刈詈玫闹袑W,進去之后發(fā)現(xiàn)也有很多人不是靠學習進取的,這個是某局長的兒子,那個是某大老板的女兒。
你在小城市,辦個事兒看個病,什么都要找人,不找人不送禮你這事兒就很難辦得成,你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金錢去維系這些關系。
雖然大城市也有類似的事情,但是整體資源更豐富,規(guī)則更清晰,打點關系的成本也高得多,大多數(shù)人按照規(guī)則辦事的效率要高得多,也就沒有那么強的動力去打破規(guī)則。
而在小城市,需要打點的人脈更少,成本更低,也意味著更容易有人去鉆規(guī)則的空子,去制造更多的不公平。
說白了,你的家族能不能在當?shù)亟o你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持,這才是你回老家過得舒服的物質前提。
第二,這種舒服是不是毫無代價的?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告訴我們,每個力都有一個反作用力。
當你留在老家,享受家族給你提供的社會資源,你也就不得不讓渡一些自主性和決策權,去滿足家族對你的期待,按照家里人的社會時鐘和生活方式,去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去成為家族力量中的一分子。
具體來說,讓你相親你就得相,讓你結婚你就得結,讓你生孩子你就得生,找你辦事你得辦,有的人還得順著家族規(guī)劃好的路線向上攀爬,維持家族的榮光。
咋的,作為縣城婆羅門,你還能就沾光,不發(fā)光嗎?
小到人情往來生活習慣,大到結婚生子職業(yè)發(fā)展,你大概率都得聽從家族的安排或意見。
當然了,有人喜歡這種生活,覺得歲月靜好有安全感。
舉家族之力,拗出來的歲月靜好造型,有一個隱形的代價,就自此以后,你關于人生的思考,只有一個價值判斷,叫四平八穩(wěn)。
舉幾個例子吧。
當我是一個想辭職的打工人,小城市的朋友會勸我看開一點,多跟領導搞好關系。
但當我在大城市,我的前輩和朋友們會鼓勵我看看新的機會,不必為一份工作過度消耗自己。
當我是一個被婚姻家庭折磨的人,小城市的身邊人會勸我多忍忍,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
但當我在大城市,我的身邊人會勸我及時止損,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很多人在談論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文化氛圍時,會說博物館展覽會演唱會這些文藝活動。
但我覺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也不是隔三差五就要去參加這樣的活動,更細微和高頻發(fā)生的文化氛圍差異,其實存在于日常交往人群的思維方式里。
你的三觀,常常是被你周圍人所塑造的。
當然,在許多現(xiàn)實的問題面前,這些思想、觀念都沒什么用處。
但是,人生可能就有那么幾個瞬間,幾次關鍵決策,照亮你的,是它們。
這兩種生活的對比,說到底,是軌跡還是曠野的人生;是一眼能看盡的人生,和一切都要慢慢看清的人生;是你無論怎么選,都有時候會忍不住向岸那邊張望,然后懷疑腳下的人生。
如果非要武斷地下個結論,到底是選大城市還是選小城市,那你回想一下今年的春運——機票有多貴、火車票有多難搶、高速有多堵。
2024年春運超過84億人次,絕大多數(shù)都是節(jié)前從大城市回小城市過年,節(jié)后從小城市回大城市打工。
這84億人次里,在回家的那幾天,應該有不少人升起過對小城市愜意的向往。
可是在返程的那一刻,又有幾個人真的想要留下來呢?
爅爅有聞致力于為你帶來有價值的閱讀。原創(chuàng)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爅爅有聞(chattycats)、作者,侵權必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