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似乎不是談樹葉能吃的最佳時節(jié),然而秋天來了,冬天以及春天還會遠嗎?先準備著,follow me。

1. 香椿/Toona sinensi 楝科香椿屬

圖1.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1
圖1.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2

樹上佳蔬之佼佼者。香椿入饌最早始于唐代,至宋代才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見于北宋魏國公蘇頌《本草圖經》“椿木實,而葉香,可啖”,之前大抵只是“入藥”。

圖1.3 炸椿芽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3 炸椿芽魚
圖1.4 鹽漬香椿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4 鹽漬香椿芽

當年我部營區(qū)內有香椿園,我們只取尚未展開的芽,脆嫩肥美,堪稱極品,稍顯老態(tài)則棄之,如同渣男一般。通常用來腌咸菜、炒蛋或炸椿芽魚。所謂“炸椿芽魚”,即將香椿芽裹面糊油炸,可謂鄉(xiāng)土版“天婦羅”,很多芽菜或葉菜皆可如法炮制,后面還有。

圖1.5 香椿,偶數羽狀復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5 香椿,偶數羽狀復葉
圖1.6 香椿嫩果和種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6 香椿嫩果和種子
圖1.7 斗南花市里的干花,香椿果制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7 斗南花市里的干花,香椿果制成
圖1.8 香椿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8 香椿苗

香椿老葉也能吃,兒時的夏季,家人會將香椿葉剁碎放入涼面中增添風味。如今還有新興蔬菜香椿苗,香味清淡怡人,適于涼拌。另,云南有人把香椿嫩果當成調料,干裂的老果則制成“干花”;香椿種子舂成粉,是楚雄小鍋米線的靈魂......

2. 榆/Ulmus pumila 榆科榆屬

圖2.1 金葉榆,觀賞品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2.1 金葉榆,觀賞品種

榆樹真是太全面了,啥都能吃,如宋代王質《山水友別辭 榆醬》詩曰:榆葉瀹可菹,榆皮舂可脯。代豆釀為醬,代面膠為糊......下面還有幾句,略。

圖2.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2.2
圖2.3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2.3
圖2.4 榆錢兒窩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2.4 榆錢兒窩頭

榆葉可直接入口生嚼,不酸不澀亦不苦,味道“中正平和”,可蒸菜窩頭、熬咸粥等。最受青睞的是榆錢兒,即榆樹的嫩翅果,每年春季菜市場有售,吃法與榆樹葉略同,以蒸窩頭為最常見。談不上有多好吃,要的就是這種吃膩了山珍海味專門憶苦思甜的范兒(下同)。

圖2.5 榆樹皮面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2.5 榆樹皮面條

榆樹最可貴的一點是,“樹皮內含淀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稱榆皮面,摻合面粉中可食用”。在餓殍遍地的饑荒年代,平平無奇的榆樹皮曾經活人無算,功莫大焉。

3. 柳/Salix sp. 楊柳科柳屬

圖3.1 垂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3.1 垂柳
圖3.2 絳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3.2 絳柳

常見柳樹有垂柳/S. babylonica旱柳/S. matsudana,及后者的變型絳柳/S. matsudana f. pendula。垂柳和絳柳都是“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形態(tài),區(qū)別之一是:前者小枝褐色,后者小枝嫩黃色。

圖3.3 柳芽拌豆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3.3 柳芽拌豆腐
圖3.4 柳芽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3.4 柳芽餅

自《詩經》“楊柳依依”以來,與柳相關的詩詞多如繁星,不勝枚舉;吃柳芽的習慣卻遲至明清方才盛行,如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不止是柳芽,嫩花序亦可食之,焯水去除苦味后再以調料涼拌,或烙柳芽餅。

圖3.5 給柳樹雌株打“絕育針”,減少柳絮擾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3.5 給柳樹雌株打“絕育針”,減少柳絮擾民

榆樹皮能吃,柳樹皮亦非無用,阿司匹林的成分乙酰水楊酸即從中提取,是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藥物之一。

4. 桑/Morus alba ??粕?/p>

圖4.1 龍爪桑/Morus alba 'Tortuosa'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4.1 龍爪桑/Morus alba 'Tortuosa'
圖4.2 桑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4.2 桑椹

《詩經》早就曰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可見桑樹與我華夏先民之間淵源甚深。桑葉喂蠶、桑椹能吃,剛知道桑葉也能堂而皇之走上餐桌時我很震驚,萬物之靈長怎能和蠶寶寶搶東西吃呢?

圖4.3 上湯桑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4.3 上湯桑葉
圖4.4 油炸桑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4.4 油炸桑葉

廣東有菜品曰上湯桑葉:摘取桑葉頂端最嫩的部分,咸蛋黃搗碎,皮蛋切丁,大蒜剁碎或壓泥,蘑菇、胡蘿卜切片;經大火油燒、清水煮開等步驟即成。紹興的油炸桑葉,也是超出我認知的特色美食。必須找機會嘗嘗!

5. 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 豆科槐屬

圖5.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5.1
圖5.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5.2

本土物種,故稱家槐、國槐,與俗稱洋槐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并非一物,后者是19世紀末從國外引入。刺槐的花序可食,而槐的花、果與之迥異,只能入藥,吃它不得。

圖5.3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5.3

能吃的是槐葉。小時候喝過摻入槐葉的玉米粥,口感粗糲,青草味兒頗濃,僅僅是能吃而已。后來讀杜甫詩,才知道唐時有一種名為“槐葉冷淘”的面食,至今仍有遺存。錄杜甫《槐葉冷淘》詩如下,與諸君共賞:

圖5.4 現代仿制的槐葉冷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5.4 現代仿制的槐葉冷淘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愿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qū)區(qū)。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6.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蕓香科花椒屬

圖6.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6.1

花椒是少有的本土香料,自古備受推崇。《詩經》曰“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取花椒多子多福之意,皇后居所稱椒房殿,寓意恐與《詩經》相同。

圖6.2 花椒芽煎蛋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6.2 花椒芽煎蛋餅
圖6.3 炸花椒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6.3 炸花椒芽

《齊民要術》《救荒本草》都曾提及花椒芽的食用價值,然評價一般,未免有點不分好歹。其實花椒芽葉片肥厚鮮嫩,味道麻中帶香,實為春季芽苗菜中的珍品,熱炒、涼拌、油炸或涮鍋無不如意。幾年前在昆明吃過花椒芽煎蛋餅,相當不錯。

7. 楤木/Aralia elata 五加科楤木屬

圖7.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7.1

《中國植物志》收錄的湖北楤木、安徽楤木及遼東楤木等種,現已合并為楤木/A. elata,還有云南等地的同屬近緣種,嫩芽都被當成野菜,俗稱刺嫩芽、刺老芽。

圖7.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7.2

刺老芽鮮嫩爽脆,清香可口,號稱“野菜中的王者”。焯水蘸醬,或炸成“天婦羅”,也可采用高端烹調手法“粗菜細做”,入得星級餐廳。上圖是我從東北網購的刺老芽,切了一部分炒雞蛋,被東北朋友斥為“暴殄天物”......其實也還不錯啦,僅比香椿芽炒蛋略遜風騷。

8. 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 豆科合歡屬

圖8.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8.1

俗名絨花樹。古稱合昏,如杜甫詩曰“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也叫“夜合”、馬纓花,見于蒲松齡《聊齋志異》之“王桂庵”:有夜合一株,紅絲滿樹。隱念:詩中“門前一樹馬纓花”,此其是矣......

圖8.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8.2

合歡樹通常用作觀賞樹、行道樹,畢竟連嚴肅的《中國植物志》都忍不住夸贊“開花如絨簇,十分可愛”;然而接著又說“嫩葉可食,老葉可以洗衣服”,居然能吃,《救荒本草》上有,但搜不到現代人吃這玩意兒的記錄......罷了,知道這回事兒就行了。

9. 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漆樹科黃連木

圖9.1 黃連木的果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9.1 黃連木的果實
圖9.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9.2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篇》:孔子冢上特多楷樹。曲阜有傳統(tǒng)雕刻藝術“楷木雕”,相傳為子貢所創(chuàng),為曲阜三寶(楷雕、碑帖、尼山硯)之一。楷樹即黃連木也,亦是楷模之楷,然兩處楷字讀音有異,前jiē而后kǎi。

圖9.3 嫩芽和花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9.3 嫩芽和花序

《救荒本草》稱“黃楝樹”,曰:葉似初生椿樹葉而極小,又似楝葉......葉味苦,救饑采嫩芽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油鹽調食,蒸芽曝干亦可作茶煮飲。簡而言之,能當菜吃也能當茶飲,《中國植物志》亦如是說。

10.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五加科刺楸樹

圖10.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0.1
圖10.2 深裂刺楸/var. maximowiczi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0.2 深裂刺楸/var. maximowiczi
圖10.3 刺楸的刺,相當強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0.3 刺楸的刺,相當強悍

五加科有刺五加、楤木、白簕等野菜,多為小喬木或灌木,像刺楸這種最高30米的巨物鮮見。其樹干上“散生粗刺”,人送綽號“后娘棍”,就問你怕不怕?怎么吃呢?《中志》只提一句“嫩葉可食”,最早載于《救荒本草》,嗯,萬年不變的“采嫩芽葉煠熟......油鹽調食”。

11. 欒樹/Koelreuteria sp. 無患子科欒屬

圖11.1 復羽葉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1.1 復羽葉欒
圖11.2 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1.2 欒
圖11.3 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1.3 欒

青島至少有復羽葉欒/K. bipinnata/K. paniculata,前者是隨處可見的行道樹,后者極少。二者葉子和果實均不同,復羽葉欒的果實富態(tài)圓潤,欒的果實尖嘴猴腮。很遺憾,圖11.3、11.4中的欒太高了,細節(jié)拍不清楚,我只碰到過這一株。

圖11.4 木蘭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1.4 木蘭芽
圖11.5 涼拌木蘭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1.5 涼拌木蘭芽

欒的嫩芽稱木蘭芽,采摘后冷水浸泡2天去除澀味,再經焯水、瀝水、切段,用香油、醬油、醋簡單調味,即成清香可口的時令野菜,炒食或做餡也行。河北、北京部分地區(qū)喜歡吃。傳言吃木蘭芽與花木蘭有關,牽強附會而已,其實本來寫成“木欄芽”。

12. 楊樹/Populus sp. 楊柳科楊屬

圖12.1 雄花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2.1 雄花序
圖12.2 焯熟的無事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2.2 焯熟的無事忙

大城市似乎很少栽楊樹,但鄉(xiāng)鎮(zhèn)農村以及鄉(xiāng)間道路兩旁有很多,多為加楊/Populus × canadensis。加楊的雄花序,狀如毛毛蟲,我鄉(xiāng)謂之“無事忙(或谷食芒?)”,洗凈后焯水涼拌,堪稱童年佳味之一,彼時我極少稱贊某種素菜,這絕非溢美之詞。

圖12.3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2.3
圖12.4 拌楊葉,煮時間長了會變成褐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2.4 拌楊葉,煮時間長了會變成褐色

嫩葉也能吃,做法與“無事忙”相仿,口感如同厚紙,充饑而已。有人將嫩葉焯過后曬干,熬玉米粥時放一些,據說味道清新,湯色嫩綠。這讓人想起著名的俠客島“臘八粥”:毒物大都呈青綠之色,這一碗粥深綠如此,只映得人面俱碧......槐葉粥咱也吃過,不記得有這么驚悚。

南方能吃的樹葉更多......

圖13.1 黃葛樹,攝于深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3.1 黃葛樹,攝于深圳
圖13.2 黃葛樹,攝于昆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3.2 黃葛樹,攝于昆明
圖13.3 酸苞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3.3 酸苞苞

能吃的樹葉很多,遠不止10種,南方更加數不勝數。云南人諺曰“一動就是肉,一綠就是菜”,食譜如黑葉猴一樣龐雜,圖中的黃葛樹/Ficus virens亦在其中,嫩芽可食,俗稱“酸苞苞”。圖13.1、13.2分別攝于深圳和昆明,代表過去的兩段經歷。俱往矣。

附:茶葉能吃嗎?

圖14.1 龍井茶,攝于即墨光伏產業(yè)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4.1 龍井茶,攝于即墨光伏產業(yè)園

本篇在頭條發(fā)布之后,一時評論者眾,有人責我把老祖宗的茶葉忘了,并表示/Camellia sinensis應該排第一。此人又列舉了杭州名菜龍井蝦仁,及茶葉粥、茶葉餅乃至于茶葉蛋等等,但我總覺得茶葉只是個噱頭或調料,僅此而已。

圖14.2 普洱茶,攝于昆明植物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4.2 普洱茶,攝于昆明植物園
圖14.3 普洱茶炒包漿豆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4.3 普洱茶炒包漿豆腐
圖14.4 龍井蝦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4.4 龍井蝦仁

前幾年在昆明植物園瞻仰過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植株,也吃過普洱茶做的菜。列位請看,普洱茶混在菜里,難道不像調料嗎?再瞅瞅龍井蝦仁,就那幾片葉子,顯然只是個點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