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弱國無外交,事實上,即便在聲稱“無國界”的科研領(lǐng)域,國家實力同樣有著巨大影響。
如果背后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科學(xué)家們也將走得舉步維艱。
39年前,郭琨帶著中國代表團參加有關(guān)《南極條約》的會議。
然而,在會場上他卻得不到?jīng)Q策權(quán),甚至在投票表決開始后,英美兩國直接將我國代表團趕出了會場。
每當回憶起此事,郭琨都不禁委屈得痛哭流涕。
但也正因如此,他痛定思痛,推動了我國南極長城站的建立,一舉打破了西方國家在南極洲的霸權(quán),也為我國極地科考項目開創(chuàng)了先河。
那么,為何英美可以堂而皇之地將我國“請”出國際會場?后來,郭琨又是怎么推動建立長城站的?建站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參加國際會議,卻被粗暴趕出
1961年6月23日,隨著二十多個國家代表陸續(xù)簽字完成,《南極條約》正式生效。
作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qū),兩極向來人跡罕至,各大國家也都沒有常駐居民。
然而,雖然氣候惡劣,但兩極都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和重大的科考價值。
在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兩極的土地歸屬問題便成了摩擦的導(dǎo)火索。
不同于被列強瓜分殆盡的北極,南極一直以來都保持著相對的獨立,各發(fā)達國家基本都位于北半球,所以也鮮有能力霸占。
因此,1961年,世界主要的二十多個國家達成共識。
南極僅用于和平開發(fā)的目的,絕不可以出現(xiàn)任何軍事活動,也不能限制其他國家的發(fā)掘。
當時,我國尚處于發(fā)展的階段,暫時沒有參與南極條約的修訂。
但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1983年6月8日,中國向美國政府交存加入書,并從該日起正式成為《南極條約》締約國的一員。
得知此事后,時任我國南極考察辦公室主任的郭琨異常興奮。
郭琨大學(xué)主修地質(zhì)學(xué)專業(yè),八十年代已經(jīng)是我國舉足輕重的極地科考專家。
在探求加入《南極條約》的過程中,他曾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因如此,1983年澳大利亞邀請我國參加第12次南極國際會議時,郭琨便被有關(guān)部門任命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帶領(lǐng)著12名極地專家,前往澳大利亞赴會。
臨行前,郭琨內(nèi)心無比激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