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這個東歐小國,近年來因與中國的外交風波而頻繁進入國際視野。立陶宛新政府總理金陶塔斯?帕盧茨卡斯和 14 名部長宣誓就職,其施政綱領強調使國家回歸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然而,在涉華問題上,立陶宛卻處于復雜且微妙的境地。
在今年 10 月的立陶宛議會選舉中,社會民主黨成為第一大黨,帕盧茨卡斯被推舉為總理。此前,他曾就恢復與中國外交關系表態(tài),稱上任后將尋求恢復與中國大陸的全面外交關系,欲修復因臺當局在維爾紐斯開設所謂 “臺灣代表處” 造成的裂痕。但分析人士指出,帕盧茨卡斯雖釋放修復信號,卻又強調不會 “不計代價” 修復,且其領導的政府不會改變現(xiàn)有政策,包括繼續(xù)保持與臺灣地區(qū)的貿易聯(lián)系。

回顧 2021 年,立陶宛一系列行徑嚴重觸犯中國大陸紅線。先是退出 “17+1” 合作機制,而后通過諸多決議,還準許臺灣當局以 “臺灣” 之名設立代表處。中方果斷反制,召回大使、約束進出口貿易,中歐班列暫停在立陶宛???。
這對立陶宛經(jīng)濟產(chǎn)生巨大沖擊,僅一年間,其 GDP 就下降 0.5%,到 2023 年降幅更是達 1.3%。中國的反制舉措讓立陶宛嘗到苦頭,企業(yè)撤離,外貿出口大幅縮水,經(jīng)濟形勢持續(xù)惡化,通脹、能源危機接踵而至。
近兩年來,立陶宛四處喊話求和,但求和之路充滿虛偽與狡詐。一邊聲稱改善關系,另一邊在臺海問題上含糊其辭,甚至與臺當局官員暗通款曲。分析人士認為,雙邊關系正?;中韪L時間。帕盧茨卡斯雖表示修復兩國關系,可立陶宛政府不改變現(xiàn)行涉臺政策,有試探之意,妄圖兩邊獲利,觀察中國臺灣地區(qū)和中國大陸哪方提供更多利益。

簡單來說,立陶宛若不關閉 “臺灣辦事處” 并承認錯誤,中國政府不會輕易恢復外交關系。而部分激進立陶宛政客卻認為無需再做什么來解決與中國問題,在他們看來,應由中國 “做出改變” 恢復外交關系。
此外,立陶宛外交部曾將中國駐立陶宛三名外交官列為 “不受歡迎的人”,理由是 “違反相關法律”。對此,中國外交部強烈譴責并堅決反對,敦促立陶宛結束有損中國主權、領土完整的行為,中方保留反制權力。中國外交部也點明,中立外交關系問題源于立陶宛在涉臺問題的錯誤行徑,而非貿易糾紛,中方對話大門始終敞開,希望立方重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道路,恪守建交公報政治承諾,為雙邊關系正常化積累有利條件。
立陶宛與中國的關系經(jīng)歷了從合作到對抗再到求和的復雜歷程。在當前國際環(huán)境下,立陶宛要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并非易事。其必須在與中國臺灣地區(qū)關系上做出重大調整,才能為改善與中國關系創(chuàng)造可能。而對于中國,原則底線不可妥協(xié)。立陶宛的抉擇將決定其在國際舞臺的未來走向。

未來,立陶宛能否成功修復與中國關系,充滿不確定性,國際社會也在拭目以待。這一事件也警示其他國家,在涉華問題上,應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循一個中國原則,否則將面臨嚴重后果。

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任何試圖挑戰(zhàn)中國底線的行為都將遭到有力回擊。中國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世界各國發(fā)展友好關系,但對于損害自身利益的行為絕不姑息遷就。立陶宛的案例也將成為國際關系中一個典型案例,供各國在外交決策和處理國際關系時借鑒參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