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十八載時,迎娶豆蔻年華富察氏,僅十三歲。新婚之夜,乾隆輕步至前,富察氏淚光閃爍,情感難抑。
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之尊貴后裔,皇后堂侄孫女,八旗選秀中脫穎而出,心花怒放,誤以為將侍奉風華正茂之嘉慶帝側(cè)。
出乎意料,嘉慶竟將佳人送入乾隆八旬壽宮,彼時乾隆已至八十八高齡。
她所遭遇的,無疑是場沉重的打擊,殘酷得令人難以承受。
乾隆已至耄耋之年,八十八載春秋,足以做她祖父,歲月悠悠,輩分分明。
她未曾料及,乾隆之所以迎娶她,非因他故,實乃其容顏酷似往昔皇后富察容音,這段情緣,竟是如此宿命的安排。
乾隆心中的白月光,唯有富察皇后,這份深情眾人皆知,無人能及。
乾隆三十七歲之時,即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仙逝,舉國哀悼,紫禁城上下,文武百官皆沉浸于失去皇后的深切哀痛之中。
乾隆帝心懷摯愛,決意為逝后皇后籌辦一場既隆重又無憾的葬禮,盡顯深情厚意。
盡管眾人皆惑,卻無人能解其中奧秘。
翰林院的悼詞初稿竟現(xiàn)謬誤,令人遺憾。
乾隆聞翰林院悼詞已就,遂令呈閱。覽后勃然大怒,即刻將掌院之刑部尚書嚴懲,判為斬監(jiān)候,以示懲戒。
涉事主管們無一幸免,均被撤職處理,以示嚴正立場。
因翰林院誤將滿文“皇妣”譯為“先太后”,導致文意有所出入。
消息傳至朝廷,文武百官無不驚慌失措,震撼不已。
朝臣們驚魂未定之際,忽聞新變,再添一樁風波。
工部已呈報,皇后葬禮所需金冊業(yè)已鑄就,一切就緒。
乾隆輕啟朱唇,語調(diào)中透著威嚴,淡然言道:“呈上來,讓我過目?!?/p>
一番審視之下,遺憾地發(fā)現(xiàn),狀況又惡化了。
乾隆震怒,質(zhì)問為何皇后的金冊如此粗制濫造,簡陋不堪,何以匹配她尊貴典雅之姿?即刻重鑄,不得有誤!
由于此事,工部內(nèi)五品及以上的所有司級官員均被追究責任。
隨后,眾人心中皆暗自揣測,此事或許已塵埃落定,再無波瀾?
短短兩日之后,再掀波瀾,事態(tài)再度升級。
乾隆帝巡察之際,偶見祭桌塵垢未除,怒不可遏,遂嚴懲光祿寺眾臣,悉數(shù)貶謫,以示祭典之莊嚴不容絲毫懈怠。
乾隆帝為保富察皇后葬禮之隆重無瑕,嚴懲數(shù)人,以彰其哀思與決心。
葬禮告一段落,眾人面露釋然之色,氣氛稍顯輕松。
未曾料想,事態(tài)并未就此終結(jié)。
滿洲舊俗,帝后駕崩,百官百日之內(nèi),須遵禁剃發(fā)之規(guī),以示哀悼。
舊習之說,源自非明文之規(guī),乃祖輩口耳相傳之俗。憶雍正仙逝之時,朝臣們競相剃發(fā),未見波瀾,遂成慣例。
故,眾臣皆以為孝賢皇后辭世無礙,遂依例剃發(fā),以示常序。
未曾料到,此舉竟無意間觸碰了乾隆的敏感神經(jīng),直搗其內(nèi)心隱痛之處。
乾隆臨朝,瞥見數(shù)位大臣光禿額頂,怒火中燒,斥道:“皇后仙逝未百日,爾等竟敢如此藐視禮法!”
隨后,江南與湖廣的總督均遭皇命賜死,而湖北與湖南的巡撫則不幸被罷免官職。
他們未曾料想,歷經(jīng)艱辛攀至一品高官之位,竟因一次剃發(fā)而斷送了性命,命運弄人,令人唏噓。
嘉慶洞悉乾隆十三年事件后,深知富察皇后在父皇心中的獨特地位。偶遇富察氏,他心中即生一念,毅然決定將其獻予父皇,以續(xù)前緣。
嘉慶的孝順只是表象,實則不然,切莫被表象蒙蔽雙眼。
嘉慶贈富察氏予乾隆,意在以她柔情似水,讓乾隆沉浸于歡愉,忘卻朝政紛擾,從此不問國事。
乾隆于1796年,明智地將皇位傳承予嘉慶,自己則悠然退居太上皇之位,此舉為世人皆知。
世人皆被表象所惑,不知其禪讓背后,實乃權(quán)柄未釋。退位之后,滿朝文武,無論入京赴任,皆需前往他處請命定奪。
嘉慶勤勉有加,然于朝中重務(wù),總是遵循太上皇之決斷,鮮有自主。
簡而言之,他不過是位“虛榮君主”,但深知此路不通,終是將富察氏獻予乾隆,以圖新局。
提及富察氏,她不幸淪為父子間權(quán)力角逐的無辜棋子,命運多舛,僅為權(quán)謀斗爭的犧牲品。
年僅十三的她,無奈嫁予八旬乾隆,淪為其眾多佳麗中平凡一員,命運多舛,令人唏噓。
嘉慶暗自揣度,或許富察氏那張與先皇后富察相似的容顏,足以撼動乾隆心中對皇權(quán)的執(zhí)著,令他萌生退意。
然而,他的設(shè)想落了空,事實并未如他所愿。
乾隆晚年,見富察氏雖貌似故后,然舉止風韻皆非皇后舊影,每睹之,反增對富察皇后之念,遂對富察氏心生疏離。
富察氏初入宮闈,憑借顯赫家世獲封晉貴人,然天不遂人愿,次年乾隆驟逝,年僅十四的她,青春韶華,卻已守寡,命運多舛。
嘉慶駕崩,道光登基,至1820年方尊乾隆遺世獨嬪晉貴人為晉妃,盡顯皇家恩澤延綿。
富察氏于1822年,即封妃后的第三載辭世,翌年安息于清東陵裕陵妃園寢,歲月悠悠,香魂永駐。
試想富察氏若未入宮,嫁與凡塵同齡郎,或可筑小家,享天倫之樂,子孫承歡膝下,平淡中蘊幸福綿長。
身為滿洲八旗貴胄之女,她的命運早已被選秀入宮所綁定,實為憾事。
假使她當年選擇的伴侶非八旬乾隆,而是正值盛年的三十八歲嘉慶,或許人生境遇會更為順遂。
生于今朝,她或可坐擁美滿生活,更能在職場中大放異彩,成就一番非凡事業(yè)。
無奈的是,世間并無假設(shè)的余地,一切已成定局。
乾隆帝身旁,三位富察氏佳人,依次為哲憫皇貴妃,誕下長子永璜;孝賢純皇后,情深意重;末為晉妃,歲月靜好。三人各領(lǐng)風騷,共繪乾隆情史。
哲憫皇貴妃,乾隆情竇初開之摯愛,雍正初年入府為乾隆側(cè)室,誕育一子一女,然乾隆登極前夕香消玉殞,芳齡約莫三十許。
乾隆帝心頭的白月光——孝賢純皇后,雍正五年即為乾隆選定的正室,誕育二子二女,享盡榮華,卻在盛年猝逝,年僅三十七載春秋。
乾隆退位翌年,晉妃悄然現(xiàn)于紫禁城,備受冷落,跨嘉慶、道光兩帝之世,終逝于不惑之年,約莫四十有余。
富察氏三姝,同根異命,各自承載著不同的命運軌跡。
可悲的是,這些女子在清朝的枷鎖下,命運皆系于乾隆之手,跨越三百年時光,令人扼腕嘆息。
身為女性,何其有幸,生于此璀璨時代,命運的舵盤緊握手中,自主抉擇,繪就精彩人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