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質(zhì)?如何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本質(zhì)需要去特別地辨認嗎?本質(zhì)也是事物本身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又何須過分強調(diào)呢?
本質(zhì)在哪里?要到何處去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如何才能認清本質(zhì)?
本質(zhì)就在事物本身,當你脫離了現(xiàn)實也就脫離了本質(zhì)。
當你逐漸熟悉事物、了解事物本身的時候,也就認清了事物的本質(zhì)。
個人認為,我們根本就不需要特意去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當你逐漸熟悉事物的時候,也就慢慢把握了其本質(zhì)。

任何事物都至少包含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容易認清的部分,二是不容易認清的部分。
容易認清的部分,就叫做表象,它顯現(xiàn)于外,你只要看一眼就能認清它、記住它。
不容易認清的部分,就叫做本質(zhì),它往往隱藏于內(nèi),你必須多接觸、多熟悉,才能慢慢認清它、了解它。
表象往往讓人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本質(zhì)則往往容易讓人忽略它、無視它。
所以,表象是事物本身,本質(zhì)也是事物本身,只不過一個屬于顯性部分,另一個屬于隱性部分。二者并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p>
表象處于外,相當于陽;本質(zhì)處于內(nèi),相當于陰。表里、內(nèi)外、本末、陰陽,它們所表達的都是同一種哲理,只是用詞用字不同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非常名”。
假如你只是抓住了本質(zhì),卻又無視了表象,那么這件事你也一樣干不成。本質(zhì)與表象缺一不可。本質(zhì)與表象都是事物本身。

故而,人們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追求事物的本質(zhì),你只需要多多接觸事物、了解事物,就可以慢慢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了。
表象與本質(zhì)都存在于具體的事物之中,而不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或者口中。
表象與本質(zhì),都是事物本身就擁有的東西。它們都不會脫離事物本身而存在。
為什么有的人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而有的人卻不能把握呢?那只是因為有的人對事物更加熟悉、更會觀察與思考而已。
無論多么聰明的人,他們對事物本質(zhì)的把握,都必定離不開對事物本身的觀察與熟悉。
有些比較聰明的人或許更是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從外部把它描述得清清楚楚。然而這樣的人可能并不會很多,甚至是很稀有。
與其寄希望于遇到這些稀有的人傳授自己知識,不如自己親自去接觸事物本身。
當你在接觸事物本身的時候,其實就相當于是在接觸事物的本質(zhì)了。
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看不到本質(zhì),那只是因為他的目光可能暫時還被事物表象所吸引著,而把本質(zhì)部分暫時忽略了而已。

所以,認清和掌握事物本質(zhì)的方法,就是多接觸事物,多熟悉事物,多了解事物。
假如你還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那只是因為你對這個事物接觸得還不夠多,對這個事物還不夠了解和熟悉罷了。
很多人脫離事物本身、脫離實際實物、不親自接觸事物,卻又期望能夠認清和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這多少有點緣木求魚、有點自欺欺人了。
表象與本質(zhì),都在事物之內(nèi)。當你接觸多了,自然就能明白其本質(zhì)。
一支筆、一張紙、一棵樹,這些都是有形的事物;治理天下、管理天下、引領(lǐng)天下,這些都是無形的事物。
無論有形的事物,還是無形的事物,都有它們自身的本質(zhì)與表象。這些本質(zhì)與表象時刻都不離開它們自身左右。
古往今來,那些封建君主、王公貴族們,為什么治理不好天下?
那是因為他們只是高高地坐在自己建造的小小的朝堂之上、蜷縮在自己的溫柔鄉(xiāng)之中、享受著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從來就沒有去接觸真正的天下。

不真正地接觸天下,不真正地接觸事物,又如何能夠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呢?以此態(tài)度,恐怕就連事物的表象都無法認清吧!
秦二世胡亥為什么會被趙高指鹿為馬,并落得個二世而亡的結(jié)局?那是因為他自幼就錦衣玉食,從來就沒有真正接觸過天下事物。
商紂王為什么會亡國?那是因為他過于喜好酒池肉林,反而把天下事物視作兒戲。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也是把天下事物視作兒戲,如此還怎么會在乎天下的本質(zhì)或表象呢?
楚霸王項羽勇力無雙,卻又自視過高,視天下人為草包,如此還怎么選賢任能,從而認清天下、掌管天下呢?
萬事萬物皆有其自身的本質(zhì)與表象。很多人既看不清事物的本質(zhì),也看不清事物的表象,尤其是無形事物的本質(zhì)或表象。
做事卻又不明白事,迷迷糊糊、得過且過,這便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實際上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人們之所以覺得高不可攀,那也是因為他可能從來就沒有真正接觸過那種事物。

人在一生中所能接觸的事物可能會有很多,但也很有限。對于那些無法接觸到的事物,要想認清其本質(zhì)那就難了。
常言道: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謠言為什么可以滿天飛?那是因為很多人根本無法接觸那種事物,故而就無法發(fā)現(xiàn)其真相,更何談認清其本質(zhì)呢?
不真正接觸事物,就很難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或表象。世間的一切迷茫、彷徨、愚昧等,皆源于人們脫離了事物本身。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們?yōu)槭裁捶且ゼm結(jié)那些自己從來就沒有接觸過事物的本質(zhì)或表象呢?人們不是應該先把自己眼前的事物一點一點做好嗎?
要想不迷茫,個人認為,人生至少要去做四件事:修身、齊家、交友、平天下。治國反而不需要特意地加進去。
身是自己行動的本錢,家是自己休憩的港灣,友是自己志同道合的助力,天下是自己劈波斬浪的舞臺。治國反而只是一種特定的行為與工作。
舞臺破了,天下亂了,人們便只能縮在角落,哪還會有安全的環(huán)境呢?

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如改成:天下平則興,天下不平則亡。
天下怎么平?匹夫怎么負責?
平天下,就是天下平,就是安全地踏遍天下、走遍天下。匹夫的責任就是平安地走遍天下,而不是被迫地縮在天下的某一角。
四處走動的人多了,即使不平的地方也會被慢慢踏平。假如人們都不走動,所謂的村霸、地頭蛇、獨立王國,也就會慢慢出現(xiàn)了。
至于治國,治國者也只是眾生中的一員,上到皇帝、下到跑腿的衙役,他們只要能夠做到以上四條,做到問心無愧,其人生便不會長久地陷入迷茫之中。
即使暫時陷入迷茫,那也只是因為暫時經(jīng)驗不足而已。
所謂交友,不過就是追求君子之交或者小人之交罷了。
在現(xiàn)實中,人們的做法大多都是先小人后君子,或者先君子后小人,而很少有純粹的君子或者純粹的小人。
世間最可惡的人,莫過于那些“先君子后小人”的人。

先君子,就是人前首先示好;后小人,就是背后再去出賣背叛。所以,看前不如看后,后比先好。識人也應該看其人后而不看其人前;聽其前言不如觀其后效。
所以老子才會說:不敢為天下先。先天下之憂而憂,易做;后天下之樂而樂,難為。先憂不如后樂。
人生最大的本質(zhì)就是:修身、齊家、交友、平天下。而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如此。平天下包含了治國。
什么是道?什么是道術(shù)法器?
人就是道。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皆是道。人道只是萬道之一。
道是一種總稱。萬物皆有各自的道。關(guān)于人的一切本質(zhì)和表象,都只是人之道的組成部分罷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人道之下的一些術(shù)法而已。
家、國、天下,也只相當于承載人類自身的器皿而已——也就是器。
家有重器、國有重器、天下亦有神器,它們的作用都只是為了讓人類自身生活得更好罷了。
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執(zhí)也、不可為也;執(zhí)者失之,為者敗之。人類本身就生活在天下神器之中,又怎能妄圖執(zhí)掌它呢。有執(zhí)必有失,有為必有敗。

自己的身體就是自己行走天下的無二器具。這具身體最終不為自己所有,卻為自己所用。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本質(zhì)是陰,表象是陽。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陰陽之中的萬千術(shù)法而已。不識陰陽,又何以識道呢!
本質(zhì)和表象、陰和陽,皆在萬物之中,皆在事物本身之中,皆脫離不了事物本身。
要想認清本質(zhì),只需要多多熟悉事物、接觸事物就可以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