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井,位于池州貴池城內(nèi)孝肅東街,又稱“四眼井”。
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于北宋仁宗天圣五(1027)中進士,歷任知縣、知州、按察御史、西北轉(zhuǎn)運使、天章閣待制、樞密副使等職,并出使過契丹(遼國),后封為龍圖閣直學士,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他執(zhí)法嚴明,鐵面無私,敢于為民請命,諫言改革,興利除弊,嚴懲貪污,為官清廉,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曾于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因“薦舉屬吏柳州軍事判官盧士安為鳳翔監(jiān)稅。這位監(jiān)稅大人辜負了包公一片苦心,上任不久便大肆貪污,連累包公也由陜西轉(zhuǎn)運使被貶到池州作知州”。明嘉靖《池州府志》卷六“名宦傳”記載:57歲的包拯“至和二年,坐失保任事,由刑部郎中,左授兵部員外郎,出守池州”,另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這位包青天雖在池州供職時間不長,卻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
相傳,包公到池州上任那年,貴池久旱成災,城東的清溪河,城西的秋浦河,甚至南門外的平天湖都干涸了,城內(nèi)水荒尤為嚴重,許多居民爭水經(jīng)常斗毆流血。包公為此心急如焚。一日,他無意中在府廳圍墻外面的石階下,看到一小塊泥地濕津津地冒著霧狀的細水珠兒,驚喜萬分,當即親自帶領(lǐng)府衙役吏,破土挖井,龜裂的土地,挖下去不到3尺,果然得水,清泉如注。喜訊傳,全城驚奇,居民奔走相告,云集府外井邊。為了解決百姓飲水之難,防止爭搶打水發(fā)生糾紛,包公派了4個衙役日夜輪流守護井邊,維持秩序。誰知這4個衙役中竟有3個坐守井邊,賣水收銀,敲詐勒索,弄得滿城百姓怨聲載道、叫苦連天。包公得知,怒火燒心,下令罰這3個貪心的衙役各人在井邊再打一口井,將功折罪,以謝池城父老。這樣4口井連成一個方形,俗稱“四眼井”。包公命那位正直的衙役看守這4口井,免費供應(yīng)百姓用水,解除了全城缺水之災。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愛民清官,尊稱這組“四眼井”為“包公井”。
據(jù)史料記載:包公開的四眼井,在元代金兵攻破池州城后,被淤塞,直到明朝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二年(1437)葉恩(臨海人,進士)任池州太守時,才重新疏浚,并在四眼井周圍做石欄桿護井,立高大的“包公井”石碑,刻有《包公井記略》,文中贊曰:“井無地不有,而公所鑿,特系其姓閱數(shù)百年而不易者,豈以井哉?為之銘曰:泉之清兮公之潔,泉之芳兮公之烈。”清世宗(愛新黨羅胤禎)雍正十年(1732)池州知府李璋(山西人)建包公亭?,F(xiàn)亭已毀,殘碑尚存。這組奇特的四眼包公井甘泉如故,成為池州城內(nèi)著名的古跡。
現(xiàn)為安徽省池州市省級保護單位。
作者簡介:王敏善,皖南池州人,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當代藝術(shù)家、知名媒體人、獨立撰稿人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