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包拯因鐵面無私,仙逝后榮登陰司閻王之位,續(xù)掌正義之舵,永佑世間公道。

清末,有位被譽為“活閻王”的勇士,其威名非源于疆場屠戮,鮮為人知;反以懲治無惡不作之紈绔子弟聞名遐邇,令人膽寒。

晚清重臣彭玉麟,以其卓越功勛載入史冊,他便是那位傳奇人物。

【以文入武的大將軍】

彭玉麟,湘籍才俊,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共譽晚清“中興四杰”,四位重臣齊名,共譜時代華章。

相較于曾國藩的審慎、左宗棠的孤傲、胡林翼的狡黠,彭玉麟獨樹一幟,以其剛正不阿之姿,成為四人中最具決斷力,勇于“亮劍”者。

彭鳴九,彭玉麟之父,合肥巡檢,清廉聞名卻樹敵眾多。辭官歸鄉(xiāng)守孝母側(cè),反遭族親欺凌,悲憤交加,身染重疾,不久離世。

李瀚章,李鴻章之兄,任湖南巡撫之際,親為彭鳴九撰傳立碑,以示尊崇。

彭玉麟秉承其父之清廉遺風,其言行舉止間流露著家族世代相傳的高潔品質(zhì)。

家境貧寒,父逝早,他毅然從軍,任司書之職,實為隨軍無名小吏,以微薄軍餉,力撐家門。

道光末年,湖南李沅發(fā)揭竿而起,彭玉麟隨軍征討,智計頻出,功勛卓著,上報朝野。然朝廷誤以為其勇武之將,特賜藍翎頂戴,以示嘉獎。

出人意料,彭玉麟婉拒殊榮,甘愿降身為賬房先生。其因直截了當:身為文臣,不取武職,非分之物,不予接納。

太平天國動蕩后,清朝政府勢微,轉(zhuǎn)而授權(quán)民間自發(fā)組建鄉(xiāng)勇自衛(wèi),以圖自保。

曾國藩遍尋英豪,偶遇湖南盛傳的奇才彭玉麟,誠邀其共圖大業(yè),不料彭玉麟?yún)s婉拒道:“抱歉,我志不在此?!?/p>

時值彭玉麟母喪,他哀居家中守孝,心念文官之路,視科舉為功名正途,對軍旅所得官職不以為然,頗為輕視。

曾國藩遭彭玉麟婉拒后,興趣反增,復書寥寥數(shù)語,言及家國危難,父子共赴疆場,若皆捐軀,何人祭掃墳塋?言辭懇切,深意自顯。

曾國藩數(shù)語觸動彭玉麟心扉,悟得“大家興則小家安”之理,遂毅然離家,投身湘軍,踏上了仕途征途。

歷經(jīng)十余載烽火歲月,彭玉麟自籍籍無名之文職微末,蛻變?yōu)橥h播之將帥巨擘。

【獨樹一幟的“三不”將軍】

彭玉麟投身湘軍,秉持“無畏生死、不慕錢財、不圖官位”之信條,作為他的人生座右銘。

彭玉麟或許生來便懷揣著戰(zhàn)場上的非凡天賦,注定為戰(zhàn)事而生,展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潛能。

初入湘軍,彭玉麟肩負籌建水師重任,勇于吸納西方火炮與戰(zhàn)術(shù)精髓,不僅造船成軍,更錘煉出一支攻堅克難的水上勁旅。

生死戰(zhàn)場上,彭玉麟身先士卒,無數(shù)次惡戰(zhàn)沖鋒在前,無畏生死。曾國藩數(shù)次危難之際,皆是彭玉麟率軍力挽狂瀾,將其從生死邊緣拉回。

彭玉麟曾言于麾下:速攻猛搏,傷亡乃輕。其“敢死”之名,震敵膽寒,聞風喪膽。

每獲戰(zhàn)功,朝廷與曾國藩必賜厚賞,彭玉麟從不私吞巨款,或分予將士,或用于家鄉(xiāng)賑濟。然家中修繕房屋需數(shù)百銅錢,他亦告誡兒子:“節(jié)儉為要,莫忘本分?!?/p>

彭玉麟之譽,尤在于其屢次謝絕官職之舉。咸豐年間,清廷欲授安徽巡撫之職,彭玉麟直言不諱,以專擅水戰(zhàn)、陸戰(zhàn)非其所長為由,婉拒重任,彰顯其獨特風范。

簡而言之,就是專業(yè)與崗位不匹配,即便有晉升機會也選擇放棄,堅守個人職業(yè)定位。

同治年間,朝廷再度授他漕運總督之職,此乃眾人覬覦之要職。然彭玉麟謙辭不受,自陳不擅周旋應(yīng)酬,亦不明漕運政務(wù),婉拒了此等榮耀。

同治七年,他辭兵部侍郎之職,稱國難已平,當歸家補全未竟之孝。此言大義凜然,朝廷未加阻攔,任其還鄉(xiāng)盡孝。

同治十一年,皇帝完婚之際,朝廷特命彭玉麟續(xù)掌兵部侍郎,并兼任慶典護衛(wèi)重任。然婚禮甫畢,彭大人即以使命達成為由,辭官歸鄉(xiāng)。

此后,他毅然辭去了兩江總督等顯赫職位,屢以不適為由,盡顯淡泊名利之態(tài)。

他始終堅守的官職乃兵部尚書之位,時值清廷與法國激戰(zhàn)越南,彭玉麟遣老將馮子材出征,終在鎮(zhèn)南關(guān)奏響凱旋曲。

彭玉麟,一介鐵骨錚錚之士,無懼生死,不戀財權(quán),卻意外背負“活閻王”之名,與“曾剃頭”齊名,流傳于坊間。

【沒人敢惹的“活閻王”】

彭玉麟于戰(zhàn)場英勇無畏,殺敵無數(shù),然“活閻王”之名,非因戰(zhàn)功顯赫,實因他行事決絕,不畏權(quán)貴,敢于挑戰(zhàn)無人敢碰之敵,執(zhí)刃無畏,震懾四方。

同治大婚后,彭玉麟辭兵部侍郎職,朝廷卻委以重任,命其巡察海軍。行至安慶,偶聞李鴻章侄李秋升,依仗叔父權(quán)勢橫行鄉(xiāng)里,欺壓百姓。

李鴻章與彭玉麟,湘軍雙雄,雖交往不頻,卻存同袍之情。然彭玉麟對惡名昭彰的李秋升,無絲毫憐憫之心。

他命人拘捕李秋升,于堂上細數(shù)其罪行,隨后在民眾注視下,令衙役對其施以杖責。

李秋升,平日跋扈,板子落臀仍強詞奪理,囂叫:“罪我獨攬,爾能奈我何?我叔乃李鴻章,定不饒你!”

面對李鴻章的威名,旁人或許早已退卻,但彭玉麟?yún)s報以冷笑。“既已認罪,罪有應(yīng)得,即刻斬首示眾!”他的話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彭玉麟書于李鴻章,言及令侄在外有辱門楣,已代兄懲之,無須言謝。

李鴻章怒意稍斂,細思之下覺彭玉麟言亦有理,遂提筆回書,謝其除患。此事不僅觸怒同僚李鴻章,更令上司曾國藩對彭玉麟心生不滿。

曾國荃,曾國藩之弟,戰(zhàn)場英勇堪稱猛士,然于治軍之道,卻非其強項。

征討太平天國與捻軍之際,曾國荃頻縱部眾行暴,致安慶降眾遭戮、天京陷城成墟,惡名昭彰。

彭玉麟屢次私下向曾國藩建言,欲除曾國荃而后快,然曾國藩皆以沉穩(wěn)應(yīng)對,未予采納,悄然平息風波。

彭玉麟偶遇曾國荃麾下二將私吸鴉片,而曾竟視而不見。彭憤然越權(quán),直陳朝廷,痛斥曾之包庇。終致曾遭貶斥,黯然歸鄉(xiāng)。

曾國藩怒不可遏,數(shù)次質(zhì)問彭玉麟,究竟何錯之有,使他心生嫌隙;又詢曾國荃何處觸怒,致使二人關(guān)系緊張。

惡名遠揚的紈绔們私下稱他為“無常在世”,皆因懼怕而敬而遠之,生怕與他有任何交集。

幸逢戰(zhàn)亂頻仍,朝廷亟需海軍振興,他因卓越戰(zhàn)功深得皇恩,縱使樹敵眾多,亦無人敢輕易撼其地位。

【“活閻王”也有人情味】

彭玉麟身居兵部尚書高位,卻行一異舉,斥巨資為紈绔子弟購置房產(chǎn)田地,此舉令人瞠目結(jié)舌。

高若孫,一名紈绔子弟,沉溺于聲色犬馬,揮霍無度,家業(yè)漸衰。為續(xù)奢靡,不惜變賣家產(chǎn),其父高人鑒眼見家道中落,憂慮不已。

彭玉麟,素以“無財”聞名,卻慷慨解囊,購良田美宅贈予高家父子,細心安頓其生活。此后,他頻繁造訪,盡顯關(guān)懷之情。

眾人心生疑惑,彭玉麟緣何性情驟變,非但未嚴懲忤逆子高若孫,反倒悉心照料?此舉背后,究竟藏著何種深意?

彭玉麟學生時代,楷書未精,筆下常顯龍飛鳳舞之姿,字跡屢屢躍出框格之外,獨具一格。

科舉盛行館閣體之時,他屢試秀才九次皆落榜,終投身軍旅,擔任司書之職,此困境亦成其轉(zhuǎn)折。

偶遇良機,湖南省教育界的領(lǐng)航者高人鑒,翻閱了彭玉麟的筆墨,深感其學識非凡,唯憾字跡未能盡如人意。

賢士慧眼識珠,覓得彭玉麟,經(jīng)細致品鑒,確為棟梁之才,遂破常規(guī),特納為附生,以示惜才之心。

昔日科舉,需先登秀才之階,方有資格逐鹿舉人、進士之位。彭玉麟雖屢試秀才而不第,更無緣問鼎更高功名。

高人破格助力,彭玉麟一躍成為秀才附生,盡管仍需歷經(jīng)增生、廩生、貢生之考,此番提拔已奠定其學術(shù)基礎(chǔ),為其仕途之路添上高學歷的砝碼。

彭玉麟自此常以高人鑒門徒自詡,謙遜中不失自豪,身份認同感深植于心。

遺憾的是,高人鑒之子竟成揮霍之徒,其父退隱歸家后,家業(yè)未幾便被其揮霍一空,令人唏噓。

聞訊后,彭玉麟慷慨解囊,購得良田十余畝及宅邸一座,贈予高人鑒。于高若孫見證下,他向老師行跪拜之禮,深情承諾,若恩師日后有難,必傾力相助。

目睹“活閻王”威名,高若孫驚恐萬分,懼父責其不孝,恐隨時喪命于彭玉麟之手。此后,他痛改前非,勤勉向?qū)W,盡心侍奉雙親。

高若孫未踏仕途,轉(zhuǎn)而經(jīng)營商賈,家業(yè)日漸壯大,終至其領(lǐng)地廣為人知,遂以“高莊”命名,銘記其輝煌。

晚年病體纏身的彭玉麟,毅然辭卻兵部尚書的重任,歸隱故里,靜享天倫之樂,安度晚年。

光緒十六年,彭玉麟,享年七十四,于梅香繚繞的“退省庵”內(nèi)辭世,標志晚清“中興四杰”時代終結(jié)。

彭玉麟,民國學者辜鴻銘贊為“晚清奇絕之士”,亦有稱他為“帝國余暉中的璀璨光芒”,標志大清尾聲的輝煌。

活閻王以文武雙全、剛正不阿、清廉自守,在亂世中獨亮明燈,其屹立不倒于動蕩朝綱,堪稱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