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準備和討價還價,以色列終于向伊朗發(fā)動了報復。不過,縱觀整個過程,以色列的所謂報復更像是為了挽回面子的“政治表演”。

以色列宣稱,在10月26日凌晨,以軍出動了超過100架戰(zhàn)斗機,包括最先進的F-35,穿越近2000公里的距離,對伊朗首都德黑蘭及南部城市設拉子附近的20個軍事目標實施了三輪精確打擊。襲擊了防空系統(tǒng)、導彈工廠與發(fā)射基地,以及無人機研發(fā)與生產廠家。襲擊過程持續(xù)了3個多小時,隨后以軍宣布襲擊結束。

然而,對于襲擊的效果,雙方各執(zhí)一詞。伊朗方面表示,其防空部隊成功攔截了絕大部分敵方目標,僅有少數(shù)地點受到輕微損壞,四名士兵在襲擊中喪生。對于德黑蘭上空的爆炸聲,伊朗官方解釋稱,這僅僅是防空系統(tǒng)運作時產生的噪音,并非目標被擊中的跡象。以色列方面則堅稱,大部分導彈精確命中了目標,對伊朗的軍事設施造成了重大打擊。

不過,在襲擊發(fā)生之后,網(wǎng)絡上并未出現(xiàn)任何震撼的襲擊畫面,僅有一些城市上空的爆炸和某些地點在夜色中冒煙的景象。目前得到證實的是生產導彈燃料的帕爾欽和科吉爾的一些設施受損,此外德黑蘭附近的工業(yè)小鎮(zhèn)沙姆薩巴德的一座無人機工廠遭到了破壞。

由此可見,以色列對伊朗的所謂報復行動,雖然聲勢浩大,但實際成果有限。當然,這并非是軍事能力不足所致,而是以色列有意控制了打擊的力度和范圍。換句話說,這場報復行動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報復,而是在于“表演”。

從結果來看,以色列的這次襲擊與4月份對伊朗的報復差不多,只是規(guī)模有所擴大。

當時,面對伊朗發(fā)射的300多枚導彈和無人機的攻擊,以色列僅在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摧毀了一臺S-300防空雷達。伊朗隨后保持沉默,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通過這種報復方式,以色列不僅向伊朗發(fā)出了警告,也給了伊朗一個避免升級報復的臺階。這一次,以色列的襲擊規(guī)模更大,但性質上與4月份的行動是一樣的。甚至為了讓伊朗有充分的準備,以色列和美國在襲擊之前,還通過一系列的動作進行了預告。

10月18日,電報頻道披露了兩份據(jù)稱是以色列襲擊伊朗計劃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涉及美國對以色列打擊伊朗目標準備工作的評估。盡管文件中沒有提到以色列具體的打擊目標和時間,但明確指出不會針對伊朗的核研究設施或石油設施進行打擊?,F(xiàn)在看來,這些文件可能是故意泄露的,目的就是給伊朗吃一顆“有限報復”的定心丸。

緊接著,原計劃在中東停留一周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8月25日急匆匆地結束訪問飛往了倫敦。他提前離開的這一行動也被認為是以色列即將對伊朗采取報復行動的信號。

另外,美國Axios新聞網(wǎng)報道稱,以色列在發(fā)動空襲前 還通過幾個“第三方”向伊朗發(fā)出了通知,明確告知了將攻擊的目標和不會攻擊的目標。以色列還警告伊朗不要對此次襲擊作出回應,并強調如果伊朗進行報復,尤其是造成以色列平民傷亡,以色列將發(fā)動更猛烈的回擊。荷蘭外交大臣費爾德坎普是傳遞這一信息的中間人之一。在以色列發(fā)動襲擊前數(shù)小時,費爾德坎普還專門與伊朗外長就戰(zhàn)爭和地區(qū)緊張局勢進行了交談。

天空新聞頻道還報道,在以色列發(fā)動襲擊前幾個小時,俄羅斯也向伊朗提供了情報信息。這表明美國可能以某種方式將以色列即將進行報復的消息透露給了莫斯科,并希望克里姆林宮利用其影響力說服伊朗不要反應過度。

除了通過各種渠道向伊朗放風之外,在正式發(fā)動襲擊前,以色列還摧毀了敘利亞境內的一個雷達站。這一行動表面上是為了削弱伊朗對以軍的態(tài)勢感知能力,實際上也是向伊朗發(fā)出了清晰的攻擊信號,使伊朗有時間來準備攔截來襲導彈。

那么以色列為什么會突然轉變態(tài)度呢?

要知道,一開始,內塔尼亞胡恨不得要將伊朗生吞活剝了一樣,甚至暗示要摧毀伊朗的核設施和石油設施。

老羊認為,這種轉變既是在與伊朗和美國的三方博弈中的一種妥協(xié),也是出于以色列自身利益的深思熟慮。

首先,是伊朗的威懾發(fā)揮了作用。

伊朗在10月1日對以色列發(fā)動導彈襲擊之后,自知難逃被報復的命運,因此立即對華盛頓和特拉維夫發(fā)出警告,宣稱如果以色列對其造成“重大傷害”,如攻擊能源和核設施或暗殺高官,伊朗將向以色列發(fā)射1000枚彈道導彈,并升級“抵抗之弧”的行動,包括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同時,伊朗也向海灣國家發(fā)出警告。一方面,伊朗通過總統(tǒng)和外長的訪問,試圖拉攏地區(qū)國家共同對抗以色列的威脅;另一方面,伊朗還棉里藏針地警告地區(qū)相關國家 不要為以色列襲擊伊朗提供便利,否則將對其進行打擊。通過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伊朗不僅成功爭取到了海灣國家中立的聲明。并且,海灣阿拉伯國家還通過外交渠道持續(xù)向美國施壓,要求美國敦促以色列不要打擊伊朗的核設施和油田。海灣國家這個表態(tài)雖然更多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并不代表著他們倒向了伊朗,但這種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也足以引起美國的重視。畢竟,美國在中東的軍力部署都要依靠這些國家的軍事基地,如果爆發(fā)戰(zhàn)爭后,他們不向美軍開放領空,美軍再強大也只是一種擺設。

尤其是隨著美國大選的臨近,中東地區(qū)的戰(zhàn)爭將對執(zhí)政的民主黨選情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為了避免被卷入中東的混亂局勢,美國只能對以色列施加壓力。

根據(jù)《中東觀察報》的報道,美國與以色列經過多輪談判,才說服以色列不對伊朗的核設施和石油設施進行打擊。當然,以色列的妥協(xié)是有條件的。作為交換,美國承諾向以色列提供大量的國防援助,包括先進的防空系統(tǒng)、武器、資金以及情報支持。其中,美國在以色列部署專門用于攔截中程和遠程導彈的薩德反導系統(tǒng)就是這個交易的一部分。通過部署薩德,不僅能有效抵御伊朗的彈道導彈威脅,提升以色列的防御能力。還向伊朗展示了美國捍衛(wèi)盟友的堅定決心。

然而,無論是美國還是以色列,都認為對伊朗的報復行動是必要的。這不僅是為了彰顯他們所謂的“自衛(wèi)權”,更是為了震懾包括伊朗在內的地區(qū)反以勢力。但伊朗畢竟不同于哈馬斯、真主黨和胡塞武裝等組織,因此在如何報復伊朗的問題上,以色列必須仔細權衡利弊,既達到對外展示強硬的目的,又不至于引發(fā)局勢失控,同時還能使以色列的利益最大化。

最終,以色列選擇了“表演”式的報復,表面上看似乎是對美國勸阻的妥協(xié),實際上也是以色列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權衡利弊后的唯一選擇。

以色列首先要謹慎處理與美國的關系。雖然自從加沙戰(zhàn)爭開打以后,內塔尼亞胡就一直沒太把拜登當回事,但大選對美國兩黨都非常重要,在這個特殊的時候,他也不能表現(xiàn)得太過任性,特別要避免直接支持或反對任何一方。內塔尼亞胡深知,如果不計后果的報復伊朗,很可能加劇中東局勢,影響美國選民對拜登政府的看法,并可能引發(fā)油價飆升和中東局勢失控的擔憂。這些擔憂可能助長共和黨對拜登“國際事務失控”的批評。內塔尼亞胡不希望因公開支持共和黨而在未來可能的民主黨政府中失去支持,這對以色列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都將是不利的。同時,他也不能遲遲不采取報復行動,否則又可能會被特朗普方面指責為民主黨助選。于是,“表演式”的報復就是一條最佳的中間路線,既能避免過度影響美國選舉,又能避免得罪美國兩黨任何一方。

其次,以色列降低報復強度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與辛瓦爾的意外被殺有關。作為加沙地帶的長期最高領導人,辛瓦爾在哈馬斯內部擁有極高的威信和戰(zhàn)略指揮權。他的死亡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層戰(zhàn)斗人員的士氣,也為內塔尼亞胡提供了一個宣傳“成功鏟除以色列心腹大患”的機會。同時,這個戰(zhàn)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國內極右勢力的情緒,降低了對伊朗進行大規(guī)模報復的必要性。

另外,以色列雖然是中東的軍事強國,但它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空軍,導彈從來都不是它的主要進攻武器。而以色列和伊朗相距遙遠,以色列不太可能像伊朗那樣使用大規(guī)模導彈攻擊。最佳的打擊手段還是要依賴空軍,但這種長途奔襲的方式受到航程和護航等因素的影響,不僅風險極高,也限制了打擊的規(guī)模和力度,這也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現(xiàn)實問題。

所以總結來說,以色列對伊朗發(fā)動的襲擊是一場經過復雜博弈、相互妥協(xié)后精心策劃的政治表演。

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這次襲擊 ,以色列基本上達到了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

盡管有關100架飛機參與襲擊的說法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幾十架飛機協(xié)同執(zhí)行這次任務是肯定的。以色列能夠組織如此大規(guī)模的機群,神不知鬼不覺地穿越多國領空飛往伊朗,并在發(fā)動襲擊后安全返回,這本身就向外界展示了其實施復雜行動的能力,以及一騎絕塵的技術優(yōu)勢。無論戰(zhàn)果如何,都有力地震懾了區(qū)域內的國家。

以色列在實施打擊的同時發(fā)表聲明高調宣布消息,也表明了其“言出必行”的承諾。正如我之前在視頻中提到的,面對脆弱的安全環(huán)境,以色列只有表現(xiàn)得足夠強硬,才能在中東立足。因為也只有這樣,它才能讓反以勢力意識到,它愿意付出一切代價來維護國家安全,既不會在國際壓力下妥協(xié),也不會被所謂“全面戰(zhàn)爭”的風險嚇倒。

這基本上也是自加沙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以色列不惜冒著擴大中東戰(zhàn)火的風險,也要反復挑戰(zhàn)伊朗紅線的根本原因。以色列最想傳遞的信息就是,無論是針對伊朗支持的代理人組織,還是針對伊朗本身,以色列都敢于進行打擊。而以色列的終極目標,就是迫使伊朗及其支持的“抵抗之弧”重新評估與以色列的軍事對抗策略。

通過這一次行動,以色列不僅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決心,也在地區(qū)和國際舞臺上強化了自己的地位。雖然過程上有些不太好看,但目的達到了。

現(xiàn)在,皮球又被踢到了伊朗的腳下。那么,伊朗是見好就收,還是會再次進行報復呢?

對于伊朗而言,盡管此次襲擊沒有預想中的嚴重,但4名士兵的死亡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件。

襲擊發(fā)生后,伊朗武裝部隊警告稱,伊朗“保留在適當時候作出回應的權利”。很明顯,這是一種模棱兩可的表態(tài),沒有明確表示將進行回應,但也沒有排除這種可能性。因此,伊朗接下來如何回應此次襲擊,將對未來的局勢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老羊認為,伊朗再進行報復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今年伊朗與以色列的兩輪交手已經表明,雙方都不想丟面子,但也都不想大動干戈。

站在伊朗的角度來看,自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fā)以來,伊朗對以色列的兩次打擊都是被動報復,并且一直都比較克制、留有余地。對伊朗而言,通過“抵抗之弧”來掌控局勢,比直接與以色列發(fā)生全面沖突更符合其利益。

因此,在襲擊發(fā)生前的10月24日,《紐約時報》援引多名伊朗官員的話稱,如果以色列僅對有限數(shù)量的軍事設施或武器庫發(fā)動襲擊,伊朗很可能不會反擊。但如果以色列造成了重大傷害,伊朗將進行更猛烈的報復。這實際上是伊朗向以色列亮出的底線,而這一次以色列也沒有突破這條底線。

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以軍當前正與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等進行多線作戰(zhàn),若再與軍事實力更強的伊朗全面開戰(zhàn),顯然并不明智。從這次襲擊來看,以色列不僅在襲擊之前釋放出了足夠多的信號來暗示伊朗,在襲擊過程中,以軍也只是對軍事目標進行了有限的打擊,很明顯是為了避免事態(tài)升級。而在襲擊發(fā)生后,伊朗方面也在努力淡化襲擊造成的損失,顯示了無意加劇沖突的愿望。因此,伊朗很可能會像4月份那樣,選擇就此收手。

即便如此,雖然兩國的直接軍事對抗可能在短期內告一段落,但從長期來看,這一回合的落幕并不會標志著以伊沖突的終結。

更重要的是,此次襲擊標志著以色列與伊朗的關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首先,這是自兩伊戰(zhàn)爭以來,伊朗本土首次遭受外國軍隊的大規(guī)模攻擊。其次,這也是以色列首次公開承認對伊朗實施的攻擊。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中,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對抗主要通過代理人、情報戰(zhàn)和有限的軍事行動進行。而這一次,以色列的公開承認不僅使沖突公開化,也使伊朗失去了回旋的余地。這種公開交戰(zhàn)的模式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直接對抗,雙方的敵對關系可能會進入頻繁升級的“熱戰(zhàn)”階段。

更何況,目前以色列與伊朗的代理人戰(zhàn)爭并沒有平息的跡象,加沙地帶的哈馬斯雖然遭受了重創(chuàng)但仍在堅持,流血沖突仍然看不到盡頭。黎巴嫩局勢也在持續(xù)升溫,以色列不僅持續(xù)進行空襲,還發(fā)動了地面入侵,同時拒絕各種形式的?;鹫勁?。很顯然,這場始于“阿克薩洪水行動”的沖突正在不斷外溢,這也導致了以色列與伊朗的這兩次導彈危機。在這種緊張的背景下,雖然以色列和伊朗兩個回合的交手都有驚無險,但只要兩大戰(zhàn)線一日不停止,危機就仍有復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