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基本沒寫什么內容,原因下文會提到。

01 看了一些英文文章

十一月的每一天,我都會花一些時間看 medium 上自己喜歡的文章,這上面的文章都是英文的,我看著上面的文章并不是以提升英文閱讀水平為最大目標。

首先:這個平臺上的文章權威性都比較高,因為很多文章都會把引用的文獻和其它參考資料寫上,就很讓人放心,置信度超高。

其次:我個人喜歡這里面文章的篇幅和排版,篇幅很長的其實也沒有太長,比較長的文章也會很好的標注出小標題,很人性化,一次讀不完可以讀完一個小部分就停止,排版也很清爽,除了英文寫成的文章外,什么都沒有。

最后:我看的內容都是我感興趣的、能夠有熱情看下去的領域——code、lifestyle、psychology、healthy、improve、sport……,所以也不存在什么逼迫、強制自己去看的說法,就是看起來很享受,并且能學到知識的同時,把英語的能力提升到另一個水平。

在這些文章里也學習到了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

  • 多和身邊人一起享用美食、分享美食,可以讓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都得到提升,某些功效和運動后很相象。

  • 和朋友打打電話,比短信和文字的效果好的多,更能感受到對方的狀態(tài)和情緒,更加能高效、有效的交流。

  • 看過的有價值的東西,都值得打上一個簡單的標記(便簽或書簽),方便日后回顧,看最重要的內容可以讓我們很快記起相關內容。

  • 感覺不開心、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的時候,走出去曬曬太陽,10 min 左右就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注意防曬)。

  • 為一些決定打個分數(shù),這個分數(shù)不能中立,要能足夠果斷的給出判決。比如說想買一個新東西,那就問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經(jīng)濟水平是否匹配,如果合適,那可以打個 9、10 分——真的很需要,立即下單;如果不匹配,那就打個 1、2 分——不太需要、只是覺得需要,不再掛念,會去除很多的雜念擾亂我們。

02 很久沒跑步

最近這段時間更新的不是那么規(guī)律、積極——好吧,其實是壓根就沒咋更新。說來也是因為我自從 11 月中旬左右,一次長跑后「髂脛束」(左腿膝蓋外側的韌帶和其它結構)有點痛,并且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好,一直不可以去跑步,改成室內健身了。最近感覺還可以,走路和慢跑時,沒有那種膝蓋下方的部位感覺要從膝蓋里“掉”出去的感覺了,還挺正常的,我再強化一下我的肌肉,看看下周一跑步的感覺怎么樣。

膝蓋受傷后,我等了幾天快遞,準備了簡單的幾樣室內健身器具——健身墊、彈力繩、泡沫軸以及一對 5 kg 的六邊形啞鈴(可以用來做很多其他動作的穩(wěn)定支撐)。

健身給身體也帶來了改變,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得到——腿部的力量和穩(wěn)定性更棒了、手臂的圍度、線條感以及胸部的硬度、凸起感都有明顯的感知,但整體感覺總是沒有跑步帶給我那么好,這是我的個人真實想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muscle 效果

跑步除了讓我放輕松、將注意力放在呼吸和腳下(一種廣義上的冥想——走在路上的冥想)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會讓我產(chǎn)生許多的奇思妙想,最直接的就是產(chǎn)生很多靈感、并且有強烈的分享欲,這些,健身起碼目前沒有給我?guī)磉@些感受。

因此,受傷后我每天的安排并不是那么的規(guī)律(相較于以往),見諒,肯定是我自己的原因,往后我會慢慢調整。

03 擔心的考試結束

截止 12 月 2 日,我考完了研究生生涯英語相關的學位考試,包含英語寫作、英語上機考試和英語口語考試。

整體感覺還不錯,因為每一門考試都有好好花時間來準備,也確確實實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挺多東西,比如一些英語事例用來寫作文作為例證;一些英語語言和中文在標點、語言表達順序以及寫作格式上的差異;還有英語口語表達中一些可以幫助自己表達更清楚的結構、過渡詞。

總而言之,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到了挺多英語知識,需要耐著性子,但也很充實、讓我更自信。

我是個可能和傳統(tǒng)意義上不一樣的學生——考試來臨,應該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準備考試上。我不是這樣的個學生,我會提前做準備和規(guī)劃去復習,但我是個崇尚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人(甚至有時候達到了一種強迫癥的地步)。

也就是比如我要考英語,可能考試的內容只需要準備常見的修辭、標點的使用、中心句的選擇以及句子排序,「我也會去準備這些,但遠遠不止于這些」,因為我覺得既然學,就盡可能學的扎實、學的系統(tǒng),哪怕學的那些東西不會考。

再者,我本身 12 月中旬也需要考英語 cet-6 的考試,多看看一些英語相關的內容總是沒錯的。所以我在這個準備英語考試的過程中也看了很多外文的博客文章、還有 youtube 視頻,積累了挺多生詞、固定搭配,還有沒見過的英語句型,我覺得這個過程很有意義。

04 看的一些書 001 親密關系

看了看《親密關系》里關于“吸引力法則”的章節(jié),原因也很顯而易見,想讓自己更有吸引力一些。

里面介紹了很多關于人與人交往、異性朋友交往(長期和短期)的吸引力來源。「人與人的吸引力來源于愿景滿足——也就是對方可能擁有某項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完成我們的愿景」,這樣的人更有吸引力。然后在兩性交往間,也有很多的科學規(guī)律——比如我們更喜歡外在符合科學美感的人(男人筆挺強壯、女人的腰臀比在 0.7 附近)、在自己身邊的人、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更有可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人(也就是差不多的人)、女人更喜歡的男人(可愛,溫柔有耐心,負責任有吸引力,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來源)、男人更喜歡的女人 (外形嬌好,性格品行良好,可以經(jīng)濟一般)……

我可能總結的不太全面,但其實我看完這些內容后,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很多膾炙人口的好書、經(jīng)典的讀物,里面并沒有太多可以讓我們耳目一新的觀點、理論——他們更注重對于一些眾人皆知的觀點的論證、邏輯梳理、讓我們更堅信,并且在堅信的基礎上更好的去踐行。」《親密關系》和《社會性動物》都是這樣的好書,里面的很多觀點或許已經(jīng)不能打動你、吸引你,但他的論證、和科學依據(jù),幾乎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而且他們后面的很多新版本還會根據(jù)新的文獻資料和實驗表現(xiàn)做修訂,就很棒。

為什么很多好書里的觀點不容易吸引人,而很多新書你的觀點總是讓人感覺很吸引人呢——因為好書里論證的觀點本來就是很多經(jīng)典文獻和實驗探究的「結論、結論、結論」;而很多新書那些吸引人人眼球的觀點大多是「猜想、猜想、猜想」??!可信度可見一斑。

002 社會性動物

我重點看了“從眾”這一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其實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但那種個性不是外露的,很多時候是內隱的,也就是外在不怎么看得出來,但內心深處有很多并不大眾化的東西。

社會性動物里論證了人為什么會從眾,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 想不犯錯誤,力求正確; 想通過遵照團體里其他成員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得別人的歡心。 ?

第一類人群,很想維持自己“聰明人”的人設,所以從眾可以讓更多的人接受他“大眾化”的理論、觀點;太過個性化的言論容易讓自己受到更多的質疑和挑戰(zhàn),這對于一個只是背著“聰明人人設”的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好的境遇。但對于真正聰明的人,那是另一個維度了。

第二類人群,更常見、危害也更大,因為這群人追求的、堅守的并不是“正確的東西”,而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有道理的、好接受的東西,所以這樣的群體多起來、把更多的人同化,那些追求“正確的”東西的人,會極大的受到排擠和被人們扣上所謂的「不識時務」的帽子。具體可了解一下歷史上哥白尼的遭遇。

這里面還有許多有意思的東西,我跟推薦大家把“從眾”這個章節(jié)和《烏合之眾》這本書結合起來看,我相信你會對“從眾心理”的弊端和科學規(guī)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烏合之眾》其實也是剖析“群體現(xiàn)象”的一本很好的書,它里面的核心觀點我記得是:

? 群體中的個體因為「匿名性」(不用承擔責任或者說削弱責任,利用法不責眾的詭論)而感到無所不能,易受他人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群體容易受到權威和領袖的影響,領袖通過斷言(聚眾演講等)、重復(口號)和傳染(行為統(tǒng)一)等手段來操控群體。 ?

我把這些核心觀點總結成一點:就是人本質上是個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化程度極高,意味著我們需要和人打交道、也需要人的認可鼓勵和贊美。當我們在一些事情中如果想要堅持自己,但面對“從眾化的大眾”時,一個接一個的人都把我們視為異類、視為外來物種——那種被質疑、被區(qū)別對待的感受是很糟糕的——“「一個人說我們錯,可能是別人的問題;但一群人說我們錯,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但也僅僅只是流傳很廣的一句話罷了,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和理論背書,為什么要被一句話左右了判斷和行為呢。可能我把這個指出來,你知道了這個道理,但其實被人質疑的感覺,誰都不會喜歡。我想,這才是我們容易從眾的關鍵。

003 福格行為模型

《福格行為模型》這本書,大概就是行為學專家福格博士,通過觀察、研究、質疑和推翻自己導師關于“行為習慣”的一些東西,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設計、內化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并打造自己的行為流程的書。

其中有一點我在“前言”里感覺挺有收獲的:我第一本關于習慣的書其實是《微習慣》,這本書的核心其實就是一點——「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做一些最簡單的、最少數(shù)量的、最能給自己正向反饋的積極的事情」。

那時候,我覺得這本書打開了我培養(yǎng)習慣的大門,每天可以做的事情瞬間多了起來,但不知道它里面引用的原理是來自《福格行為模型》,還有就是,《微習慣》這本書因為是引用《福格行為模型》,所以對于“微習慣”這個概念和細節(jié)的敘述并不完整,甚至很多地方存在錯誤,我很慶幸,我總算是放開了手中的《福格行為模型》這本書。

后來還讀過《掌控習慣》這本書,也有的人叫《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覺得這本書寫得也非常棒,但核心的理念觀點也是引用自《福格行為模型》。

《福格行為模式》這本書最核心的觀念:「B = MAP ?!?/strong>

? 「B(behavior)行為 = M(motivation)動機 + A(ability)能力+P(prompt)暗示」。 ?

想要培養(yǎng)一個好的行為模式,「動機、能力(財力、體力、智力、時間等等)和提示(觸發(fā)機制)這三點」缺一不可。

05 12月的特殊意義

很多人總是愿意在每年的最后一兩個月自然似的、習慣似的擺爛、躺平——因為新年這個節(jié)點更適合你一些新的 flag ,更有儀式感。雖然但是,我覺得這個想法很荒謬、并且很違心——大白話說就是自己騙自己罷了——暫時性的讓自己可以好好的、沒那么有負罪感的躺平這 1、2 個月。

真正想做好一些事情、完成一些 flag,我覺得 12 月真的是一個很棒的階段、絕對值得抓住。

如果下一年你想要和今年有點不一樣,做成點什么——一個學習上的目標、身材上的管理、經(jīng)濟上的累積……那么我個人覺得,一定不要等到明年再開始,今年 12 月開始,是個一定不會后悔的決定。

因為短時間的改變難度太大,我們不可能從 2025 年的 1 月 1 日開始就直接無征兆的打滿雞血去走向理想化的自己,這不現(xiàn)實。就算短暫的一兩天靠著薄弱的意志“忍”住了,后面會報復性的放縱回來,科學就是如此。

最好在 12 月給自己一個緩沖期或者說是過渡期都行,做到幾件事情:

  • 回顧這一年前面的 11 個月,自己還是不是那個滿意的自己?哪里出乎意料,肯定一下!哪里不如人意,改進一下??!哪里依舊閃亮,保持一下?。?!

  • 展望一下 2025 年的自己想要活成什么樣子——不要以要上班要上學為借口,因為再忙的人我也沒見過每一天的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和工作上——換言之,你總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這段閑暇時間里你想做成點什么,好好想一想(別超過 3 個,精力、時間等等都不允許)。

  • 最最重要的一點,抓住 12 月,分為漸進式的 4 周,給自己設計一個“「流程」”,我不記得我是不是第一次提起這個名詞,但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單個的習慣培養(yǎng)對于一個動態(tài)的、時刻有意識的人來說,其實效果并不是太大,我們需要設計出一個由一個個習慣連接起來的「流程」,我們的每一個早起計劃、專注的上午、預約的午后、專屬的夜晚才可以運轉起來——因為我們不用再刻意的想自己應該做什么,跟著流程走,直到成為習慣,那才是習慣之于人的終極意義。

我相信,花一些時間想點事情、寫點東西、做點事情,加上 12 月的踐行,我們的這一年不會太黯然,新年,也真的會不一樣。到時候讓跨越新年的那個口號“。

最適合寫年終小結的月份,其實就是 11 月底、12 月初,我們可以留下最后一個月來糾正、調整、過渡,把自己調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迎接新年,這樣才更有可能在新年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References:

[1]: 參考書籍《社會性動物》(第 12 版)、《親密關系》(第八版)、《福格行為模型》

[2]: 參考文章 Honestly, each strategy by itself will help you remember at least 60% of everything you read.---Vincent Carlos

[3]: 參考文章 Don’t Be So Hard On Yourself---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