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革命形勢喜人,百廢待興。周總理正在北京夙興夜寐地工作,為新中國的建設(shè)殫精竭慮。這一年,周總理的八嬸專程從老家淮安趕來北京看望他。在閑聊中,八嬸無意中提到周總理的故居已經(jīng)破敗不堪,屋頂漏雨,墻體開裂。淮安當(dāng)?shù)卣弥耸潞?,立即安排人力物力對故居進行了修葺。

然而,當(dāng)這一消息傳到周總理耳中時,他非但沒有表現(xiàn)出感激之情,反而皺起了眉頭。他當(dāng)即提筆給淮安政府寫了一封信,信中嚴(yán)正聲明,故居的修繕實屬不必,以后也無需再做此類事情。他在信中指出,自己今后不會再回淮安定居,這些年久失修的房屋即便倒塌也無需大驚小怪。信的結(jié)尾,他還特意附上了這次修繕費用,要求淮安政府收回,不要在這些無謂的事情上浪費國家和人民的錢財。

周總理的侄子得知這件事后,也曾多次勸說周總理保留這些祖宅,或允許當(dāng)?shù)卣畬⑵涓慕ǔ杉o(jì)念館,以示紀(jì)念。但周總理對此堅決反對。在他看來,自己的故居不應(yīng)成為國家和淮安人民的負擔(dān)。無論是維修還是改建,都勢必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這與他一貫倡導(dǎo)的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背道而馳。

沒過多長時間八嬸因病再次來到北京求醫(yī)。周總理抽空去醫(yī)院看望,話語間又詢問起故居的近況。八嬸告訴他,淮安政府打算在老宅旁建一座牌坊,借此紀(jì)念周總理的豐功偉績。聞言,周總理再次陷入沉思。經(jīng)過再三思量,他還是決定給淮安政府去信,明確要求將老宅拆除,騰出寶貴的土地,造福當(dāng)?shù)匕傩?。在信中他寫?"一磚一瓦都是人民的血汗,怎能用在我這個老革命身上?要讓有限的土地資源惠及人民群眾,這才是我畢生的心愿。"

淮安的父老鄉(xiāng)親對周總理的情誼和貢獻心懷感念。盡管總理一再堅持,他們又怎忍心將總理的故居夷為平地?地方官員也左右為難,實在不愿違背周總理的意愿,卻又難以對人民交代。為此他們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折衷的法子:將老宅東院改造成一座圖書館,供大家學(xué)習(xí);西院則留給百姓居住,讓人民群眾受惠。改造完成后,他們將整修一新的故居拍了照片,寄給周總理過目。周總理看到昔日破敗不堪的故居舊貌換新顏,化為人民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美好家園,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由衷地贊許淮安政府能因地制宜,在不違背他本意的前提下,將老宅改造得恰到好處,真正造福于民。

在周總理的感召下,他的一些親屬也紛紛表示愿意效仿總理,將各自的房產(chǎn)捐獻出來,供當(dāng)?shù)匕傩帐褂?。他們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支持周總理"一切為了人民"的崇高理念。這些感人的事跡如漣漪般在淮安大地上擴散開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淮安兒女。正如周總理所言:"共產(chǎn)黨人應(yīng)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tài)服務(wù)人民,決不能搞任何特殊。"

歲月如梭,幾年過去了。周總理的侄媳又一次來到北京,看望這位常年操勞的伯伯。周總理依然惦念著淮安的父老鄉(xiāng)親,詢問起故居的現(xiàn)狀。侄媳告訴他,雖然故居的確造福了當(dāng)?shù)匕傩眨惨齺砹瞬簧俾闊?。由于周總理的盛名,每天都有大量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嚴(yán)重干擾了西院居民的正常生活。許多人對住在總理故居的群眾頗有微詞,認為他們不配享受這種殊榮。周總理聽后心急如焚,坐立難安。他明白,自己若是置之不理,淮安父老必將飽受騷擾之苦,有悖初衷。因此,為了讓淮安百姓真正安居樂業(yè),周總理決定采取更為嚴(yán)厲的措施……

周總理深知,要徹底解決淮安百姓因故居參觀而遭受的困擾,必須拿出更有力的措施。經(jīng)過慎重考慮,他決定以國務(wù)院的名義,給淮安地方政府下達一道特殊的"金牌令"。這道命令包含三項內(nèi)容:一是自即日起,周恩來故居不再對外開放,嚴(yán)禁任何人參觀游覽;二是西院居民務(wù)必安居樂業(y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強迫他們搬遷;三是老宅如有破損,當(dāng)?shù)卣槐卦倩ㄙM人力物力維修,任其自然損毀。

周總理的這道命令猶如一聲驚雷,在淮安大地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地方官員們一面對總理的英明決策表示由衷的敬佩,一面又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他們心里明白,周總理的用意是為了讓淮安父老免受打擾,安心生活。但老百姓對總理的情誼深重,又怎能眼睜睜看著總理的故居日漸倒塌、荒蕪?況且,不少遠道而來的參觀者還在不斷致電、寫信,執(zhí)意要求瞻仰偉人遺跡,當(dāng)?shù)卣畬嵲陔y以應(yīng)對。

于是,在面對周總理"六道金牌旨意"的窘境下,淮安各界反復(fù)商討,試圖找出一個周全的解決之道。幾番思量,大家一致認為,周總理的叮囑自然要堅決執(zhí)行,但保留故居、傳承歷史的民意同樣不容忽視。經(jīng)過一番博弈,他們最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暫時對外宣稱故居正在修繕,短期內(nèi)不再接待游客;同時嚴(yán)格保密,絕口不提周總理的"拆遷令",以免引起風(fēng)波。就這樣,在周總理的六道金牌旨意面前,竟沒有一個人真正去執(zhí)行。

歲月悠悠,轉(zhuǎn)眼到了1976年。噩耗傳來,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舉國上下陷入了深深的悲慟之中。哀悼總理的呼聲如潮水般席卷大江南北。在億萬人民的強烈要求下,淮安當(dāng)?shù)卣罱K堅定了修繕故居的決心。他們組織人力,廣泛籌措資金,決心將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建筑修葺一新,以告慰周總理在天之靈。

消息一經(jīng)公布,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和大力支持。不少周總理的老部下、故交紛紛專程趕來淮安,要求為修繕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有的捐資捐物,有的親自參與設(shè)計、施工,為這座寄托著億萬人民哀思的建筑添磚加瓦。一時間,昔日與總理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被一一回顧,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大家心中久久回蕩。通過他們的講述,人們對周總理的革命情懷、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體認。

經(jīng)過一番緊鑼密鼓的努力,周恩來故居終于煥然一新,重新對外開放。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周恩來同志故居"六個大字,鐫刻在館門的匾額之上。偉人雖已遠去,但他的崇高風(fēng)范、感人事跡永遠銘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xiàn)他的遠大理想而不懈奮斗。

周總理雖然沒能親眼目睹故居修葺后的新貌,但他諄諄教誨后人的話語依然在淮安大地上久久回響。在總理的身傳言教下,周氏家族的子孫后代大都選擇了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人生道路。他們中有的扎根基層,投身農(nóng)村;有的遠赴邊疆,戍衛(wèi)邊防;有的默默無聞,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無論身在何處,從事何種工作,他們都以周總理為楷模,在各自的人生舞臺上努力發(fā)光發(fā)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為人民服務(wù)"的真諦。正如周總理生前常常勉勵親屬的那樣:"我們應(yīng)該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tài)融入群眾,決不能搞任何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