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如今的首都拉巴特,是全國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她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布雷格雷格河口,又是瀕臨大西洋的海濱城市,城市建筑以白色為基調(diào),所以有“白色之都”之稱。
摩洛哥的城市很多具有近代所建的新城與有一定歷史的老城同時并存的格局,拉巴特也不例外。拉巴特始建于12世紀穆瓦希德王朝,但現(xiàn)存老城為18世紀所建,新城于1912年摩洛哥成為法國保護國后興建,自那以后一直作為摩洛哥的首都。
拉巴特城市不大,且干凈整潔、開闊寬敞、綠化考究,顯得既秀氣又大氣,顯然與作為一國之首都的城市氣質(zhì)相吻合。
既然是首都,當然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國王工作和舉行外事活動的地方,即皇家宮殿。王宮位于拉巴特市中心,始建于1785年,具有鮮明的阿拉伯宮殿式建筑風(fēng)格。
摩洛哥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既是國家元首,同時也是宗教領(lǐng)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tǒng)帥,擁有最高權(quán)力,現(xiàn)任國王默罕穆德六世所在的王宮自然就是國家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不過,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可以進入宮墻內(nèi)在王宮前的廣場上自由游覽,甚至可以近觀國王辦公所在的王宮,如此所顯示出的親民開放在世界上顯然并不多見。
王宮前巨大的廣場中心有一組巨大噴泉,對面則建有一座北非建筑風(fēng)格的麥克蘇爾清真寺,專門供國王和王室成員禮拜之用。
在拉巴特,與王室有關(guān)的另一處重要的人文景點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陵墓竣工于1971年,被認為是阿拉維王朝現(xiàn)代最杰出的建筑。墓室內(nèi)不僅安葬著現(xiàn)國王的祖父穆罕默德五世,兩側(cè)還分列有國王的父親哈桑二世及其叔父阿卜杜拉親王棺木。
整個建筑由大理石建造,高大氣派,具有濃厚的摩洛哥風(fēng)格與特色。陵墓內(nèi)壁,從地面到穹頂,幾乎全部由馬賽克拼接而成各種精美的圖案,極盡奢華而富麗堂皇。
穆罕默德五世墓這處景點,實際上不光有陵墓,廣場上還有哈桑塔和哈桑大清真寺遺址。
在陵墓的前方,通高44米的哈桑塔已成為拉巴特的一處著名的地標式建筑。它始建于12世紀,是一座因下令建造者、穆瓦希德王朝第三位哈里發(fā)(伊斯蘭政治、宗教領(lǐng)袖的稱謂)曼蘇爾去世而未能完成的清真寺宣禮塔樓,塔身用玫瑰色石塊砌成,四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具有摩洛哥傳統(tǒng)的藝術(shù)特色,因為其典雅而雄偉的建筑造型而備受矚目。
哈桑塔的周邊矗立著的許多石柱,即為哈桑大清真寺遺址。哈桑清真寺當年曾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長183米、寬139米,四周有16道門。但遺憾的是,因為1755年的一場大地震,整座清真寺幾乎被毀,除了塔頂部分被毀壞的哈桑塔,如今還剩下312根大石柱以及周邊殘存的一些墻體。
此外,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和哈桑清真寺所在的廣場還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和象征意義,即,1956年穆罕默德五世正是在這里宣布了摩洛哥的復(fù)國。
在拉巴特最北端的布雷格雷河與大西洋的交匯處還有一座建于12世紀的烏達亞城堡。城堡的名字來自于這里的第一批居民烏達亞部落人。
城堡內(nèi)部構(gòu)成了一個生活功能齊全的小城,清真寺街是城堡內(nèi)的一條干道,兩旁有清真寺、畫廊、地毯作坊等,還有一些出售紀念品和小商品的商店。
沿著干道走到盡頭就是海邊,高處有一可供游客觀賞周邊景色的平臺。站在平臺上視野開闊,可以俯瞰腳下的布雷格雷河,遠眺大西洋。
平臺邊上還有階梯直接通向下面的水邊。這片水域以它的清澈和完美的海浪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沖浪愛好者,成為沖浪愛好者們的天堂。
拉巴特,海濱風(fēng)光,氣質(zhì)典雅,街道整潔,環(huán)境優(yōu)美,是一座惹人喜愛的城市。
《北非紀行》系列的下一篇將介紹摩洛哥四大皇城中的梅克內(nèi)斯和菲斯,敬請期待。
我是@云淡風(fēng)輕輕談風(fēng)云,在這里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拉東扯西,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fā),力求言之有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