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女兒回了趟老家,在欣賞家鄉(xiāng)的自然美景時,孩子看見一件很稀奇的事。

趕緊跑過來和我分享,媽媽,你看那兩只狗在干什么?

我扭頭一看,好家伙,這也不是春天,兩只小狗光天化日之下做著親密的事情。

孩子還一臉好奇的模樣,仰著頭等我給她答疑解惑。

很多父母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下意識就是帶著孩子繞道而行,趕緊離開。

或者顧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

有些甚至把孩子訓(xùn)斥一頓,你問那么多干什么,還不去學(xué)習(xí)/快點走。

這樣模糊或者逃避的回答,不僅不能讓孩子停止遐想,反而會讓孩子想入非非。

這種【性羞恥感】和朦朧感特別容易讓孩子進(jìn)入【神秘誤區(qū)】。

也就是我們常說亞當(dāng)和夏娃的【禁果效應(yīng)】,當(dāng)某一事物被禁止時,人們可能會因為好奇或逆反心理去更加關(guān)注。

類似的問題還有:

“媽媽,我從哪里來的?!?/p>

孩子說要跟誰誰誰結(jié)婚。

看動物世界有求偶、交配的場景需要和孩子解釋嗎?

千萬別覺得孩子小,一般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萌發(fā)出性別意識。

當(dāng)孩子看到并提問時,說明孩子在思考和好奇。

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位網(wǎng)友說:“小時候我媽告訴我,和男的睡覺就會懷孕,我信了,所以每次我爸躺我旁邊我都緊張?!?/p>

還有一位網(wǎng)友分享:“我一二年級的時候看電視,電視上孕婦捧著肚子呼救,我就問了一句她是羊水破了嗎,我媽反手就是一個巴掌甩在我臉上:‘你一個小孩子天天講這些亂七八糟的,真的我記一輩子。”

很多時候需要坦然面對性教育的不止是孩子,回答孩子問題時,這幾點請注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大大方方的和孩子談性

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毫不夸張的說,絕大部分家長沒有坦然和孩子談性的能力。

我自己也是如此,記得某次孩子突然在飯桌上問我:“媽媽,姨媽巾是什么?!?/p>

當(dāng)時覺得自己小腦都萎縮了,腳趾已經(jīng)尷尬的摳出了一座三室一廳。

正在糾結(jié)怎么回答孩子的時候,孩子聲音更大的問了;“媽媽,你怎么不說話,我問你姨媽巾是什么?!?/p>

好吧,梅開二度。

我想很多家長和我有類似的感覺,碰到這種類似的話題,第一感覺就是挺尷尬的。

聽孩子說【精子】、【卵子】也會覺得不太自在,更別說跟孩子解釋【動物交配】這種場景了。

想要孩子接受到正確的性教育,先嘗試自己大大方方的說出人體器官名字。

陰莖、睪丸、陰囊、陰道、卵巢、子宮、陰蒂、陰唇、卵子、精子、交配。

你越支支吾吾、遮遮掩掩,對孩子而言越神秘。

也有可能孩子覺得那你解答不了他的問題,當(dāng)他遇到類似的問題,選擇不再像家長求助。

這樣我們就失去了一次給孩子提供正確、健康教育的機會。

所以,當(dāng)孩子問:“媽媽,那兩只狗在干什么?”

請大大方方的說,那兩只狗在交配。

如果孩子繼續(xù)問,它們?yōu)槭裁匆慌??交配是什么?/p>

那么,我們可以繼續(xù)回答孩子,因為兩只狗狗很相愛,交配可以生出小狗狗

如果孩子不問了,那話題就暫停。這也是想說的第二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不要刻意去進(jìn)行性教育

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融于生活的,通過日常閑聊和點滴小事,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和孩子談性,不用刻意為之,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真誠的回答孩子即可。

當(dāng)孩子問你,媽媽,我是女生對嗎?

當(dāng)孩子看電視看到親吻鏡頭時,問你他們在干什么時?

洗澡時,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有很多,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jìn)行教育的良機。

不用刻意找機會教,但當(dāng)孩子發(fā)問時,不敷衍、不回避,真誠的和孩子聊聊就行。

很多事情家長也不清楚的情況下,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圖書館,或者看紀(jì)錄片。

這種陪伴學(xué)習(xí)的過程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更有意義。

03 不要過度回答

孩子問什么,我們就回答什么。

孩子問的不過是延續(xù)生命的事實,孩子對生命的好奇就如同他對其他事物一樣好奇。

我們總是擔(dān)心跟孩子說了,孩子就會去模仿。

其實當(dāng)你如實回答了孩子的問題,孩子反而覺得沒事,不會私下去探索。

回答問題不要說太多,孩子問一句,你回答十句。

說太多太深奧,孩子不理解,還會激起孩子進(jìn)一步探索的欲望。

說一些孩子那個年齡能聽懂的話最好,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求不同。

家庭性教育親子檢核清單,家長可參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性教育要做,但也不要過早,在時機出現(xiàn)時,你的回答對孩子至關(guān)重要。

大大方方的說,就像教孩子吃飯上廁所一樣,這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講述愛情故事、分享生理知識或者是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

不管方式如何,讓孩子理解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保護(hù)自己才是目的。

孩子問:“媽媽,那兩只狗在干什么?”你會怎么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