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某個夏日的午后,18歲的女兵陶金蘭正像往常一樣,在貴德縣園藝農場的土地里辛勤勞作。隨著鋤頭起起落落,汗水也浸濕了她的衣衫。

突然間,一陣"叮咣"的聲響從地下傳來, 打破了農場里的寧靜。陶金蘭起初還以為是鋤頭撞到了地里的石頭,她心想,這下鋤頭別給砸壞了,就索性蹲下身子,伸手去地里摸索,想要查個究竟。誰曾想,她的指尖竟觸到了一個冰涼堅硬的物體,掏出一看,竟是一枚銀光閃閃的大洋!

興奮的陶金蘭并沒有將其據為己有,而是二話不說就往縣里跑,她覺得這些銀元肯定來頭不小,隨著考古人員的挖掘,這片土地里最終發(fā)現(xiàn)了整整7萬枚銀元,還有1500多個銀錠,總重量超過兩噸,按照當時的價值估算,已經超過了一千萬,如果換算到今天,這些數額恐怕已經足以讓人驚掉下巴了。

然而,這些銀元的來歷卻成了一個謎團,它們究竟屬于誰?背后又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而那個將寶物全部上交給政府的陶金蘭,后來又受到了怎樣的對待呢?
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1982年,青海貴德縣正著手鋪設自來水管道。這項工程需要各個大隊的通力合作,共同挖溝修管。許多人都爭先恐后地承包了不同路段的挖掘任務。唯獨園藝農場這一段,大伙兒都望而卻步。崎嶇的地形,堅硬的土質,再加上工期緊張,誰都不愿啃這塊"硬骨頭"。
不過,18歲的陶金蘭可不是個怕吃苦的主。她想得簡單明白,覺得自來水早通一天,大家的日子就能早一天改善。至于活兒有多累多難,那都不是事兒。
就這樣,陶金蘭毅然扛起了最麻煩的任務,旁人還笑話她傻,不懂得挑輕松的活兒干,誰曾想,正是她這股子不計得失的勁頭,反倒讓她撞了一次大運,挖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潑天富貴。
當時只見地里一個破碎的罐子躺在陶金蘭眼前,而真正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從陶瓷碎片間流淌而出的無數銀元。雖然歲月在這些錢幣上留下了斑駁的痕跡,有的泛起銅銹,有的發(fā)黑發(fā)舊,但毋庸置疑,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寶物。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農民的日子普遍過得緊巴巴的,更何況陶金蘭所在的青海,那可是出了名的窮鄉(xiāng)僻壤。那地方甚至連自來水還沒通,生活條件可想而知有多艱苦。
陶金蘭活了18年,也從未見識過如此巨額的財富。面對如此的“幸運”,換作別人,沒準兒早就眼冒金光,全部拿去私藏了。
但陶金蘭的為人卻是出奇的正直。她當時第一個念頭就覺得這些財寶絕非尋常百姓之物,于是便馬上跑去了縣里,報告給了政府部門。
經過鑒定, 考古學家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批銀元的數量竟多達近7萬枚之巨,其中還夾雜著1600多個銀錠,累計起來,總重量超過了2噸!更不得了的是,這些銀元的種類繁多,品相迥異,從袁大頭到龍洋,從船洋到其他各式銀元,應有盡有,幾乎是把民國時期的當地通用錢幣湊了個齊全。

要知道,銀子可不像紙幣,它的價值是經得起歲月考驗的。這些古舊的銀元,光是文物價值就不可小覷,更別提白花花的銀子本身了。放在八十年代,這些的總價值,可以輕松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之巨,若是換算到今天估計能頂得上貴德縣一年的GDP了。
在場的考古專家們一邊興高采烈地清點著這筆“橫財”,一邊也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此龐大的財富,究竟屬于何人呢?經過一番縝密的調查,他們終于揭開了一個塵封32年的歷史秘密。
為了一探究竟,考古學家們當時決定從陶金蘭挖出銀元的地點入手。經過考證,他們發(fā)現(xiàn)這里曾經是一處故宅的舊址,當年還蓋有房舍。那么,這房子的主人究竟是誰呢?
他叫馬元海,聽了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感到一頭霧水,但是如果說到馬家軍,也許大家就明白了。
在民國后期國民黨當政的歲月里,馬家軍作為當地一股龐大的軍閥勢力,一度把持著青海、甘肅、寧夏三省領地。馬步芳是馬家軍的當家人,而馬元海,正是馬步芳的表兄弟。
此人在民國歷史中,算不上大人物,但在貴德當地卻被稱作是"貴德王",貴德縣當地的史料,也曾對馬元海當時的種種“豐功偉績”有過記載。
別看他被稱作是“貴德王”,卻從沒給老百姓帶去什么好處,反倒是變本加厲地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家里有點值錢的東西,都得交出來充作軍餉,誰敢有半點反抗,馬上就得被他扔進大牢。而當地的各種資源,包括礦場、商鋪、土地、房屋等等,后來基本上都在馬元海的控制之下。

他一聲號令,就能抓去半個貴德城的壯丁給他采礦產,他一句恐嚇,就能嚇的百姓把自家妻女交出來任他玩弄。在這個“貴德王”的統(tǒng)治下,當地老百姓可謂是活得連狗都不如。
起初,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偶爾還會派人來管管, 但后來日本鬼子打過來了,國民政府自顧不暇,哪還有心思管這偏遠地方呢?好不容易熬到抗戰(zhàn)勝利,國共內戰(zhàn)又打響了,蔣介石一直忙著打仗,也沒工夫治理國家,也只得由著馬元海在青海繼續(xù)當他的土皇帝。
不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紅旗插遍中華大地,馬元海順風順水的日子也到頭了,1949年,馬元海隱約感到大禍臨頭, 便讓自己的手下將自己多年搜刮來的所有錢財,全都埋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他自己則打算趕緊逃之夭夭,然后再想辦法把這些錢弄出去。
誰知,解放軍來得太快,馬元海還沒跑多遠,就被逮到了,他自己非常清楚當時的局勢如何,便帶著殘余部隊紛紛向解放軍投降。
馬元海不傻,他知道以他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絕對難逃死罪,于是他便想為解放軍提供便利,以此來換自己的一條生路。當地的新政府也對此喜聞樂見,便讓他當起了解放軍的“宣傳喇叭”,在他的勸說下,馬家軍的各路首領里,有不少都向我軍主動歸附。
念他勸降有功,政府便對他網開一面,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放他回了老家。沒成想,僅僅一年后,他便在老家郁郁而終。而馬元海直到去世,都守口如瓶,從來沒再提過他生前埋下的那批財產。
于是在32年后,馬元海精心掩埋的巨額財富,就這樣被一個18歲的青海姑娘在無意中給發(fā)掘了出來。
陶金蘭將全部寶物上交國家的行為的確令人稱贊,這個女孩后來的生活究竟如何呢?主動上交如此巨大數額的寶藏,她又將獲得怎樣的表彰呢?
陶金蘭雖然出身貧寒,從小沒有機會接受太多教育,但在關鍵時刻,她卻展現(xiàn)出了超乎尋常的正直和清醒。當地縣政府為表彰她的善行,不僅授予了她"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還記了三等功,并獎勵了500元的人民幣,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額了。
消息一傳開,街坊四鄰都對陶金蘭羨慕不已。但這還沒完,縣里的獎勵只是個開始,沒過多久,這個女孩的事跡,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1987年,陶金蘭還應邀出席了全國英雄模范大會,領導們在臺上盛贊她的高尚品德,并贈送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和一臺縫紉機,以示褒獎。
仔細想來,這些獎勵的價值,對于陶金蘭來講,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那些銀元本身。試想一下,如果她當初動了貪念,私吞了這批寶藏,后果會有多嚴重呢?
先不說這批寶物重達兩噸根本沒法隱瞞,作為一個農村婦女,陶金蘭也對這些東西沒有概念,還得費盡心機將其變現(xiàn)。一旦事情敗露,她非但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還有可能因私藏文物觸犯法律,直接毀掉她的一生。
所以說,陶金蘭當年選擇上交銀元,不僅是明智之舉,更是唯一的正確的選擇。
陶金蘭雖然后來因為這件事而名利雙收,但她卻始終保持著謙遜淡定的心態(tài),沒有被榮譽沖昏頭腦,她反而還拿出自己的獎金資助起了貧困學子,讓貴德縣當地的更多孩子能夠接受教育、改變命運。
而且,面對領導的賞識和提拔,陶金蘭也沒有借此機會謀求更高的職位,而是依然兢兢業(yè)業(yè)地扎根一線,繼續(xù)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身為一個農民,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心滿意足了。
陶金蘭雖然年僅18歲,但她的想法中,卻透著一種大智若愚般的樸素與正直。她的事跡也道出了一個真理:清廉做人,才能問心無愧,兩袖清風,方顯高尚情操。
這種獨屬于那個年代的勞動人民的簡單與堅定,令人肅然起敬,也更值得我們在新時代里繼續(xù)學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