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6日的夜晚,紅軍一個軍團約6000人的兵力從江西瑞金出發(fā),向福建、江蘇、浙江一帶挺進,為首的是總指揮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總參謀長粟裕。

當時正值第五次反“圍剿”之際,1933年10月日寇大舉進攻華北,而蔣介石卻一再堅持他那錯誤的思想,沒有認清此刻中華民族的敵人是誰,派遣百萬大軍對中央蘇區(qū)的紅軍進行圍剿。紅軍內(nèi)部根本沒來得及做好準備,再加上王明的“左傾”主義在軍中變成了一言堂,將中共中央的領導權牢牢把控在手里,而毛澤東等人的正確思想被排擠,使得紅軍面對實力如此懸殊的敵人節(jié)節(jié)敗退,直到1934年4月蘇區(qū)根據(jù)地由原本的千里之疆縮小到只剩不足300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如此敗局,王明等人非但不知悔改,還堅持將“左傾”錯誤繼續(xù)施行下去,他們決定放棄紅軍歷經(jīng)艱難才創(chuàng)立下的中央蘇區(qū),向西南方向、也就是湖南西部一帶突圍。但突圍并不是那么簡單的,在突破封鎖的同時還要攔截敵人的追擊,所以他們決定挑選一支隊伍北上作為誘餌,分擔敵人的火力。

其實早在第五次反“圍剿”剛剛打響的時候,毛澤東就提出將主力部隊安置到江蘇、浙江、福建一帶,但這個提議被否決了?,F(xiàn)在紅軍已經(jīng)到了最艱難的時刻,王明一干人等才決定派出部隊北上,但此次派兵北上和毛澤東提出的北上目的不同。當初毛澤東提出的是讓主力部隊北上,目的是打破“圍剿”,而王明提出的是派一支隊伍北上,目的是吸引敵人,起到掩護主力轉(zhuǎn)移的目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4年7月,中央軍委將福建連城一帶的紅七軍團調(diào)到瑞金,王明、李德接見了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軍團領導人,向他們布置了北上的任務,并且將紅七軍團改名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限定一個半月的時間趕到皖、贛、浙交界地。

粟裕等人所了解的紅七軍團北上目的有三個:第一是渡過福建的閩江、第二是與紅十軍團消滅浙江、江蘇一帶的敵軍、第三是在安徽一帶建立新的革命根據(jù)地。而以王明為首的中央軍委的真實目的其實是讓第七軍團作為“誘餌”,吸引“圍剿”的國民黨部隊,中央蘇區(qū)的紅軍主力趁勢轉(zhuǎn)移,而一個半月之后正是中央蘇區(qū)進行“大撤退”的時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章前面我們說道第七兵團有6000余人,其中有2000余人是調(diào)到瑞金后補充的新兵,全軍團的武器只有長短槍支1300支、迫擊炮6門、極少的機槍,粗略算下來還有4000余人沒有槍支武器,只能用原始的大刀長矛,可以說戰(zhàn)斗力是比較差的。但就是這樣一支武器、后勤都沒有保障的部隊,接連攻克連城、永安、大田,成功渡過了閩江。

在紅七軍團渡過閩江的時候,軍團長尋淮洲從馬上墜落,所以由年僅27歲的粟裕負責軍事指揮,正當粟裕積極籌備北上的第二步的時候,1934年7月31日卻受到中央軍委的電令,要求他們看準時機、襲取福州,于是粟裕修改了作戰(zhàn)計劃,帶領部隊沿著閩江向東進發(f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的國民黨福建省主席陳儀得知這個消息后很是震驚,連忙抽調(diào)第87師到福州駐防,可是其主力部隊還沒集結完畢,粟裕就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經(jīng)過一天一夜的連續(xù)作戰(zhàn),紅七軍團眼看攻占福州有望,卻不想被國民黨321團牽制,在幾次沖擊都未見成效的時候,國民黨87師已經(jīng)趕到,戰(zhàn)局瞬間對紅七軍團不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粟裕見已經(jīng)不可能攻占福州,便決定下令撤軍。但粟裕是參謀長,雖然代替軍團長行使作戰(zhàn)指揮的權力,但進攻福州是中央軍委的命令,如果自己下令撤軍恐怕軍團中的其他領導人不會答應,所以他經(jīng)過再三考慮之后這樣說道:“中央軍委的命令是’相機襲取福州‘,現(xiàn)在敵我實力懸殊,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時機,如果一昧進攻恐怕會有非常大的損失,所以現(xiàn)在應該撤退?!?/p>

紅七軍團政委樂少華等人聽后,也覺得粟裕說的有道理,便同意了這一撤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