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的巷子里,叮呤哐啷的二八大杠優(yōu)哉游哉地穿行;
狹窄但干凈的小院子,野蠻生長的瓜棚掛滿了蛇瓜;
隔著一面既不擋人也不隔音的石墻,兩家人為了你家污水排到我家院子吵個不停;
飯點時間一到,“xxx回家吃飯了”的喊聲此起彼伏,調(diào)皮的小孩被老媽親自拎回家……
該說不說,《小巷人家》這劇是真上頭啊,明明盡是些吃飯、吵架、串門的瑣碎小事,卻讓我感覺,像在拔涼拔涼的初冬披上了一件電子棉衣,白天工作遇到的各種狗屁倒灶事兒,瞬間全都被治愈了。
1.根據(jù)本人多年追劇經(jīng)驗,一部年代戲用不用心,首先從置景道具上就能看出端倪?!?a class="keyword-search" >小巷人家》開場第二個場景,鏡頭掃過屋子里的雙層鐵架床,墻邊放著的搪瓷洗臉盆,小孩手里的經(jīng)典虎頭牌手電筒,還有蔣欣身上這件撞衫我媽的花格子小短褂……才看了不到十分鐘,我就知道,可以放心追下去了。
本劇的故事,要從恢復(fù)高考的1977年講起。那一年,蘇州棉紡廠的女工黃玲(閆妮飾),下班時瞧見廠里有個“刺頭”,正為了分房子的事鬧得不可開交,心里瞬間一個七上八下。
鬧事的人名叫宋瑩(蔣欣飾),是蘇州棉紡廠二車間的女工,因為遲遲分不到房子,老公林武峰(李光潔飾)時不時出差又沒法照顧兒子,一怒之下半夜殺到廠里的張書記家,揚言你不給我應(yīng)得的房子就幫我照顧兒子。
那場景,女人在鬧,兒子在哭,鄰居在圍觀,張書記一家四口在懵逼,好不刺激。

宋瑩的這番壯舉鬧得廠里雞飛狗跳,下不來臺的書記第二天就安排科長解決房子的問題。
看在眼里的黃玲,心里也是一天比一天著急。
相比宋瑩,黃玲對房子的需求更加迫切,她有莊圖南、莊筱婷一對兒女,跟老公莊超英(郭曉東飾)一家四口擠在滿滿當(dāng)當(dāng),轉(zhuǎn)身都沒有空間的小房子里。

黃玲不如宋瑩潑辣膽子大,她想早點分到房子,選擇的方法是多吃虧——本來還有送禮買人情這一招的,可莊超英是個老實巴交的人民教師,眼里容不得這些操作,只能自己受點苦,大年三十去幫處長的媳婦頂班。
好在這虧沒白吃,不久后黃玲就分到了一套新房。
搬家那天下著小雨,她一個人扛著家具上氣不接下氣地往巷子里走,還沒到家門口,就聽到了熟悉的吵架聲——
黃玲和宋瑩兩戶人家,就這么在機緣巧合下,住進了同一屋檐下。
2.
不知道各位劇迷有沒有這種感覺,總覺得這兩家人的那些庸常日子怎么也看不夠,無論是談?wù)?jīng)的家庭大事,還是聊鄰居家的雞零狗碎,一聽到黃玲和宋瑩坐在院子里邊摘菜邊話家常的聲音就忍不住嘴角上揚。哪怕已經(jīng)看過了,放著當(dāng)bgm聽也覺得心情好。

細(xì)細(xì)想來,《小巷人家》幾乎沒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故事,它不是用一個又一個狗血抓馬的戲劇沖突來吸引觀眾,而是真正捕捉到了鄰里相處之間,藏在細(xì)碎日常下可觸可感的真情實感。
這種鄰里之情,是兩個女性之間互相懂得的惺惺相惜。
黃玲一直為了公婆愛占他家便宜的事情不開心,這不,本月剛用糧票買了肉,公婆又帶著小叔子一家來蹭飯。
黃玲心里不爽又無處發(fā)泄,對兒女的心疼莊超英根本無法體諒,反而是宋瑩這個小姐妹,作為女性能從中察覺到她的委屈,一句“年紀(jì)大了吃肉不消化多放點菜”,讓黃玲瞬間感覺到了被理解,有了一個情緒的出口。



是小朋友之間最純潔深刻的羈絆。天不怕地不怕的林棟哲,從小一個人孤獨慣了,自從和圖南、筱婷做起鄰居,三個人立馬變成了親如一家人的玩伴,一罐蜜餞要分著吃,一趟廁所要結(jié)伴上。
而往大了說,《小巷人家》的耐看,在于一份創(chuàng)作上的善意。
劇中所塑造的兩個家庭,很像是出現(xiàn)在我們童年歲月中那些好心熱情的鄰居。
黃玲和莊超英,是每個大院巷子里必有的一對最傳統(tǒng)、體面的高知夫妻,倆人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是全院里最品學(xué)兼優(yōu)的,暗戀者能從巷頭排到巷尾。

黃玲對巷子里的小孩總是笑臉迎人,平時下班遇見你和她家小孩一起玩泥巴,一定會給你們每人買一只解暑的冰棒兒。
莊超英,則是全院你不想遇見的那個人,并不是因為討厭他,而是一旦見著你,必定會笑瞇瞇地蹲下來問你一句“最近學(xué)習(xí)怎么樣啊?”

這對夫妻在你的印象中,永遠(yuǎn)是恩愛和諧的,只有在自家父母的蛐蛐中,你才知道他們也有過吵架、困難之時,儀表堂堂的莊超英老師,為了補貼家用,大冬天的把蠟版紙搬回家刻卷子,冷得滿手都是凍瘡。
而黃玲,也曾背地里偷偷抹過眼淚,但無論對誰不滿、受了多少委屈,第二天醒來依然會用善良之心對待所有人。

林武峰和宋瑩,則是全院小朋友們最喜歡、最親近的叔叔阿姨。
林叔叔平日里是巷子里最無厘頭的家長,看著唯唯諾諾嘻嘻哈哈,關(guān)鍵時刻一定為巷子里的鄰居挺身而出。
宋阿姨是個嘴上不饒人的主兒,但其實刀子嘴豆腐心,對誰都大方慷慨,仗義疏財。

這倆人養(yǎng)出來的小孩,是全大院最皮的小孩,對外與朋友斗來斗去,對內(nèi)和老媽相愛相殺,每到寒暑假,一個人就能鬧出喧天的動靜。

主創(chuàng)在塑造這些角色時,高度還原了我們記憶中古道熱腸、熱情大方的鄰里街坊們,而記憶和現(xiàn)實最大的不同,在于記憶是帶著美化濾鏡的。
小孩的世界是沒有壞人的,主創(chuàng)也保留了這層純真,最大程度上為角色涂上一層溫暖善良的底色。
比如劇中有一場黃玲夫妻吵架的戲,黃玲覺得老公不心疼兒女,一氣之下帶著他們回了娘家。換其他劇,莊老師單騎闖娘家前前后后估計就得拍上半集,但本劇就處理得很輕巧,壓根沒拍。
莊老師被林武峰開導(dǎo)一番后自知理虧,鏡頭一轉(zhuǎn),就是老婆孩子被他接回了小巷。

這是一種生活劇中很少有的“鄰里”視角,它據(jù)棄了生活劇里那些撕得滿地打滾的極度戲劇化,以一種善良、溫和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去刻畫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感情、最純真的關(guān)系,最終勾勒出一副和煦治愈的年代群像。
所以回到最初那個問題:《小巷人家》為什么會讓人覺得耐看?
因為在真實的生活和鍍了金的記憶之間,它達(dá)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進而營造出一個讓人無比向往的美好世界,懷舊者用它取樂,懷念者用它取暖。
正午陽光啊,這次真就玩出了生活劇的新花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