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日軍攻克上海后,繼續(xù)向浙江挺進。在嘉善,一場慘烈的阻擊戰(zhàn)正在上演。國民革命軍第128師奉命固守此地,以掩護友軍撤離。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這支由湘西子弟兵組成的部隊展現(xiàn)出驚人的勇氣和韌性。在長達七晝夜的激戰(zhàn)中,1500名將士以寡敵眾,奮力抵抗。然而,戰(zhàn)爭的殘酷無情地吞噬著生命。當硝煙散去,這支英勇的部隊僅剩120余人幸存。嘉善阻擊戰(zhàn)雖然只是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一個縮影,卻深刻詮釋了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抗戰(zhàn)精神。讓我們走進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重溫那段震撼人心的歲月。
湘西雄師:從34師到128師
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無數(shù)英雄豪杰。在這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上,誕生了一支令日寇聞風喪膽的勁旅——國民革命軍第128師。這支部隊的前身,是聲名赫赫的湘西34師。
34師的締造者是陳渠珍,一位湘西鳳凰人。陳渠珍出身于同盟會,畢業(yè)于湖南武備學堂,可謂文武雙全。他帶領34師在湘西地區(qū)施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剿匪安民,使得這片曾經(jīng)動蕩不安的土地逐漸恢復了秩序。
陳渠珍在湘西的統(tǒng)治如日中天,甚至被譽為"湘西王"。他將湘西視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外來勢力格外警惕。蔣介石領導的南京政府多次想要收編34師,卻屢屢遭到陳渠珍的拒絕。
這種局面自然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1935年,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湖南省主席何健以追剿紅軍為名,調集國民黨軍主力進入湘西。面對重兵壓境,陳渠珍被迫放棄了34師的兵權,離開了他深愛的湘西,前往南京就任一個虛職。
34師的指揮權落到了陳渠珍的得力干將顧家齊手中。顧家齊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改編,34師也隨之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28師。改編后的128師保留了七千余人,全都是來自湘西的子弟兵。
128師下轄四個步兵團,其中764團的團長是一位名叫沈荃的年輕軍官。沈荃出身于湘西的將門世家,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三弟。沈家世代從軍,沈荃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赫赫有名的軍人。
沈荃的祖父沈宏富年輕時就加入湘軍,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他22歲就擔任了云南昭通鎮(zhèn)守使,26歲更是升任貴州提督??上в⒛暝缡牛粝铝藵M腔的抱負。
沈荃的父親沈宗嗣承襲了家族的軍事傳統(tǒng)。他10歲就開始學習武藝,青年從軍。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沈宗嗣已經(jīng)是駐守大沽炮臺的一名將領。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他組織義軍攻打鳳凰縣城,為推翻清朝政府做出了貢獻。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沈荃從小就耳濡目染了軍人的豪邁氣概。他經(jīng)常聽到爺爺和父親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殺敵的故事,看到家中懸掛的明晃晃的大刀長矛,閃亮的槍炮。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沈荃英勇尚武的性格。
16歲時,沈荃加入了湘西巡防軍第三支隊,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1925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yè)后,他先后在南昌的第三軍教育團和武漢的十四軍服役,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jīng)驗。
國共分裂后,沈荃回到了家鄉(xiāng)鳳凰。他在十九獨立師軍事見習所擔任隊長兼代教務長,為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后來,他又前往南京參加軍官研究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軍事素養(yǎng)。
1931年,沈荃被任命為三十四師第二旅第五團副團長,駐守溆浦。他還抽空前往廬山軍官訓練團,接受了為期一個月的進修。1934年,三十四師進行縮編,沈荃被調任工兵營長。
1935年,何健拿下陳渠珍的兵權后,顧家齊接任34師師長并接受南京的整編。在這次整編中,沈荃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被提拔為764團團長。
沈荃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人,還是一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他身材魁梧,高大英俊,說話聲音清亮動聽。穿上筆挺的軍裝,腰間佩戴長刀,英姿颯爽,令人過目難忘。
除了外表出眾,沈荃還以精湛的槍法而聞名。有傳言說,他曾在夜晚讓人在墻根插上二三十根點燃的香,然后用駁殼槍一槍一槍地將它們打熄,彈無虛發(fā),贏得眾人的喝彩。
就這樣,在陳渠珍、顧家齊和沈荃等人的努力下,曾經(jīng)的湘西34師蛻變?yōu)閲窀锩姷?28師。這支部隊雖然改頭換面,但依然保留了湘西子弟兵不怕死、能打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慘烈戰(zhàn)役。
日寇來襲:嘉善危機四伏
1937年11月,日軍攻克上海后,野心勃勃地向浙江挺進。他們的目標明確:占領杭州,控制長江三角洲,進而威脅中國的政治中心南京。在這條進軍路線上,嘉善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戰(zhàn)略要地。
嘉善,這個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小城,突然成為了中日兩軍對峙的焦點。國民政府意識到嘉善的重要性,決定在此設防,阻擋日軍的推進。他們將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剛剛從湘西調來的128師。
128師師長顧家齊接到命令后,立即帶領部隊進駐嘉善。他們的任務不僅是固守陣地,更重要的是為從淞滬會戰(zhàn)撤離的友軍提供掩護。顧家齊深知這個任務的艱巨性,但他沒有退縮。
抵達嘉善后,顧家齊立即組織部隊進行防御工事的構筑。他們利用當?shù)氐牡匦翁攸c,在城郊的河流、溝渠旁設置了多道防線。士兵們日夜不停地挖掘戰(zhàn)壕,搭建掩體,為即將到來的惡戰(zhàn)做準備。
然而,128師面臨的困境遠不止于此。由于之前的戰(zhàn)斗損耗,加上緊急調防,部隊的補給跟不上。彈藥不足,糧食短缺,醫(yī)療物資匱乏。更糟糕的是,他們缺乏重武器,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處于明顯的劣勢。
盡管如此,128師的將士們并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是來自湘西的子弟兵,骨子里流淌著不屈不撓的血液。在顧家齊的帶領下,他們堅定地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硬仗。
日軍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嘉善的防御工事。他們派出偵察機進行空中偵查,獲取了中國軍隊的部署情況。日軍指揮官判斷,嘉善的守軍不過是一支臨時拼湊的部隊,不足為懼。
11月中旬,日軍開始了對嘉善的進攻。他們首先派出飛機對城區(qū)進行轟炸,企圖摧毀中國軍隊的防御工事和士氣。爆炸聲此起彼伏,硝煙彌漫整個城市。
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128師的將士們沒有退縮。他們緊守陣地,利用事先構筑的防御工事抵擋日軍的空襲。盡管損失慘重,但他們的防線依然堅固。
空襲過后,日軍地面部隊開始了猛烈的進攻。他們派出了裝甲部隊,坦克在前,步兵在后,形成了一道鋼鐵洪流,向128師的陣地碾壓而來。
128師的將士們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勇氣。他們利用地形優(yōu)勢,靈活機動,給予日軍沉重打擊。沈荃率領的764團在這場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尤為出色,他們多次成功阻擊日軍的進攻,打退了敵人的多次沖鋒。
戰(zhàn)斗持續(xù)了整整七個晝夜。日軍的進攻一波接一波,而128師的將士們卻始終堅守陣地,寸土不讓。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擋住了日軍的鐵蹄。
然而,這場戰(zhàn)斗的殘酷程度遠超想象。日軍的優(yōu)勢火力不斷消耗著128師的有生力量。彈藥逐漸耗盡,傷員越來越多,但補給線卻被切斷。128師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764團團長沈荃身先士卒,沖在最前線。他帶領一小隊敢死隊,冒著槍林彈雨突襲日軍的一個炮兵陣地。這次行動雖然成功摧毀了敵人的幾門大炮,但沈荃也在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倒在了血泊中。
盡管傷亡慘重,但128師的將士們依然咬牙堅持。他們知道,每多堅持一分鐘,就能為撤退的友軍多爭取一分鐘的時間。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什么叫"為國捐軀,死而后已"。
七天七夜的激戰(zhàn),128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最初的1500人,到最后只剩下120余人幸存。但他們的犧牲并非徒勞,他們成功地阻擋了日軍的進攻,為友軍的安全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嘉善阻擊戰(zhàn)雖然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但它展現(xiàn)了中國軍人不畏犧牲、誓死抵抗的愛國精神。這場戰(zhàn)役也讓日軍認識到,想要征服中國,絕非易事。128師用鮮血和生命,向全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不可征服的決心。
戰(zhàn)后余波:沈家兄弟悲歡離合
嘉善阻擊戰(zhàn)結束后,128師幸存的將士們帶著滿身傷痕撤離戰(zhàn)場。他們雖然完成了阻擊日軍的任務,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慘重的。在這場慘烈的戰(zhàn)斗中,764團團長沈荃身負重傷,生死未卜。
沈荃的家人在得知這個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的大哥沈從文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四處奔走打聽弟弟的下落。沈從文此時已經(jīng)是一位頗有名氣的作家,但在這個危急時刻,他只是一個焦急的兄長。
沈從文輾轉多方,終于得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消息:沈荃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擊碎了沈家人的心。沈從文悲痛欲絕,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弟弟,那個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年輕軍官,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
然而,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就在沈家人沉浸在悲痛中時,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傳來:沈荃還活著!原來,沈荃在戰(zhàn)斗中雖然身受重傷,但被好心的老百姓救下,躲藏在鄉(xiāng)間休養(yǎng)。
得知這個消息后,沈從文喜出望外。他立即組織人手,冒著被日軍發(fā)現(xiàn)的危險,秘密將沈荃接回了家。重逢的那一刻,兄弟倆相擁而泣,無言勝有聲。
沈荃雖然撿回一條命,但身體狀況卻不容樂觀。他在戰(zhàn)斗中受了多處槍傷,其中一顆子彈打中了胸部,離心臟只有一寸之遙。醫(yī)生說,如果子彈再偏一點點,沈荃就不可能活下來了。
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沈荃的傷勢逐漸好轉。但是,戰(zhàn)爭的陰霾并沒有散去。日軍占領區(qū)不斷擴大,沈家所在的湘西地區(qū)也面臨著隨時被侵占的危險。
為了保護弟弟的安全,沈從文決定將沈荃送往重慶。重慶當時是國民政府的陪都,相對安全。沈從文托關系給沈荃安排了一個軍需處的職位,既可以繼續(xù)為抗戰(zhàn)出力,又能保證安全。
臨別之際,兄弟倆促膝長談。沈從文勸說弟弟暫時放下軍旅生涯,好好養(yǎng)傷。他說:"小弟,你已經(jīng)盡到了一個軍人的責任?,F(xiàn)在國家需要的不只是前線的將士,后方的建設同樣重要。"
沈荃聽從了大哥的建議,暫時放下了軍裝。但他的內心依然燃燒著報國之志。他在重慶的日子里,一邊養(yǎng)傷,一邊關注著前線的戰(zhàn)況,隨時準備重返戰(zhàn)場。
沈從文則留在了湘西。作為一個文人,他用筆代替槍,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他的小說《邊城》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通過描繪湘西的風土人情,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
戰(zhàn)爭的陰霾籠罩下,沈家兄弟雖然分隔兩地,但心卻始終連在一起。他們通過書信保持聯(lián)系,互相鼓勵,共同為抗戰(zhàn)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
沈荃在重慶的日子并不輕松。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前線指揮官,他對后方的繁文縟節(jié)很不適應。他常常在信中向大哥抱怨,說自己更愿意回到前線去戰(zhàn)斗。
沈從文則在回信中不斷安慰弟弟。他說:"小弟,你現(xiàn)在的工作雖然看似平凡,但對整個抗戰(zhàn)卻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后方的堅強支持,前線的將士如何能夠安心作戰(zhàn)?"
隨著戰(zhàn)爭的持續(xù),沈荃的傷勢逐漸痊愈。他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多次向上級申請重返前線。然而,上級考慮到他的特殊身份和過往功勛,始終沒有批準他的請求。
就在沈荃為無法上前線而郁悶不已時,一個意外的機會來了。1940年,國民政府決定在重慶舉辦一次大規(guī)模的閱兵式,以振奮民心。組織者想找一位儀表堂堂、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軍官擔任方陣指揮。
沈荃的名字很快被推薦了上去。他的英俊外表、出色的軍事才能,以及在嘉善戰(zhàn)役中的英勇表現(xiàn),都讓他成為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
接到這個任務后,沈荃仿佛又找回了當年的風采。他精心準備,嚴格訓練,決心要在這次閱兵式上展現(xiàn)中國軍人的精神面貌。
閱兵當天,沈荃身著筆挺的軍裝,胸前佩戴著嘉善戰(zhàn)役中獲得的勛章,威風凜凜地站在方陣前。當他帶領部隊走過主席臺時,全場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這次閱兵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極大地提振了軍民的士氣。沈荃的出色表現(xiàn)也得到了上級的賞識。不久之后,他終于如愿以償,被派往前線擔任一個重要的指揮職務。
在前往前線之前,沈荃給大哥寫了一封長信。他在信中說:"大哥,我終于又能為國效力了。無論前方如何艱險,我都會秉承咱們沈家的傳統(tǒng),誓死保衛(wèi)祖國。"
沈從文收到這封信時,百感交集。他為弟弟能重返前線而高興,又為弟弟的安危而擔憂。他提筆給弟弟回信,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弟弟的牽掛和對國家未來的期望。
就這樣,沈家兄弟再次分隔兩地,一個在前線浴血奮戰(zhàn),一個在后方用文字吶喊。他們的故事,成為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年代的一個縮影,詮釋了無數(shù)中國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時的選擇和擔當。
時代變遷:兄弟命運大不同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終于勝利結束。沈荃和沈從文兄弟倆,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生死考驗,終于迎來了和平的曙光。然而,命運的齒輪并沒有停止轉動,新的挑戰(zhàn)很快就擺在了他們面前。
戰(zhàn)后初期,國共兩黨的矛盾日益激化。作為國民黨軍官的沈荃,不得不面對新的選擇。他曾在前線浴血奮戰(zhàn),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內心深處渴望和平。然而,軍人的職責和個人的理想發(fā)生了沖突。
1946年,國共內戰(zhàn)全面爆發(fā)。沈荃被任命為一個重要師的師長,奉命參與了多次重大戰(zhàn)役。他在戰(zhàn)場上依舊英勇善戰(zhàn),多次立下戰(zhàn)功。但每一次勝利,都讓他感到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與此同時,沈從文的處境也不容樂觀。作為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既不認同國民黨的腐敗,也不贊同共產(chǎn)黨的激進。他試圖通過文學作品呼吁和平,但在動蕩的時局中,他的聲音顯得如此微弱。
1948年,局勢急轉直下。國民黨節(jié)節(jié)敗退,沈荃所在的部隊也面臨著潰敗的危險。在一次激烈的戰(zhàn)斗中,沈荃身受重傷,被迫離開了戰(zhàn)場。他被安排到后方的一個小鎮(zhèn)休養(yǎng),同時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就在這時,沈從文給弟弟寫了一封長信。他在信中說:"小弟,戰(zhàn)爭已經(jīng)持續(xù)太久,我們的民族經(jīng)不起更多的損失了。也許是時候放下武器,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了。"這封信深深觸動了沈荃的內心。
1949年初,大勢已定。沈荃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選擇了起義,帶領自己的部隊向解放軍投誠。這個決定讓他避免了流亡海外的命運,但也給他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新中國成立后,沈荃因為有起義立功的經(jīng)歷,被安排在一個地方政府工作。雖然職位不高,但總算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他開始了平凡但安穩(wěn)的生活,努力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
沈從文的命運則發(fā)生了更大的轉折。作為一個不愿意參與政治的文人,他在新的時代里感到格格不入。1949年后,他停止了文學創(chuàng)作,轉而投身于文物研究工作。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政治風波,但也讓中國文壇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作家。
1950年代初,沈荃和沈從文兄弟倆都經(jīng)歷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沈荃在地方政府勤勤懇懇工作,逐漸贏得了同事和上級的信任。沈從文則在歷史博物館默默耕耘,為中國的文物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好景不長。1957年,反右運動爆發(fā)。作為前國民黨軍官的沈荃,雖然有起義的功勞,但仍然難逃被批斗的命運。他被下放到農(nóng)村勞動改造,過著艱苦的生活。
沈從文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政治,但他的過去和他的作品還是給他帶來了麻煩。他被貼上了"右派"的標簽,失去了在博物館的工作,被迫到古籍整理組做些基礎工作。
兄弟倆在這段艱難的歲月里互相支持。雖然不能經(jīng)常見面,但他們通過書信保持聯(lián)系,相互鼓勵。沈荃在信中常常回憶起他們年輕時的理想,沈從文則用他的文學素養(yǎng),寫些溫暖人心的文字來安慰弟弟。
1966年,沈從文則被抄家,多年的研究資料付之一炬。在這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兄弟倆幾乎失去了聯(lián)系。沈荃被關押在一個偏遠的勞改營,沈從文則被下放到鄉(xiāng)下勞動。他們各自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內心深處始終保持著對彼此的牽掛。
1976年,沈荃和沈從文終于重獲自由。他們相聚的那一刻,兩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緊緊擁抱,無言中盡是滄桑。
平反后,沈荃被安排到一個退休干部療養(yǎng)院。他開始寫回憶錄,記錄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沈從文則重新回到了他熱愛的文物研究工作中,繼續(xù)為中國的文化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沈荃的回憶錄出版,引起了廣泛關注。人們從中看到了一個普通人在大時代浪潮中的沉浮,感慨萬千。沈從文的文學作品也重新得到重視,他的《邊城》等作品再版,受到新一代讀者的喜愛。
兄弟倆在晚年終于迎來了平和安寧的日子。他們常常相聚,回顧往事,暢想未來。雖然他們的人生軌跡迥異,但他們都為自己的選擇和堅持感到欣慰。
沈荃和沈從文的故事,是無數(shù)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他們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洗禮,社會的動蕩,個人的起落。但無論命運如何變幻,他們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對民族的赤子之心。他們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現(xiàn)代史的篇章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