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8年追兇:白銀11條人命,8歲女童慘死,兇手竟是鄰家好父親
"進屋,別出聲!"男子用刀抵住了年輕女工的腰。
從1988年到2002年,在甘肅白銀市,一個連環(huán)殺手殘忍殺害了11名女性,其中最小的只有8歲。
而這個讓整座城市陷入恐慌的殺手,竟是一個在學校小賣部工作的普通父親。

01
1988年5月26日的傍晚,白銀的春寒還未散盡。
細雨打在白銀公司的磚墻上,暮色中的廠區(qū)顯得格外寂靜。
白某整理好辦公桌,看了眼墻上的掛鐘,五點二十分。
她今年二十三歲,剛到白銀公司上班不久,對這份工作充滿期待。
臨走前,她對著鏡子整理了一下衣領——這是年輕姑娘的小習慣。
"小白,今天這么早就走啊?"同事小張從隔壁辦公室探出頭來。
"嗯,今天要回去做飯。"白某笑著說,她住在單位分配的五樓宿舍,獨居。
這在當時是很多年輕女工的標配生活。
雨中的路面有些濕滑,白某低著頭快步走著。
在她身后不遠處,一個穿著深藍色上衣的男子不緊不慢地跟著。
穿過兩條狹窄的巷子,眼前就是那棟五層的居民樓。
白某走上樓梯,腳步聲在樓道里回響。
到了五樓,她摸出鑰匙,插入鎖孔的瞬間,身后突然傳來重重的腳步聲。
"進去,別出聲!"一個低沉的男聲在耳邊響起,冰冷的刀尖已經(jīng)抵在了她的腰間。
白某渾身一顫,鑰匙從手中滑落。那一刻,她或許想喊,但恐懼已經(jīng)封住了她的喉嚨。
男子用力將她推進屋內(nèi),反手關上了門。
接下來發(fā)生的一切,都籠罩在暮色的陰影中。
白某拼命掙扎,卻被男子死死按住。鋒利的刀刃劃開她的喉嚨,鮮血噴濺在墻上。
她的生命,就這樣在二十三歲的年紀戛然而止。
行兇者在她身上留下了二十六處刀傷。
他在現(xiàn)場留下了血手印、足跡和指紋,卻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逃脫了法網(wǎng)。
那個雨天的傍晚,沒人知道這只是噩夢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十四年里,這座西北工業(yè)城市將籠罩在一個連環(huán)殺手的陰影之下。
而這個穿著深藍色上衣的男子,會在漫長的時光里,一次次重復這樣的殺戮。
當警察趕到現(xiàn)場時,看到的是這樣的畫面:年輕女孩倒在血泊中,衣衫不整,面部朝下。
她的生命永遠停在了這個五月的傍晚。

讓警方困惑的是,這不像一起簡單的入室搶劫案。
行兇者在現(xiàn)場的種種行為,暴露出某種病態(tài)的傾向。
當時沒人能想到,這個殺手會在往后的歲月里,讓這座城市籠罩在恐懼之中。
而這,僅僅是他的第一次犯罪。
02
六年的寧靜被打破了。1994年7月27日,白銀市電力局的辦公樓里傳來一聲凄厲的尖叫。
19歲的臨時工石某躺在血泊中,她的頸部有一道深深的傷口,鮮血仍在涌出。
等到救護車趕到時,這個剛踏入社會不久的姑娘已經(jīng)停止了呼吸。
"手法和六年前那個案子一模一樣。"老刑警王隊長蹲在現(xiàn)場,眉頭緊鎖。
石某身上的36處刀傷,幾乎每一刀都致命。
從傷口的走向來看,兇手是個慣犯。
這個案子在白銀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但真正的恐慌,是從1997年開始的。
那一年,兇手像是突然蘇醒,開始了瘋狂的殺戮。
李某死在自己家中,崔某的尸體被肢解,楊某和鄧某相繼遇害。
短短幾個月內(nèi),白銀市連續(xù)發(fā)生多起命案。
每一起案件的手法都驚人的相似:兇手會尾隨女性回家,用刀控制她們,然后施以暴行,然后將她們殘忍殺害。
"不敢讓閨女一個人在家了,晚上都不敢開窗戶。"一位居民說。
1998年7月30日的那個下午。八歲的苗苗放學回家,媽媽曾某要值班,讓她一個人在家寫作業(yè)。
"叔叔請喝水。"苗苗給這個進來討水喝的男子倒了一杯水。
小小年紀的她不會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惡魔。
當曾某下班回家,看到的是女兒倒在床上的尸體。
苗苗的脖子上有一道勒痕,小小的身體上還有其他傷痕。
"這個案子讓我們所有人都崩潰了。"專案組的李警官回憶說,"孩子才八歲啊。"
現(xiàn)場勘查人員發(fā)現(xiàn),兇手在苗苗的杯子上留下了指紋。
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些線索都無法轉(zhuǎn)化為破案的關鍵。
恐慌開始在城市蔓延。

家長們不敢讓孩子單獨上學,女性不敢一個人外出。
小區(qū)裝了更多的路燈,門窗都安上了防盜網(wǎng)。
每一個獨居女性的家里,都備著防身的武器。
警方在各個案發(fā)現(xiàn)場都發(fā)現(xiàn)了相似的證據(jù):指紋、足跡、DNA。
但在199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這些證據(jù)就像是一個個無法破解的謎題。
專案組走訪了數(shù)千個居民,排查了無數(shù)嫌疑人,卻始終找不到真兇的蹤跡。
"他一定還生活在我們中間。"專案組的分析報告這樣寫道。
這個推測讓人不寒而栗:一個連環(huán)殺手,可能就在街上與你擦肩而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