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住宅區(qū)的兩人》)

當網易云音樂的年終盤點開始出現(xiàn)在朋友圈時,就意味著這一年馬上就要結束了。

一進到11月,各家APP的市場和運營的同事就忙了起來,大家為了策劃出能夠給用戶帶來「爽感」的年終盤點絞盡腦汁,期冀可以一發(fā)擊中你的心靈帶來二次傳播,畢竟如今老板們不相信情緒,只相信冰冷的數據。

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大家的壓力都不小。人與人之間現(xiàn)實中的交流越來越少,花費在抖音和小紅書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似乎從互聯(lián)網上得到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沒記住。仿佛每個人都孤獨、痛苦和麻木。

這讓我想到了奧地利作家赫爾曼·布洛赫寫的長篇小說《無罪者》,他說,在價值崩潰的年代,沒有人是無罪者。

我們漠視他人的苦痛,漠視自己的命運,漠視人的自我,漠視人的靈魂。誰被第一個拖赴刑場也變得無關緊要。今天是你,明天就是我。

在《無罪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第二年,布洛赫就因心臟病發(fā)作離開了人間。米蘭·昆德拉曾這樣評價布洛赫,說「在他的命運里,銘刻著那個時代歐洲的所有悲劇?!?/p>

命運多舛的作家,也總是更關心社會、政治與現(xiàn)實。布洛赫反對媚俗,他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終極目標不是美,而是善。

每個價值崩潰的時代同時也是媚俗大行其道的時代。

這也正是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所擔心的,人們的生活被娛樂、便利和現(xiàn)成觀點的洪流所淹沒,個體的深度與個性被剝奪。

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年輕人的獨立和思考能力還沒來得及養(yǎng)成,就已經過早地踏入了媚俗的陷阱。人們用空洞無用的靈魂噪音,來填滿自己空虛無聊的生活和精神。

所以我總是刻意告誡自己,盡量少制造點這樣的噪音,一味地討好并不「善良」,讓普通人認清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熱愛才是正事。

|01活在當下,剩下的交給命運

過去的一年里,我大體上保持著每周寫一篇文章的頻率,想讓讀者多一扇窗、多一個視角,去看看這個世界的更多面。我不生產知識,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但同樣一篇文章,有人說觀點犀利,有人說販賣焦慮;有人說作者的意思是活好當下,也有人說這是作者極致的阿Q精神勝利法。

所以你看,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時候,其實早就已經自行代入了一套論斷。你相信什么,就會看到什么。??

前段時間,跟一檔文化類節(jié)目的制片人做前采,她預設了我「小鎮(zhèn)做題家」的身份標簽,我連忙解釋道自己頂多算是個「小城錯題集」。

畢竟我的家庭出身算不上貧苦,讀高中的時候又偏科的厲害,語文英語好得出奇,但數學物理宛若白癡,大學沒考上名校,也沒選對專業(yè),沒有活在父母的預期里。今年我已經32歲了 ,依舊我行我素,但似乎比二十多歲的時候還要快樂和松弛。

人總是更容易理解跟自己同階層的人。全國有3117所大學,其中39所「985」、116所「211」,兩者合計占比大概只有5%。剩下95%的院校畢業(yè)生中,大多數都是 跟我一樣沒有家庭助力 的普通青年,所以我們才是讓這個社會正常運轉的主旋律、頂梁柱。

歷史不會跳過任何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會。

不要過分迷信專家的言論,你要有自己的思考。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個人觀點難免會想要夾帶私貨。時代背景、 家庭出身、個體的 性格、會的技能、所處的圈子……等等各種原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選擇。

北上廣是好,但不是每個「窮孩子」都適合來。倘若一個人性格內向,恐懼競爭,那努力去縣城里當個老師也不錯。不要聽別人說以后老師都得下崗,今天不吃明天的飯,以后的事情以后說。

不要過度規(guī)劃你的人生,只管埋頭把眼前的事踏踏實實做好,剩下的交給命運。我大學學的是護理,沒想到畢業(yè)后去干了互聯(lián)網,恰巧趕上一波行業(yè)的紅利,然后30多歲又開始讀研、寫文章,往后會怎么樣呢?只有老天爺知道。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來源于「比較」,同樣,人最大的幸福也可以來源于「比較」。我腦海里時常會浮現(xiàn)一個想法,就是讀高中的時候班里比我努力的同學大有人在,能過上現(xiàn)在的生活純屬命運偏愛,知足常樂。????????????????????????

人生的波動性極強,我們唯一的目標應該是去爭取把這條線拉的足夠長。

|02 婚姻是一本經濟學賬

前兩天聽了一檔財經的播客,主持人問對談的嘉賓,你對婚姻的態(tài)度如此悲觀,為什么還要做婚戀這門生意?嘉賓回答說,因為在這個社會里,想要逆主流價值觀真的是太難了。

其實除了與社會對抗非常需要勇氣以外,還有人到中年那份難以逃避的孤獨。

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是感受不到孤獨的,因為這個世界偏愛年輕人,年輕時有無限的可能。但等到30多歲以后,絕大多數人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平庸,原來我的工作這么快就迎來了天花板。

這個時候,我們慢慢開始渴望與社會產生聯(lián)結,被他人所需要,而這樣的關系往往在家庭中最容易獲得。人這一生真正的親密關系只有三種:父母、子女、伴侶。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曾說過:「再糟糕的關系,都勝過沒關系?!?/strong>

前不久刷到大冰老師和帝師的一段直播連線視頻,帝師問大冰,對這些迷茫和生活壓力巨大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大冰回答說,特別簡單,回到媽媽身邊,然后不要別人在場,就是和媽媽單獨待兩個小時,和媽媽聊聊天。??

大冰之所以給出這樣的答案,或許是因為媽媽是他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密關系,所以一遇到事情,他首先會想到要回到媽媽的身邊。?

但父母總歸是要先我們一步離開這個世界,當唯一的親密關系消失后,我們的精神依靠又該從哪來?

對于大冰這樣的名人、或者是明星而言,他們的確有很多路徑去建立各種各樣的非親密關系,比如跟讀者、粉絲交流,或者說去做做公益,但普通人在社會里可能就只剩下「自己」這一個身份。

當然,我更愿意將婚姻看作是一本經濟學賬。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不是只看25歲~40歲這一段,應該是拉長到80歲去看,然后做出真正對自己財務報表有益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在投資中對股票的漲勢要有合理的預期,不能因為一時的漲跌就盲目決策,追高殺低更是大忌,因為茅臺也有可能砸在手里;同樣在婚姻中,也不能期望對方完美無缺,出現(xiàn)爭吵、冷戰(zhàn)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就有點像投資中會有浮虧和回撤,一旦決定長期持有,就不要太在意那些波動。 溫柔、懂你且有錢的,大概率是碰上殺豬盤。?????

如果你還沒有下定決心徹底放棄這場游戲,坦白來說,還是越早入場越好。

|03經濟獨立,才能精神獨立?

英國作家 王 爾德(Oscar Wilde)說過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話: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xiàn)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確如 此?!?/blockquote>

這兩年,人們頻繁地提到一個經濟學理論——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康波周期」,都說人生發(fā)財靠康波,而這個周期大約是60年。

雖說這60年中又三次發(fā)財的機會,但是一個人除去讀書的二十多年,再除去身體機能下降的老年時期,真正參與到創(chuàng)造社會經濟的時間又能剩多少?因此,個體一生中能賺錢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

而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總是羞于談錢,要視金錢為糞土,生怕沾染上「銅臭味」。

還記得在綜藝《這局得加錢》第二期里,楊天真和許知遠的對話中就說過這樣一段話: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她可能沒有完成生活的基本問題,他還沒有用錢建立生活安 全感的時候,賺錢肯定是第一位的,而且我覺得這一點錯都沒有,空談理想你沒辦法生存,你沒辦法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有時候談錢才能捍衛(wèi)你的理想,擁有這樣的意識,它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主動,變得勇敢。??

事實上,談錢和攢錢都是一種能力,都是為了理想的生活。人只有經濟獨立了,才能談精神獨立。

我不鼓勵人把日子過得太清貧,那樣會錯過很多樂趣。但也不要借貸,不要透支自己的未來。

我想好的生活應該是平靜的,就像是品嘗季初的蔬菜,原汁原味,又清香回甘。

2025年,希望你可以收獲更多的「平靜」。

最后,歡迎掃碼加入「知趣同學」的知識星球,這是「知趣同學和她的朋友們」一起聊天的小密圈

星球關注互聯(lián)網、職場與青年生活,底層價值邏輯是真誠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見解、思維,利他利己,共同成長。助力「高線城市、高學歷、高收入、高認知」的新中產一代,結識同好、解決問題、提升認知,在全球經濟下行期,依然可以找到新的人生自洽方法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互聯(lián)網行業(yè) 當代青年 中產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