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簡單的生活,你會發(fā)現更多有意義的時刻、更少的壓力以及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能力。

今日文章,來自一位大學生的斷舍離實踐思考,她細膩地記錄了自己斷舍離后的生活轉變:

感受到混亂帶來的不舒服 → 了解到斷舍離的理念 → 立即行動 → 感受到生活產生了許多好的變化 → 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這篇讓我觸動的點是,作者對生活很有感受力,喜歡思考,有很強自我探索動力。而且文字很細膩,把那種細微感受變化都寫出來了。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qū)分享你看完這篇文字的感受。

作者/Sebastian_Lin

原文標題/斷舍離,到底在斷什么?|實踐后的答案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可能點進來的你會想,又是一篇宣揚斷舍離理念的文章,我不否認,是這樣的。

我想的是,一本書,一個理念,內容一致,卻會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想法,塑造出不同的結果。

希望通過描述我的行動,讓大家理解我對斷舍離的理解。

沐浴在清晨的一切, 杯子底座所折射出金燦燦的反閃, 簾子所遮不住的徐風, 總是讓我覺著這一天與昨天沒有什么不同。
斷舍離
給那些不知道斷舍離是什么的人。

斷舍離是山下英子一本書,我理解為:

強調通過對自己生活中物品的篩選,進而了解到自己需要,從這個過程中認識到自己,與自己打交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斷舍離不僅僅是將生活中的東西扔掉,更重要的是斷掉很多沒有必要的雜念。

不做過多的闡述,讓大家自己去閱讀發(fā)想吧。

為什么要斷舍離?

面對著雜亂的書桌,刷到爛的 YouTube,聽到膩的歌曲、影片,這一切都已讓我感到十分的發(fā)膩了。自己明明有著那么多想做的事,比如說寫作,卻遲遲沒有開始行動,總是找一大堆的借口去拖延,總是不行動。

直到一次躺在床上實在忍無可忍——現狀——馬上跳起來抓上一本斷舍離,開始讀。

越讀越上頭,便直接實踐斷舍離了。

一開始怎么斷舍離?

很簡單,像書中所說的一樣,先從衣柜開始,把所有的衣物都拿出來,感受我與它的情感。

明顯沒有很久沒有穿過的衣服,總是想著扔掉很可惜。

而這個念頭,就是我雜念的根源。

衣架空了一個又一個,衣物一件一件的篩選。

我對這件衣服還有情感嗎,有,就放回去,沒有,就先放在一旁稍后決定如何處置。

我的衣服并不多,加起來不到十五件,所以這個過程很快就結束了。

對于能夠賣掉的我就直接掛咸魚上,差不多打個對折賣出去,剩下賣不掉了,我就直接扔了,直接狠下心扔了。

我不考慮將來,只考慮當下還喜不喜歡它,愿不愿意讓它留在我的空間內。因為斷舍離的作者認為,讓物品在自己的空間內就是與它交朋友的一個過程。

沒有人愿意在一個充滿陌生人,又或者是和自己沒有任何情感關聯的人的空間中長期的生活著吧。

接著開始轉向桌子,把所有的東西都攤在桌上,直面他們。直接分了三大類:

  • 每天都用的

  • 最起碼三天內用一次的

  • 超過三天才可能用一次的

很快的,我明顯的感知到是什么東西在我的生活中是必要品。

再接著,不意味著超過三天才用一次的就處理掉,而是繼續(xù)往下分,七天可能用一次,十四天可能用一次,一個月可能用一次…

這時候才意識到,哦,原來我有這么多的東西是因為我對于未來的擔憂所有留著。

直接給大家看我的案例,乍一看還算整齊,紅色標記出來的是每天都用的,這意味著什么,原來至少一半以上的東西并不是我的必需品,那到底為什么他們會出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我原來的桌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原來的桌面

其次,在瓶瓶罐罐后,還有其他大物件放著,都是囤積著的一些消耗品。

這會導致一個問題是,經常隨手拿幾個東西堆在桌子上馬上就亂了,這還是剛收拾完的樣子,沒過多久就亂了,相信你的桌面或者房間也是吧?

于是我開始評估這些東西,對于那些不怎么用到的東西要怎么處置。因為有的是消耗品,我可能用完就不會再買了,但是直接扔了可惜。

對,永遠都是這個可惜,造就了我目前混亂的思維,總感覺任何的東西被遺棄都是可惜的,這也是人的慣性。

這就是阻礙我的前進的一個誘因之一。

這其實是源自我們對于未來的過分擔憂所導致的,這也會讓我們無法活在當下。

所以斷舍離在強調通過思考我們與物品的關系,一點一點將我們的思緒從虛無縹緲的未來,拉近到現在這個當下。

有些我是真的不喜歡的直接送人了,畢竟像身體乳什么的拿去賣也不好賣。對于那些相對不怎么用的物品我要考慮它的使用場景以及頻率了。

除了扔了和送人,沒別的選擇。

怎么說服自己狠下心扔的:

你為什么當初要買這么一個你所不喜歡的物品,這是你必須面臨的代價。

畢竟,凡事都有代價,對吧。

行動后,變成了如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在我已經確定了這些物品中的 80% 是我的每天必用的,放在了觸手可及的地方,但是為什么是 80%,是因為有些東西我還沒想好放在哪,雖然說多了兩個大音箱還是有點礙事,但是我感覺總體上而言已經讓我舒服不少了。

尤其是我再也不用去定時整理桌面了,它就是這樣了。要用東西,觸手可及,用完東西后,觸手可還。

以及把里面堆積的消耗品放到了柜子里,因為它們屬于消耗品所以不用擔心會有堆積的問題出現,他們會自然而然的減少,自然而然的讓新的東西進來。

以及根據作者的建議,讓東西都豎起來,比如我的 Mac,以及不能豎起來的衣服等都用鉤子掛起來了,尤其是右邊的那件大衣是我最喜歡的衣服了,她不用放在柜子里,直接掛在外面,即用即拿。

桌面的斷舍離,帶給了我什么?

更少的負擔。

兩個方面,物理上,心理上。

物理上,明顯能夠感覺花在收拾整理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物品相對而言沒那么擁擠了,讓我也感覺到幾分的開闊。

心理上,讓我感受到了都是我自己喜歡,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我身邊。他們都像一個個的老友一樣幫助我變成我心中的自己。

這種輕松的感覺已經是我的好幾年,甚至可以這么說吧,自從不是個小孩之后再也沒有感受到的這種輕松感。

也正是由于更輕松了,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更重要的是,明顯感到有了更多的活力。

看到這,你或許會認為這不是廢話嗎,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就是有了更多的活力。這樣,想想看,你的假日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什么還是選擇在家里擺爛,還是依賴著手上的手機。不說多么遠大的目標,看看你的房間多亂,你生活的空間有多亂,有好好的關心、關注過這些與你朝夕相處的環(huán)境嗎?

所以,活力是做一些讓你自己開心的事的一種力量。

這時候,就有人說了,我覺得我現在這樣吃完玩手機我很“開心”,東西這樣亂著我也很開心,但,是這樣嗎?

這種開心能夠抵消你對于未來的焦慮,對于現實的巨大空虛感,對于你心目中的自己更進一步的開心。

所以,在獲得這么多的活力之下,我的拖延癥奇跡般的消散了。想到什么能夠執(zhí)行的就馬上做了,感覺沒有任何的意義去拖延了。

這也是為什么, 有了這么一個小系列的文章。

這一篇文章通過簡單的探討我的初次實踐斷舍離,從我的使用最多的桌面開始,雖然我的桌面還有很多的改進空間,但是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會慢慢根據我想通很多事而繼續(xù)迭代我的桌面。

沐浴在清晨的一切, 杯子底座所折射出金燦燦的反閃, 簾子所遮不住的徐風, 總是讓我感覺到這一天, 又是充滿期待的一天。

在往后的文章中,會闡述更多我是如何基于斷舍離,根據自己的理解所做出的事,帶來的感悟,以及改變和我所追求的收獲。

作者/Sebastian_Lin

原文鏈接/https://sspai.com/post/94354

大家要是覺得有價值,歡迎(終生訂閱制)。

每周我都會大量閱讀優(yōu)質英文資料,從中挑選我覺得能夠打開視角,讓大家發(fā)現更多人生可能性的資料,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有用,

請幫我點個「在看」,

這將會對我很有幫助,

感謝你!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