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灣地區(qū)公視播出的《聽海涌》講的是日據時代,日本從臺灣大量征召的“戰(zhàn)俘監(jiān)視員”,被派到婆羅洲,看管戰(zhàn)俘的故事。

號稱是屬于臺灣的“時代劇”。

2

但,從整部戲的拍法,就可以看到這部戲的目的。

并不是還原史實,或以真實歷史為背景,或是悲憫人性。

而是要斬斷臺灣人的根,假造臺灣人對日本的國族認同。

3

導演孫介珩說,戰(zhàn)俘監(jiān)視員就是臺灣人民的縮影。

但事實上,導演是作賤了當時的臺灣人。

4

導演說,劇中主角三兄弟,老大打從心里認同日本人,想成為日本人。

老二想證明自己有擔當,可以娶回日本籍女友。

老三則想跟哥哥一起,改變家里的環(huán)境。

5

也就是說,三兄弟都對日本心悅誠服,都不是被迫的。

對日本沒有一絲懷疑。

6

老大是一心一意地效忠日本,想讓自己從“卑賤”的臺灣人身份,透過為日軍服務,躍升為“高貴的日本人”。

老二一心想娶“高貴”的日本女人,也顯示了他對日本的慕戀。

老三則是自然而然地當順民,只想改善經濟。

對日本沒有懷疑,沒有不滿,也沒有任何挑戰(zhàn)。

孫介珩說,這三兄弟就是臺灣人的縮影。

但,這當然是污蔑先民,是沒有良心的胡扯。

7

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之后,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順民,都對日本臣服。

根據日本警察廳記錄,日本在臺灣殺了幾十萬人。

其中多為反抗日本的。

8

日本登陸時,就有壯烈的乙未戰(zhàn)爭,眾多抗日英雄殉難。

有噍吧哖事件。

有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

有蔣渭水醫(yī)師。

1930年的霧社事件。

抗日事跡族繁不及備載。

9

當然,因為臺灣總督府武器的優(yōu)勢、殘酷的鎮(zhèn)壓、滅門屠的釜底抽薪,跟攏絡漢奸的兩手策略。

所以,中后期的武裝抗日,事實上已經沒有機會。

10

但農民為了反抗經濟壓迫,仍然有農民抗爭組織的“農民組合”。

知識分子組成的 “文化協(xié)會”,不能不說是“柔性抗日”,在文化上對日本的不屈從吧!

臺灣日據50年,只有2%臺灣人改姓日本姓氏,就是臺灣人不是百分百想做日本人的最佳鐵證。

11

日據下的臺灣,有三種臺灣人。

第一種,是少數人想方設法,處處配合日本。

他們要改日本姓,舉報抗日份子,丟棄祖先牌位,申請成為“皇民化家庭”,就可以擺脫“臺灣賤民”的身份,成為“假日本人”,在臺灣作威作福。

但日本人并不承認他們是“皇民”。

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只是“皇民化”的高級臺灣人。

比如柯文哲的祖父,改姓青山。

比如,李登輝家族,改姓巖里。

他們可以方方面面,得到各種好處。

12

但多數臺灣人,只是不得已為求生存,做著順民。

不管是做軍伕,還是“監(jiān)視員”。

其中有喜不自禁去的,卻也有很多,根本是在壓迫下,被迫參軍。

更不要說,有在各種慘烈殘酷情狀下,仍然堅持各種抗日作為的英勇臺灣人。

13

但是在導演的設定里,沒有積極抗日的臺灣人,也沒有消極抵制的臺灣人。

只有喜孜孜,妄想做日本人的臺灣人。

14

日據時期,臺灣農民95%是佃農。

識字率也只有5%。

即使稻米三熟,臺灣人也吃不到自己種出來的米,長年吃不飽。

各種物資在戰(zhàn)爭后期,更是被總督府嚴厲管控。

15

劇中,三兄弟出發(fā)前,可以有照相機在海邊跟櫻子拍照?

那時候,是什么樣的人,才可以有照相機?

全臺灣有多少臺照相機?

照相機屬于軍事物資,不受管控?

完全不顧史實,企圖用照相機制造一種日據時代的浪漫唯美,導演也實在“用心良苦”。

16

既然要斬斷臺灣人的根,所以,劇中出現的重要中國人:中國駐婆羅洲領事卓還來,就得大動手腳,極盡丑化。

燕京大學畢業(yè),巴黎大學留學歸國,后來奉派婆羅洲的卓領事,在婆羅洲備受華僑愛戴。

日本逮捕他之后,要求他降服日本,成為類汪精衛(wèi)的漢奸。

他因為拒絕,而飽受羞辱折磨。

華僑想要救他出去,他卻怕華僑被日軍報復而婉謝。

最終他被日軍殘忍殺害。

17

結果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居然被孫介珩改編成一個猥瑣,為求茍活,投降日本的小人漢奸“羅進福”。

劇中羅進福,還為了報復臺灣人,向日本打小報告。

18

這個虛構的設定,是要達成什么目的?

為什么要以“中國駐婆羅洲領事”,作為負面人物?

為什么要把抗日英雄,污蔑成匍匐在日本軍靴下的垃圾?

19

不就是為了:

一、把中國人妖魔化成,沒有氣節(jié)、為求活命,向日本下跪的渣仔。

二、捏造中國人痛恨“臺灣人”,對“臺灣人”捅刀的狀況。

三、把抗日英雄,捏造為跪地小人。

孫導演,好陰的心思啊!

20

孫介珩跟公視,不斷宣傳,他們如何研讀史料考證史實。

為了拍出婆羅洲的影像,在臺灣東部找景。

據說,他連母雞品種都極其講究。

21

可是,為什么在關鍵處,就出大問題?

這是一出惡毒的媚日大戲。

我不苛責當時的臺灣人。

我覺得,導演的取材與視角很偏差。

目的為的是,要讓追尋臺灣歷史的年輕人,被假歷史、假浪漫、假悲憫浸染潛意識。

要讓臺灣人以為,往前追歷史的根,竟是日本。

而所有“臺灣人”,都臣服于日本。

中國人則是惡魔。

難怪臺灣官方補助,公視播出,全臺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