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可有時候,兄弟之間有時卻是最難達成一致的。

一對國軍的將領兄弟,哥哥是上將,弟弟是中將,卻在關鍵時刻意見相左:哥哥死活不愿意起義,弟弟雖然心里猶豫不決。這次的決定,牽動了兩個兄弟的命運。

第8兵團的兄弟將領:劉汝明和劉汝珍的不同抉擇
1949年,三大戰(zhàn)役塵埃落定,國共內(nèi)戰(zhàn)已經(jīng)進入尾聲。此時的國民黨雖然還在叫囂著憑借“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劃江而治,但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垂死掙扎。
國軍的精銳老兵幾乎在戰(zhàn)場上損失殆盡,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也是寥寥無幾。此時,蔣介石的手下只有兩個集團軍負責沿江防線的布置:白崇禧和湯恩伯。

白崇禧集團負責防守長江湖口以西的湖北、湖南段,兵力約25萬;湯恩伯集團則守衛(wèi)湖口以東的江西、安徽、江蘇段,兵力約45萬??此七@兩位大佬手里的兵馬不少,但問題是長江防線足有數(shù)千公里之長,平均下來,每個師要負責至少50公里的防區(qū)。防線長、兵力少,簡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集團的首領早已各懷心思。白崇禧,作為老桂系的頭面人物,和蔣介石的關系一向不融洽。對于江防,他并不上心,反而早早就打好了南撤的算盤,準備利用湘西的山地掩護著他的老窩廣西。
而湯恩伯則是蔣介石的鐵桿親信,心思全放在了怎么從上海把物資運到臺灣,仿佛防線就是個擺設,一旦局勢不對,他隨時準備從海路撤退。

湯恩伯集團的第8兵團。這個兵團的司令是劉汝明,國軍的上將,早年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中效力,后來轉投宋哲元麾下。他手下有一支勁旅——68軍,而這支軍隊的軍長正是他的親弟弟劉汝珍。
劉家兄弟的故事,正是在這支軍隊里上演的。哥哥劉汝明是一位資歷深厚的國軍將領,曾經(jīng)在長城抗戰(zhàn)中有過相當出色的表現(xiàn)。早在1933年的羅文峪戰(zhàn)役中,他就打了一場漂亮仗,當時的報紙還稱贊他是“長城抗戰(zhàn)的唯一勝利者”。

不過,到了淮海戰(zhàn)役的時候,他的表現(xiàn)卻大相徑庭。雖然他率領的第8兵團負責蚌埠一線的防守,還曾奉命進攻宿縣、救援黃維,但實際上他出工不出力,部隊并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這也讓他在戰(zhàn)后依然手握重兵,繼續(xù)承擔起了長江防線的重任。

反復無常的起義承諾
劉汝明雖然是蔣介石的部下,但他內(nèi)心對這個“老頭子”并沒有多少好感。他曾經(jīng)多次表示,自己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對馮的感情極深,相比之下,他對蔣介石的命令就沒那么上心了。尤其是在這風雨飄搖的局勢下,劉汝明心里很清楚,長江防線根本守不住,保存實力才是上策。因此,他早早就做好了打不過就撤退的準備。

然而,弟弟劉汝珍卻沒那么“鐵了心”要跟著哥哥跑。他從軍以來一直跟在哥哥身邊,靠哥哥的關系一路升遷到了中將軍長的位置。
但這次,他的想法和哥哥有些不同。劉汝珍覺得,眼下的局勢已經(jīng)不容樂觀,繼續(xù)頑抗只會自取滅亡,或許起義才是保命的最佳選擇。于是,劉汝珍開始暗中與解放軍接觸,幾次三番通過書信表達了愿意適時起義的意向。
渡江戰(zhàn)役發(fā)起前幾天,劉汝珍已經(jīng)和68軍的副軍長王志遠達成了共識。王志遠的態(tài)度很明確,他早就打算起義,甚至還和中共的代表進行了秘密會談,商定了起義的細節(jié)。而劉汝珍呢?他雖然也多次向王志遠和中共代表允諾,自己會在解放軍渡江之際策應起義,但實際上,他內(nèi)心卻一直在反復糾結。

劉汝珍心里明白,起義確實能保住性命,但問題是,起義之后他還能保住現(xiàn)在的這份權力和地位嗎?他猶豫了,想來想去,決定還是先觀望一下再說。隨著解放軍的渡江戰(zhàn)役開始,他的這種猶豫不決愈發(fā)嚴重。
最終,在解放軍渡江的當天,劉汝珍徹底放棄了起義的念頭。他選擇跟隨哥哥劉汝明一起撤退,將68軍的三個師分散在長江西岸,留下部分部隊防守,主力則迅速南下,準備找機會逃出生天。此時,劉汝珍心里已經(jīng)有了打算:帶著部隊拼命向東南方向撤退,盡量保存實力。
在劉家兄弟決定撤退后,68軍的命運就此發(fā)生了重大轉折。隨著解放軍的迅猛渡江,第8兵團成為了重點追擊目標。解放軍第四兵團迅速向劉汝明的部隊發(fā)動追擊,68軍下屬的119師和143師首當其沖。在短短幾天內(nèi),這兩個師遭到解放軍的猛烈打擊,被殲滅大半,師長張勛亭和閻尚元雙雙被俘。

而此刻,劉汝珍和哥哥已經(jīng)帶著68軍的主力一路向東南方向逃竄。弟弟的心思早已定下:既然反悔了起義,那就跟著哥哥跑到底吧。然而,命運總是充滿戲劇性。就在他們倉皇撤退的路上,解放軍兵團已經(jīng)包圍了68軍軍部和下屬的81師。
時間來到1949年5月2日,解放軍13軍包圍了68軍的軍部和炮兵團所在的弋陽。5月3日,解放軍發(fā)動了總攻,守軍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隨即便迅速潰逃。這場戰(zhàn)斗幾乎是毫無懸念,68軍的建制在野戰(zhàn)中被徹底打亂。

劉家兄弟的結局
在這場混亂的戰(zhàn)斗中,解放軍13軍的一名排長發(fā)現(xiàn)敵軍中有兩人穿著黃呢子大衣,似乎是指揮官。于是,他帶領三個班迅速接近,并成功將這兩人擒獲。經(jīng)過審訊,得知這兩人正是68軍的副軍長王志遠和參謀長杜大中。王志遠早有投誠之心,13軍副軍長陳康也很清楚這一點,于是讓王志遠寫了一封信給81師師長葛開祥,勸他放下武器,別再做無謂的抵抗。

葛開祥接到信后,幾乎沒怎么猶豫,便決定起義。其實早在渡江戰(zhàn)役發(fā)起時,葛開祥就曾找過劉汝珍,嚴肅地質(zhì)問他:“軍座,你過去說過多次要帶我們起義,可現(xiàn)在部隊一直往南走,這是什么意思?現(xiàn)在是下決心的時候了,我部已經(jīng)準備好了?!眲⑷暾洚敃r被嚇了一跳,心里更加矛盾,但最終選擇了逃跑。
隨著弋陽城的失守,劉汝珍更加惶恐,唯恐葛開祥會把自己抓起來獻給解放軍。于是,他帶著少數(shù)幾個親信和警衛(wèi)分隊,連夜向東南方向逃去。至此,68軍麾下的三個師,一個被殲滅大半,一個投誠,劉汝珍帶著殘余的5000余人一路逃到了廈門。
到了廈門后,劉汝珍試圖重整旗鼓,補充了一些當?shù)氐膲讯?,勉強恢復?8軍的建制。然而,解放軍的追擊并沒有停止。隨著廈門戰(zhàn)役的臨近,劉汝珍意識到局勢已不可挽回,于是再次選擇逃亡。趁著解放軍兵臨城下之際,劉汝珍趕緊登船逃往臺灣,而68軍則在副軍長劉廣信的帶領下,稍作抵抗后也跟著撤到了海外。
相比其他被徹底殲滅的國軍部隊,劉家兄弟的第8兵團還能帶著1.6萬余人逃到臺灣,已經(jīng)算是個“奇跡”了。當然,這個“奇跡”更多是因為他們跑得快,而不是打得好。
到了臺灣后,劉汝明和劉汝珍兄弟都失去了昔日的權力。蔣介石對他們的逃亡并不滿意,最終將第8兵團撤裁。劉汝明在1975年病逝于臺灣,而劉汝珍則在1999年于美國洛杉磯去世。

結語
劉家兄弟在歷史的洪流中,最終沒能逃脫命運的擺布。一個不愿起義,一個心中猶豫,他們的搖擺與徘徊,成了當時國民黨內(nèi)部普遍現(xiàn)象的縮影。
三個師的覆滅與起義,既是個人命運的悲劇,也是時代洪流的必然結果。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誰能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誰就能笑到最后。而劉家兄弟,最終只能帶著滿心的遺憾,消逝在臺灣和美國的異鄉(xiāng)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