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益處,民國中前期上海川菜巨擘。十九年生涯,歷經(jīng)大舞臺、小花園、大世界,所到之處,食客推崇,同業(yè)擁護。受其引領(lǐng),滬上川館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漸成舉足輕重之名幫;滬上川菜從小眾私享,推及大眾共饗,漸成精貴時髦之名菜。

01. 大舞臺時期(1915-1916)初露鋒芒

民初,上海有式式軒、醉漚齋、錦江春、古渝軒數(shù)家川館,皆以筵席為號召,珍錯橫陳,獨擅勝場。各館主賓多遺老、名流、政商之輩,冠蓋云集,場面闊綽,上層人士趨之若鶩。惟其菜價特昂,一般食客難以企及,故有陽春白雪之雅,而存曲高和寡之弊。

都益處之后,風(fēng)氣始變。

1915年2月,原式式軒大廚廖海澄,于三馬路大舞臺轉(zhuǎn)角處(廣西路寶和里對面)創(chuàng)辦都益處川菜館。廖氏是四川成都人,廚藝精湛,清時曾為官廚,承廣東提法使、大食家王秉恩指教,造詣極高。此番創(chuàng)業(yè),因陋就簡,行遠自邇,以回鍋肉、椒末雞、辣子雞、紅燒老豆腐、四川發(fā)糕等川味小吃打頭陣,招徠顧客。

此等小吃,原料普通,花色尋常,然烹調(diào)精美,滋味獨到,食者為之一振。加之定價低廉,真味唾手可得,顧客絡(luò)繹不絕,生意興旺異常,常有闊人乘小車前往嘗新,引一時轟動。歷數(shù)月,門面由一擴三,仍不敷應(yīng)用,遂遷至附近小花園。

02. 小花園時期(1916-1924)一鳴驚人

1916年2月9日,都益處在廣西路小花園七號洋房開業(yè)。廖海澄大顯身手,布置雅致房間,正式推出川式精美大菜、掛爐豬鴨、大漢全席。開設(shè)露天散座,兼營川味小吃。自四川聘請廚師,采辦原料,以守故土真味。繼以電話訂餐,隨堂接待,便利客情。

處煥然一新,老主顧紛至沓來。王秉恩、陳夔龍領(lǐng)銜,朱祖謀、沈曾植、陳夔麟、鄒嘉來、鄭孝胥、章梫等呼應(yīng),諸遺老頻頻雅集。與廖海澄亦主亦師的王秉恩,將原醉漚名聯(lián)“人我皆醉,天地一漚”懸于都益處廳堂,以示傳承(此時醉漚齋已歇業(yè))。廖氏亦增掛一聯(lián)“為厭珍羞且思蘆蛤,惟有海月可敵茘支”,相映成趣。

聞人振臂,賢達捧場,于都益處各得其所。王國維餐后戲燈,李大釗飯畢觀戲,譚延闿品評鰣魚,吳昌碩飛箋招花,趙南公邀郭沫若、鄭伯奇暢談,馬寅初約胡適、郭秉文小酌,柳亞子攜新南社連年聚餐。于定一寄語:竹鼯花豬春游好讀坡仙賦,莼鱸稻蟹秋興應(yīng)題杜老詩。劉豁公撰詞:勞生何用計沉浮,旨酒佳肴足解憂,川菜最宜都益處,粵筵還是杏花樓。

前有貴客推崇,后有同業(yè)效仿。都益處“大筵小吃,故土真味”之道,雅俗共賞,名利雙收,模仿者踵起。六七年間,一批川菜館在小花園及大舞臺附近登場。新設(shè)者,如多一處、蜀香春、留春幄、陶樂春、興華、大陸春、利川東。他幫改營者,如自鎮(zhèn)江而川之大雅樓,自閩而川之消閑別墅,自西餐而川之美麗慎記。加之古渝軒、錦江春,常年十余家并存,堪為滬上川館大本營。

各館規(guī)模不大,多有拿手。都益處之清燉鰣魚、奶油魚唇、竹髓湯、叉燒云腿、蠔油豆腐,古渝軒之粉蒸肉、青豆泥、牛尾羹,陶樂春之干貝蘿蔔、辣子雞、豆花,美麗之奶油白菜心、番茄什錦面,消閑別墅之蝦子春筍、鳳尾筍,興華之干燒鯽魚,大雅樓之菊花鍋,多一處之肉夾火腿,利川東之紅燒鴨子,各領(lǐng)風(fēng)騷,各據(jù)擁躉。

步廖海澄后塵,先期抵滬之四川名師,紛紛自幕后走向前臺,或自創(chuàng)菜館,或參資合伙,或受聘經(jīng)理,如古渝軒王炳臣、興華及大雅樓向春和、陶樂春顏成霖、美麗何慶麟,各守其道,各顯所長,是為川館經(jīng)營之砥柱中流。執(zhí)牛耳者,都益處廖海澄。

二十年代初,酒菜業(yè)受困時局,廖海澄率眾首開先河,以四川菜館同業(yè)名義,連續(xù)兩年公開聲明集體漲價。1923年,旅滬菜館同業(yè)公會發(fā)布漲價公議,八幫32家署名代表中,川幫都益處、大雅樓、陶樂春、美麗名列前四——此即后世所稱廖、向、顏、何四大流派之淵源——川幫聲勢與日俱增,兩年后無以復(fù)加。

03. 大世界前期(1924-1928)盛極一時

1924年8月,小花園房屋翻造,都益處再遷愛多亞路大世界東首168號(東新橋相近),9月2日三度開業(yè)。新址為三層洋樓,規(guī)模宏大,裝飾堂皇,并配備軒敞大廳,儼然大館風(fēng)范。廖海澄性情豁達,交游甚廣,有湖海元龍之氣,在其運籌下,都益處漸至極盛。

新張后,都益處即以公私會餐為主要。各類宴會夜以繼日,中外賓客熙來攘往。有世界語學(xué)會、中國工程學(xué)會、中華農(nóng)學(xué)會、北美青年會之交流會,有中華書局、紙煙同業(yè)、書業(yè)同業(yè)之紀念會,有東南、復(fù)旦、同濟、南洋師生之畢業(yè)宴,有大中華百合、天一、神州影人之宣傳宴,有中華競走隊、中華足球隊、樂華足球隊之慶功宴…有案可稽者,幾近百場。章太炎、魯迅、蔡元培、葉圣陶、李惠堂、胡蝶、嚴獨鶴等各界名人亦先后蒞臨。

都益處筵席膾炙人口,早為各界公認,而其菜價之昂、分量之大,亦為時人諧謔。整席14元起,16元、18元之席,在他幫已屬上乘,而在都益處僅處中流。要吃高級名菜,則需20元開外,僅奶油魚唇一味即需6元。較民初高價川菜,進步更甚。與之相稱,則菜量極大,一味菜總要裝一大盤,若要吃完,非兩三人不可。故言吃都益處,人越多越劃算,且務(wù)必備足大洋,否則易進難出。

都益處如日中天,川幫各館不遑多讓。二十年代中期,大舞臺、小花園、大世界附近再添一批川館,如古益軒、共樂春、聚豐園、三義居、六合居、云記、富海春、亦樂春、南洋(含新設(shè)及改營者),與既有諸館百舸爭流,激起千般浪。一時間,滬上政商公請,貴客私宴,多以川館為首選,以吃川菜為時髦。

川幫氣勢如虹,廖海澄亦步步高昂。1925年前后,廖氏與外業(yè)交涉電話漲價、冰廠加價等問題時,盡展精明強干,為同業(yè)謀利頗多,獲選上海菜館同業(yè)公會會長,成為滬上各幫菜館公認掌門。此為廖海澄個人生涯至高無上之時,亦為都益處及滬上川館登峰造極之期。

此后,廖海澄多涉旅滬川人事。參與籌建全蜀會館、四川旅滬公學(xué);牽頭正成互助社,呼吁川軍裁軍息戰(zhàn);設(shè)成記滬川通報關(guān)行,為川商提供便利。尤全蜀會館成立后,一改往日滬上川商松散格局,于川戰(zhàn)紛繁之際,做得些利于川人生計之益事,此間自有廖大爺幾分功勞。

然天有不測風(fēng)云。1928年9月,廖海澄突染惡疾,無力從事,將都益處轉(zhuǎn)與秦廣泉,由其原址繼續(xù)經(jīng)營,都益處遂入生涯后期。

04. 大世界后期(1928-1933)真味漸失

秦廣泉大概是鎮(zhèn)江人,此前曾經(jīng)營一家鎮(zhèn)江館,1926年因在戒嚴時期身帶手槍,被鎮(zhèn)江車站軍警查獲,獲罪16個月。出獄不久,適逢廖海澄抱恙,遂接盤都益處,冠名秦廣記。

接手次年,秦廣泉即在都益處增添鎮(zhèn)江肴蹄、蟹黃湯包以充早點。又聘鎮(zhèn)江名廚,增售蟹黃包餃、白湯細面、異味干絲、水晶肴蹄、蟹粉獅子頭及各種鎮(zhèn)江特產(chǎn)名菜,標(biāo)榜川菜揚點。川菜揚點之舉,實由四五六食品公司于1927年率先發(fā)聲,將其光大者正是秦廣記都益處,后又為潔而精、梅龍鎮(zhèn)延續(xù)。

至三十年代,愈多非川籍人士涉足川館,川幫與各幫相互影響日盛,川菜揚點、京川大菜、川閩相間、粵菜川做、西菜川烹,跨幫融合蔚然成風(fēng)。早年抵滬之四川名師,培養(yǎng)了一批川籍與非川籍徒弟,是為滬上二代川廚,他們有意無意間,間取各幫手法,間用滬上作料,出品較前有所不同,此即后世所謂海派川菜之濫觴。

凡事利弊相依。交流借鑒,利于取長補短,推陳出新。但稍有不慎,亦會喪失固有特色,致不倫不類。秦廣記都益處,即在川揚結(jié)合中,失卻堅持已久之故土真味,多為眾老饕詬病。1933年11月,都益處歇業(yè),舊址由陶樂春接盤,此處川味煙火又延續(xù)近七年。

05. 廖海澄后記

話分兩頭,廖海澄轉(zhuǎn)讓都益處后,休養(yǎng)僅數(shù)月便披掛上陣。1929年1月,受邀主持大中華飯店川菜部,承辦筵席菜點。期間,曾于敏體尼蔭路設(shè)四川藥店一間。1932年9月,又應(yīng)盆湯弄南京飯店之約,承包該店二層樓,上辦筵席,下制小食,設(shè)南京澄記川菜社并任主任,直至1935年5月16日病逝。

廖海澄去世,時人惋惜不已,各報刊文《川菜大王廖海澄逝世》《廖海澄為川菜功臣》以示緬懷,親朋好友隆重公祭。對一位旅滬川人,尤其一位廚師而言,如此待遇實屬罕見。廖氏于滬上川菜之分量,于眾人心目之地位,可見一斑

06. 尾聲

1915至1933年,都益處營業(yè)生涯十九年,自單間發(fā)軔,以小吃登堂入室,繼以花園洋房、三層洋樓承陽春白雪之雅,開雅俗共賞之風(fēng),終以蜀地真味為滬上各界贊許。發(fā)達之際,整躬率物,引眾川館春筍怒發(fā),共舉幫業(yè)。進而名溢上海,落足成都、南京、武漢、合肥,各地始有都益處招牌。

1912至1935年,廖海澄滬上從事川菜二十四年,主廚式式軒,自創(chuàng)都益處,無早期川館官人老板之文,亦無后期軍人之武、商人之精,惟以庖人之本,扼“精于調(diào)味”命門。廖氏嘗言“可配置南北口味”,直語見真章。高明的廚師,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以適口之味出之。時人皆稱,川菜調(diào)味精美,其根即在于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代巨擘都益,一代宗師廖海澄,實至名歸

(全文完)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

文/泡海椒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僅供示意

轉(zhuǎn)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關(guān)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tǒng),聽川味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