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摐”是一個比較冷僻的字,普通話讀chuāng,《博雅》釋義:撞也,最典型的句例為《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有:“摐金鼓,吹鳴籟?!绷磉€有高聳(喬木維摐,飛鳥過之或降)、紛錯(萬象摐然)等意,又可引申為演奏,等等。但,“摐”字的這些表達在現(xiàn)代生活中顯然都不常見。

然而,方言往往更貼近于生活,一些冷僻字經(jīng)常被賦予別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不再冷僻。
在淮安方言中,這個“摐”字即是如此。
淮安方言中,摐字的聲調(diào)稍有不同,為二聲chuáng,意思雖與碰撞、撞擊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也更加細膩和特別。按照我在生活中的觀察,“摐”字應該可以很細膩地解釋為:手持一物體將其垂直撞擊向某個平面,如地面、水面等,利用撞擊時產(chǎn)生的沖力和慣性,使物體內(nèi)部產(chǎn)生相互運動,以達到某種效果。為了產(chǎn)生更好的慣性效果,往往先將物體拎起再讓其重重地垂直下墜,增加與地面或水面的沖擊力,并循環(huán)往復。
這樣的解釋也許比較抽象和晦澀,下面不妨舉幾個生活中的實例,則會更加形象和生動。
事例一:一捆或一束參差不齊的樹枝、木柴或類似它長條狀物體,欲將其一端弄整齊,可以采用這個動作,即松垮地握住柴捆,提起再用力地放下,且循環(huán)多次以后,利用平整的地面(或其它平坦的臺面)讓其一端變整齊。這就叫:“將它摐整齊了”。

事例二:很多堆積得比較松散的塊狀、粒狀物體放在一個大的袋子里,可以拎起袋子在地上“摐一摐”,即可讓其堆得密實,增加裝填量。
事例三:一堆沾滿泥土的東西,比如剛從地里挖出的山芋、花生之類,可以放在鏤空的盛器里,如竹編的籃子、柳藤編的籮筐等,拿到河里去摐一摐,則可以利用水的沖擊力和洗涮作用,將表面的泥土沖洗掉,達到粗洗的效果。
事例四:同樣的,一捆蔬菜,根部帶著大量的泥土,可以采用這個動作,在地面上摐一摐,能抖落大部分泥土,在水面上摐一摐,由于同時增加了水的洗涮作用,其清潔效果更佳。
事例五:抱在手上的小孩哭鬧時,如果大人失去了耐心,將他重重地往地上一放,就起到了“摐”的效果,有可能有人會批評他:“你手這么重,把小孩摐壞了!”這里的摐很生動,言下之意就是,動作這么重小孩的臟腑都被震到了。
事例六:當然,要產(chǎn)生“摐”的效果,并不必拘泥于其方式,比如,在顛簸得很厲害的車子里,乘客的狀態(tài)都可以用此字生動地表達出來:人被摐得東倒西歪,體內(nèi)的臟器都被摐得挪了地方。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但是,在淮安方言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以上關于“摐”的用法的例子,所適用的物體似乎都比較大、比較重,當物體較小、較輕時,對于同樣的動作特征及其效果,則使用另一個字,發(fā)音與淮安方言中的“捉”相同,大體上發(fā)短促的zhuā。
比如,將一沓紙弄整齊,可以在桌子上“zhua一zhua”,將茶葉放進茶葉罐里時,要一邊zhua一邊放,或zhuazhua再放,這樣可以放得更密實更多。顯然,這些例子中的物體都比較小或輕,過程中不需太費力(與“摐”的例子中用力比較大形成對比)。

查詢字典,發(fā)現(xiàn)這個用法很可能對應的是漢字“撾”。
撾有兩個讀音,一是wo,只用于老撾之國名,另一個是zhuā,有“敲打、擊”的意思,如《三國演義》中有“令鼓吏撾鼓”,顯然與“摐”的意思相近。當然,方言中的zhuā是否是這個字,只是筆者的推測,并未找到更多的依據(j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