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 年 3 月 5 日,周恩來誕生于淮安城(現(xiàn)淮安市淮安區(qū)),生父周貽能(后改名劭綱)在周家行二,生母萬氏,系清河縣(相當于現(xiàn)在的清江浦和淮陰區(qū))知縣萬青選的第十二女。但是,不足周歲的周恩來被過繼給了患有當時是不治之癥的肺結核的四叔周貽淦。這樣,周恩來幼時就有了兩位母親,一是生母萬氏(人稱萬十二姑),另一位則是原來的四嬸后來的嗣母陳氏(人稱陳三姑)。

后來,周恩來又認了一位干媽,是他的嗣母陳氏的姨表嫂蔡氏,她對童年的周恩來也是關懷有加。

所以,周恩來雖然在年幼時家道中落,生活艱難,但卻得到了包括乳母蔣江氏在內的四位母親的盡心呵護,在她們共同的撫育下長大。

其中,有一個家庭將他的生母萬十二姑、嗣母陳三姑和干媽蔡氏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個家庭就是山東的袁狀元家。袁狀元家的三位小姐依長幼分別嫁給了生母萬氏的八哥萬立鈺即他的嫡親八舅、干媽蔡氏的公公龔懷樸和嗣母陳氏的父親陳源。

不過,不幸的是,由于生活的艱難,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于1907年都因積勞成疾相繼去世。當時周恩來只有9歲,但因為生父在外,作為長兄的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然而,童年的周恩來更渴望學習,渴求知識,只是家中已無力再延請私塾先生上門教書。

他的困境被干媽的丈夫,也就是嗣母陳氏的姨表哥、周恩來的姨表舅龔蔭蓀看在眼里,主動上門邀他到自己的家塾讀書學習。

即使不算嗣母陳氏的關系,龔蔭蓀與周恩來也有另一層親戚關系,他是周恩來親舅萬立鈺的姨侄。正是這位既為長輩又可算是長兄的龔蔭蓀成為了周恩來童年時的引路人,被周恩來稱為他的“政治啟蒙老師”。

周恩來的這位表舅兼表兄可不是一位尋常人物。龔蔭蓀是家中獨子,家資又很豐厚,自幼受教良好,成年后還游歷日本,接受過新學。他家中藏書豐富,除許多古籍外,還有小說、戲曲一類的文學讀物,更有一些宣傳近代科學、西方文明和革命的進步書刊等。除此之外,龔蔭蓀在上海、蘇州、南京和青島等多地還開辦了書店或商鋪,因此經常出門在外,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思想也隨之趨于進步。他先是服膺康梁的維新派思想,后來則信奉孫中山的革命思想, 并有幸結識了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成為孫中山及其思想的忠實追隨者。他利用自己的書店、商鋪來銷售進步的書刊和報紙,傳播用革命的手段來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共和的革命思想, 并不惜變賣家產資助孫中山的愛國革命活動,成為同盟會的骨干之一。

龔蔭蓀見周恩來好學上進,談吐不俗,小小年紀善于思考,很有思想,又能博聞強記,十分喜歡他,破例允許周恩來進入他不示外人的書房讀書。在龔家書房,周恩來第一次讀到了《今日中華》等進步報紙,還先后讀到了嚴復的《天演論》和鄒容的《革命軍》,也成為對少年周恩來產生非常大影響的兩本書。

周恩來在龔家不僅讀到了很多進步書籍,讓他眼界大開、受益匪淺,而且有機會受龔蔭蓀的親身教誨,聽表舅談諸如岳飛精忠報國, 關天培虎門殉國,清廷割地賠款的傷痛,太平天國洪楊之亂的前因后果,當時進步人士改造中國的革命決心,等等,其中講得最多的是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經歷。

這一切給周恩來后來樹立為國救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鴻鵠之志,繼而決心投身革命、最后成為國家棟梁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1952年,身為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在上海會見當年同窗共讀的姨表姐龔志茹(即龔蔭蓀長女)時,曾將表舅稱為是他政治上的啟蒙老師。

12歲離開家鄉(xiāng)淮安之前,周恩來有了這一段短暫但卻異常寶貴的時間,得以安靜地在龔蔭蓀家發(fā)奮讀書、汲取知識、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這里也成為他在淮安老家的最后一個讀書處。

作為周恩來童年讀書處的龔蔭蓀故居位于淮安城東的岳廟東街的北側,原有三進院落,第一進堂屋因主人常年不在家,被改作家塾。中堂后有一門通往后進院落,第三進堂屋是龔家祖屋,為大七路三開間,兩旁各有廂房。

可嘆的是,龔蔭蓀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前被清廷逮捕,英勇就義,家中也因此而被查抄而遭破壞,解放戰(zhàn)爭中,前二進房屋又因國民黨軍機轟炸遭毀。所以,至今龔蔭蓀故居雖有遺存,但僅存最后一進的三間房屋。

不過,經過時代變遷,即使所遺這一進也已經年久失修,屋頂破損,但相信當?shù)卣欢〞湟曔@一遺存,對其加以妥善的修繕和保護,因為,這里不僅是革命黨人龔蔭蓀的故居,更留下了一代偉人周恩來成長的足跡。

我是@云淡風輕輕談風云,在這里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東拉西扯,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fā),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