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今天來聊聊剛剛上映的《雄獅少年2》。
一邊是高達8.4的豆瓣評分,一邊是上映4天只有3000多萬票房的慘淡戰(zhàn)績。
到底是評分虛高?還是神片被埋沒?
閑言少敘,一起來嘮嘮——
「雄獅少年2」
I Am What I Am 2
2024.12.14


上一部的彩蛋,其實已經預告了這一部的故事——
舞獅少年阿娟身穿《少林足球》同款紅背心,在宿舍整裝待發(fā)。
窗外煦陽初升,矗立在一旁的東方明珠塔,耀眼奪目。
懷揣著對新生活的希望,阿娟來到了上海。

但,希望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
又是被工頭坑,又是被房東趕。
家里受傷的父親還等著錢治療。
就在阿娟窮途末路之時,他意外結識了求真拳館的小雨。

這是一家教傳統(tǒng)武術的拳館。
在現(xiàn)代拳館的擠壓下,已經步履維艱。
眼看著父親經營了一輩子的拳館面臨倒閉,小雨心有不甘,卻別無他法。
如今偶遇阿娟,小雨終于看到了轉機。
彼時,市里正在舉行一場格斗比賽真人秀,聲勢浩大。
不說奪冠,只要能打出風采,便能有更多為拳館招商引資的機會。

另一邊的阿娟,就更不用說了。
包吃包住,打贏了還能拿獎金,何樂而不為?
因為學舞獅必須要學傳統(tǒng)武術,所以,阿娟是有底子的。
只不過,需要針對格斗比賽,做一些相應的訓練。
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組團參賽......


影片的優(yōu)點,幾乎一目了然——
技術上肉眼可見的提升。
其實早在第一部中,“寫實風”就是他們的招牌特色。
如今三年過去,主創(chuàng)們干脆把這一特色做到了極致。
如果你平常玩游戲,就能很明顯地感覺到——
《雄獅少年2》,很像是一部主打真實的3D游戲,畫質拉滿,還開了光追。

大到像外灘這樣的城市街景,小到像方便面包裝袋這樣的物品細節(jié)。
很多地方給人的第一感覺都是,“這不會是照片吧?”。
其中讓我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幕是炒面時,你甚至能清晰地看到鍋里的每一根面條。

人物建模也是如此。
相比于第一部,《雄獅少年2》的細節(jié),多了不止一星半點。
衣服上的褶皺、手臂上的汗毛、皮膚的質感......幾乎是全面升級。
有一種從2000時代游戲,進化到2020時代游戲的突飛猛進之感。

動作戲也是一樣。
擂臺上的每一個動作,都請來了真人動捕演員進行示范。
擂臺上的每一次出拳、接招、步法......你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堪稱120幀縱享絲滑的德芙觀感。
當年,作為動畫行業(yè)標桿的《愛死機》一經播出,其擬真程度震撼了無數觀眾。
至少在觀感上,《雄獅少年2》多少有點內味了。

但,絲滑歸絲滑,震撼歸震撼。
動作戲本身好不好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網上鋪天蓋地的好評來看,應該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片中的打斗。
但就我個人的觀感來說,除了少數鏡頭還不錯,比如阿娟最后一招制敵時,整個身體都攜著雨水,如蛟龍出海,氣勢磅礴,寫意十足。
其它的,我只覺得一般般,甚至有些冗長乏味。
說白了,導演完全是在以拍真人電影的方式在拍動畫。
但即便你做得再真,動畫始終是動畫,無論是動作的真實感,還是人物表情的細膩程度,動畫還是無法與真人電影相媲美。
另一方面,因為要追求寫實感,所以導演放棄了特別夸張的動作設計,卻也沒辦法完全真實地體現(xiàn)格斗比賽,畢竟那樣太專業(yè),拍出來不夠好看。
這也就導致了每場比賽都介于一種半套招半真實的奇怪觀感之中:
既不夠酷炫,又不夠真實。
多少有點揚短避長,顧此失彼了。
此外,整部影片所強調的,傳統(tǒng)武術VS現(xiàn)代搏擊。
我個人是真沒看出來,傳統(tǒng)武術的改良到底體現(xiàn)在哪了。
尤其是,影片中所說的“傳統(tǒng)武術能打”,前面搞得非常煞有其事。
又是歸結原因,又是查資料,又是做了滿滿一整本改進的筆記......
幾乎已經有種想要借電影為傳統(tǒng)武術正名的意思。
然而真到了訓練的時候,卻又各種含糊其辭。
什么“借力打力,見招拆招”,什么“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開始打起了啞謎,玩起了玄機,說白了,白說了。

前面兩場比賽也是這樣。
贏的方法雖然不同,但其實是殊途同歸——
拖時間,拖到對面出現(xiàn)失誤,拖到對面體力不支。
傳統(tǒng)武術究竟經過了什么改良,用來“適應現(xiàn)代規(guī)則”,完全沒看到。
一直被動挨打,直到最后突然反敗為勝,在觀感上也顯得格外冗長無聊。
至于阿娟最后脫下手套和肖張揚的決戰(zhàn)。
在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情況下,訓練了幾個月的阿娟突然就能暴打對手。
在我看來,已經完全進入了一種無視,甚至是鄙視現(xiàn)代搏擊的狂熱情緒之中。
你吹傳統(tǒng)武術,當然沒問題,它能傳承下來,肯定有其價值和意義。
但,用這種貶一捧一的方式,我覺著,大可不必。

再來說說影片的主題。
導演選用了“野草”這樣一個意象來承載主題。
片中,阿娟等人的訓練場所,是一座荒廢的,雜草叢生的老學校。
而它的四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除此之外,片中還有一段蒙太奇,展現(xiàn)了很多生長在城市各種夾縫中的雜草。
野草的含義,已經非常明顯了——
在大都市所代表的新規(guī)則中,掙扎求存的蕓蕓眾生。
而師父告訴阿娟,贏下比賽的秘訣,也只有一條:
像野草一樣,死死扎根在擂臺上,只要堅持住,就有翻盤的機會。
再結合片尾在城市里各個地方擺上擂臺的畫面,其實就是在直抒胸臆:
生活處處是擂臺,我們要像野草一樣,百折不撓。

我猜,這大概也是為什么阿娟贏比賽的方式,只有堅持下去等破綻這一個套路。
為了適配主題,影片放棄了常規(guī)動作戲里見招拆招這種打起來更好看的方式。
他想拍的不是你來我往,而是阿娟被不斷打倒,卻依然不斷站起來的狀態(tài)。
就像迎風飄揚的野草一樣。

拍百折不撓的精神,當然沒什么問題。
但讓人疑惑的是,這一主題并沒有能很好地扣在阿娟這一主角身上。
因為阿娟并不喜歡格斗或傳統(tǒng)武術,他參加比賽,只是為了賺錢給父親治病。
所以,前兩場比賽中,阿娟基本上就只是一個負責打比賽的工具人。
直到被網暴,取消資格之后,因為對方作假,因為朋友被傷害,他才開始燃起“爭一口氣”的斗志。
阿娟的故事,其實從這里,才算是真正開始。
因為他只想要以打拳這種相對公平的方式,在大城市立足,卻也難以實現(xiàn)。
而這已經是影片的第三幕。

至于前面一個多小時的傳統(tǒng)武術VS現(xiàn)代搏擊?
那其實更像是屬于師父張瓦特的故事,是屬于他的《八角籠中》——
傳統(tǒng)武術高手被害,佯裝無謂,實則心中還有為傳統(tǒng)武術正名,走上擂臺的夢想。
奈何自己已無機會,機緣巧合之下,得遇少年天才,悉心培養(yǎng),最終圓夢。
但,因為套上了《雄獅少年》的名頭,影片的主角只能是阿娟。
再加上反派過于咄咄逼人的刻板印象做派,打到最后突然反敗為勝的俗套模式......
最終導致了整個故事的混亂和虛浮,讓人難以共情。
咱也不用跟別的片子比,其實你只要去回頭看看《雄獅少年1》,就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的差距。
雖然當年只有一位編劇,如今第二部豆瓣上顯示有多達十幾位聯(lián)合編劇。
但只能說,編劇這事,還真不是人多就行。

第一部中,所有主角配角,聯(lián)系緊密,情節(jié)的推進,也與舞獅息息相關。而不是像第二部這樣,諸多角色階層和目的迥異,各有各的故事線。
第一部中,也極少有那種直抒胸臆的臺詞,而是把想講的話融進故事里,讓觀眾自己去體會。不是像第二部甚至還加入了rap,去幫主角把心里話說出來。
第一部中甚至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反派,因為真正的反派,是生活,是那根無法越過的擎天柱。

如果說第一部主打的是面對生活,無奈卻依然保持向上的姿態(tài)。
那么第二部就變成了面對壞人,“別人干我,我一定要干回去”的爽文路數。
最后還出現(xiàn)了一位神秘的青天大老爺,天降神兵般幫他們達成了所有心愿。
或許兩者都有其受眾,但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更喜歡第一種。

我永遠都會記得第一部中阿娟想要學舞獅的那句詰問:
難道李白的詩都是假的嗎?如果是假的,為什么讀著依然會讓人熱血沸騰?
那是不分行業(yè)不分身份,無需明說,但存在于無數人心中,相似的疑問。
我也會永遠記得阿娟決定放下夢想,在破曉時分,天臺上最后一次獨舞的場景。
那是夾雜著不甘、感動、無奈的,無言的復雜表達,是獨屬于電影的夢幻時刻。
但你要說《雄獅少年2》能讓我記住什么?
那,或許就只剩下四個字了:頂級渲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