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是個狠人,他做起事情來簡直膽大妄為之極,這世上估計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趙奢原本只是趙國負責收稅賦的小官,別人收稅賦無事發(fā)生,換他收稅賦就捅出個大簍子。
當時,平原君家有大量良田。
然而,平原君在趙國地位崇高,且手下有門客三千。因此,所有收稅賦的官吏都假裝不知此事,從不去平原君家收稅賦。
但是換作趙奢來收稅賦的時候,根本不管這些,大大咧咧地去平原君家收稅賦。
平原君家的人這輩子就沒繳納過稅賦,自然拒絕了趙奢的要求。
趙奢一看,對方竟敢抗拒國家律法,于是接連殺了平原君家的九個管家。最后硬是把平原君都給驚動了。
平原君一看,竟然有人敢欺負到他的頭上來了,于是要殺趙奢。
換成其他人,早就求饒了,但是趙奢根本不為所動,反而淡定的和平原君講道理。
趙奢提醒平原君,他和趙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平原君現在帶頭不繳納稅賦,必然有很多人效仿,這會導致趙國日漸衰弱,趙國衰弱了,遲早會滅亡,到時候平原君的家財一點也保不住了。
平原君被趙奢說服,不僅放了他,還全額繳納了稅賦。
趙王得知此事,覺得趙國就需要他這樣的人才,于是任命趙奢負責征收整個趙國的稅賦工作。
也就是說,直到閼與之戰(zhàn)爆發(fā)前,趙奢都沒有任何行軍作戰(zhàn)的經驗。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外行”,卻打了一場大勝仗,讓在當時戰(zhàn)無不勝的秦昭襄王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自從秦昭襄王繼位后,秦國便不斷攻城掠地,國勢日漸強大。秦國先是采取連橫的策略,先后擊敗當時的大國楚國和齊國。
楚國丟失大半土地,被迫遷都。齊國一度處在滅國邊緣,雖然后來復國,但是國勢已經大不如前。
自此,已經沒有國家能夠阻擋秦國的崛起。
秦昭襄王重用白起等將領,接連對六國發(fā)起攻勢。每次發(fā)起戰(zhàn)爭便奪取幾座城池,慢慢地蠶食六國,壯大秦國。
公元前273年,秦國再次派兵奪取趙國的三座城池。
趙王為了穩(wěn)住秦國,于是答應派遣公子到秦國去當人質,并用焦、魏、牛狐三地交換那三座城池。
這明顯是個虧本買賣,只是趙國的緩兵之計罷了。
以此來換取短暫的和平,趁機發(fā)展壯大趙國,以后才能少受秦國的欺負,這主意其實不錯。
不過,趙惠文王這人有點意思,這事情都談妥了,他又反悔了。
秦昭襄王一看,認為趙國在耍他,于是派胡陽率軍攻打趙國,意圖奪取閼與。趙惠文王連交換城池都不愿意,自然無法忍受失去城池。
得知秦國出兵,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派人去守住閼與。趙惠文王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名將廉頗了。
他詢問廉頗能否守住閼與,可廉頗卻告訴他,閼與距離趙國都城邯鄲太遠了,且道路大多狹長,不適合行軍,容易遭到敵人埋伏,到時候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趙惠文王不死心,又去詢問大將樂乘,得到一樣的答案。
其實,他們所說乃兵法常識,只要得到趙軍出征的消息,秦軍必然會設下埋伏。
但是趙惠文王還是不死心,他實在是不愿意失去閼與。于是他又去詢問眾大臣。
那些武將給出的答復和廉頗一致,至于文官,根本不懂打仗,自然不敢亂說話,不然打輸了可是要負全責的。
只有負責征收稅賦的趙奢告訴趙惠文王,這打仗比拼的是勇武、膽大,狹路相逢勇者勝,他趙奢別的沒有,膽子倒是夠大,愿意與秦軍一戰(zhàn)。
趙惠文王實在是太不愿意失去閼與了,雖然他也知道趙奢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但是死馬當作活馬醫(yī),還是派他率軍出征,前去救援閼與。
閼與之戰(zhàn)就此拉開了帷幕。
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攻打閼與了,為了防范趙國的援軍,秦軍特意派了一支偏師駐扎在武安附近。
武安離邯鄲并不遠,秦軍的意圖很明顯。
一旦趙軍前去救援閼與,如果援軍人多,秦軍就攻打邯鄲,如果援軍人少,秦軍便埋伏趙軍。
如果趙軍先打這支秦軍偏師,那更好了,這支偏師只要和趙軍玩捉迷藏拖延時間即可。到時候趙軍不僅無法消滅這支秦軍偏師,還會丟了閼魚。
結果,三個選項趙奢一個也沒選,趙軍在離邯鄲三十里的地方直接安營扎寨,修筑營壘,直接和秦軍偏師對峙起來。
趙奢雖然沒有打過仗,但是他很有自知之明。
既然廉頗都說直接救援閼與會被伏擊,他自然不會犯這種錯誤,他可不認為自己比廉頗還厲害。
同時,他沒有打過仗,直接去攻打秦軍偏師,勝負不得而知。
但是他也有優(yōu)勢,那就是他不會被那些兵法、戰(zhàn)場經驗所束縛,反而可以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此次他率軍出征,秦軍必然知道趙軍主帥是個沒打過仗的新手,自然會小看、輕視他。
于是順著這個思路,趙奢故意示弱,給對方一個自己不會打仗、且畏首畏尾的假象。
趙奢下令,任何人都不許妄議軍事,違令者斬。有個士兵提議前去救援武安,結果被斬了。自此,軍中沒人敢再議論軍事。
就這樣,趙軍駐扎下來整整二十八天,除了修筑營壘,什么也不做。秦軍將領知道后,認為趙奢畏懼秦軍,更加輕視他了。
不過對方畢竟是久經沙場的人,出于職業(yè)素養(yǎng),還是派遣間諜特意前去趙軍軍營刺探一番。
趙奢一眼便識破了間諜的身份,但是他也不點破,讓其將趙軍軍營看了個通透,最后將對方禮送出營。
秦軍將領得到間諜的匯報后,更加輕視趙奢了,放松了對趙軍的監(jiān)控。
而趙奢卻在送走間諜后,立刻下令趙軍脫下盔甲,輕裝急行軍,僅僅花了一天半的時間,便到了閼與附近。
雖說到了前線,因為有自知之明,依然不主動與秦軍接戰(zhàn),而是故技重施開始修筑營壘。
趙奢想要與閼與城形成掎角之勢,讓秦軍瞻前顧后,無法全力攻打閼與,讓這場戰(zhàn)爭變成持久戰(zhàn)。
秦軍遠道而來,必然會最先支撐不住。
此時,軍士許歷冒著斬首的危險,向趙奢進言:
秦軍知道趙軍到達閼與,必然會派兵來劫營,建議派一萬人在秦軍必經之路的山上駐扎,埋伏秦軍, 必然能獲勝。
趙奢覺得這個主意很好,閼與附近的道路狹長,既然能讓秦軍埋伏趙軍,那么趙軍自然也能埋伏秦軍,于是采納了這條意見。
秦軍果然派兵劫營,結果遭到山上趙軍的伏擊,由于趙軍占據了制高點,弓矢可以發(fā)揮更大的殺傷力,將秦軍完全壓制了。
與此同時,閼與城中的軍隊也趁機沖了出來,秦軍在兩面夾擊下,損失大半,只得撤退。
至此,閼與之戰(zhàn)以趙國的勝利而告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