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育兒上頗具心得的父母,究竟為何會在教育之路上走得從容不迫?常言道,成功難以復制,原因或許正在于“畫皮畫虎難畫骨”——積極的教育觀追根溯源,是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文中的媽媽年過半百,仍在探索生命更多可能,不雞娃、零說教,身體力行給娃做榜樣……

文|方也

From 外灘教育

微信號:TBEducation

在當下,“松弛感”顯得格外珍稀,一眼讓人羨慕。聽三個孩子的媽媽張玫女士侃侃而談,便輕易能嗅到一股松弛與平和——固然,“媽媽”只是她眾多身份中的一個,重大但不唯一。

她還是哈佛商學院校友會董事,是榮登美國旅行雜志A+榜單的"中國專家",是環(huán)游世界的資深背包客,亦是擁有15塊國際馬拉松獎牌的長跑愛好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玫

而后她又重返校園繼續(xù)念博士,就讀于加州伯克利分校。50歲的年紀了,旁人好奇,圖什么呢,上有老下有小又有事業(yè)的?

張玫笑著回應,能不能反過來想這個問題——Why Not,為什么不去做?

一句反問,濃縮了她的人生態(tài)度,也適時地提醒:一個人怎樣處理與周圍、與世界的關系,便也怎樣處理與孩子的關系,對教育的態(tài)度。

前幾天,家長君聽張玫分享了她的求學經歷、作為家長的感悟,以及對教育的思考。好些話語知性而深刻,比如她說,教育是長線投資,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從小鎮(zhèn)到哈佛

張玫是90年代的大學生,說起來,她自己的教育經歷便很有些傳奇。

生在云南,普通家庭,父母是水電工人。小時候,張玫就住在西洱河邊山坡上的工棚里。

在大理念完小學三年級,此后小學、中學到大學的10多年間,一直在昆明受教育。畢業(yè)于云南大學英文和法律專業(yè)。用今天的話來講,起點是小鎮(zhèn)做題家。

每每回憶,生命中最早的良師是父親——盡管他只有小學文憑,13歲便步入工作。

所謂言傳身教,并不一定來自書香豪門。父親一輩子以工人的身份驕傲,文化程度不高,求知欲卻非常強。鄉(xiāng)里圖書館的書,幾乎被讀盡。而且那時候便有眼光,鼓勵女兒學好英文,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方向指得恰到好處。

父親雖然沒有能力輔導功課,但總是不吝嗇支持與陪伴孩子。有次,張玫不小心弄丟自行車,那是父親一個月的工資,想不到如何回家面對他。然而父親不打不罵,只說身外之物丟了就算了。這種自在和豁達,令她至今都覺得感動和受益。

1994年,張玫被哈佛商學院錄取。這事也奇——哈佛MBA錄取的學生,往往在商界有過多年積淀,而她當年僅23歲,是同屆中最年輕之一。她說,那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契機,拿到錄取通知前,沒想過自己的命運能與哈佛交集。

張玫曾在一家泰國銀行兼職,為該行的行長做翻譯,工作表現(xiàn)不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后來某日,這個行長石破天驚地說,要“贈云南人民一個禮物”,給這個小姑娘一筆獎學金出國深造。

張玫欣喜而難以置信,她表示想學人類學,但行長怕她“吃不飽飯”,便更進一步地推薦了MBA。于是,她申請了當時自己聽說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所美國大學,最終被哈佛錄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于錄取的原因,當時恍惚,現(xiàn)在回過頭看,申請文書中似乎透露著蛛絲馬跡。

給哈佛寫的申請信仍歷歷在目,因為實在難寫。題目是“用親身經歷說明商業(yè)道德理念”——張玫苦笑,當時一個小毛娃剛畢業(yè),哪里懂什么商業(yè),遑論什么商業(yè)道德?搜腸刮肚,她最后寫了有限工作經歷中的一個數(shù)字、一件小事:

有次,公司要購入一臺手提電腦,交由張玫負責。那時候電腦還是稀罕物。找到購買渠道后,她交付一萬多塊錢,買好電腦拿好收據(jù)準備回去,沒成想被塞了1600塊的回扣。

想還回去,但對方不收,說是賬已經走完了。當時張玫一個月的工資剛好160元,可以想見這打“回扣”的份量;而且錢來的容易,拿了也不會有人知道。就在這種情況下,她最后還是騎車把這筆錢送到公司的財務處,因為覺得沒法在心理上過得去

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么?飛來之財也好,“天上掉”的機會也罷,可能人生真的有餡餅吧——但機遇,不會拋向毫無準備的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母校的3個根基,打開視野與格局

就在今年夏天,張玫重回了趟哈佛,參加商學院25周年的畢業(yè)紀念慶典。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母校仍能帶給她驚喜——沒有炫富侃大山,也沒有過多的儀式感,只是讓學校里最受歡迎的教授,來跟大家重新上課。兩天的行程雖說簡單樸素,卻被安排得很充實、很舒適。

重聽哈佛著名的“幸福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重聽哈佛著名的“幸福課”

“真的佩服哈佛的教授,不管什么時候,他們都仍有無限的增值能帶給你?!倍勂鸸饘τ谧约旱挠绊懀詮埫档脑拋碚f便是“烙印終生”。

長久以來,藤校的吸引力大多被等同于名校光環(huán),仿佛哈佛兩個字就是金字招牌。然而張玫覺得,這些外在的東西是其次的,甚至包括商學院所教授的知識本身也是其次的。

“最重要的,是哈佛給了我一個完全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僅對經商,對以后做人、做選擇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痹趶埫悼磥?,母校給了她三個根基:

其一,強調商業(yè)道德

如果只是想讓學生獲得專門技術,那么選擇職業(yè)學校即可。但哈佛反復明確地重申道德,甚至將之直接提示在選拔過程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二,強調利他精神

有人也許會感到奇怪,商學應該是從別人口袋拿錢,怎么還重視利他?

其實很關鍵的在于:任何一門生意要存在,一定是要為人服務的,一定是要解決某個問題。也就是說,商人不是掙錢的人,而是解決問題的人。

“而且得把這個問題解決得特別好,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往往掙的都是小錢,是暫時的,永遠不會做得很大。”

其三,強調長線思維

哈佛從理論到實踐,無時不刻都告訴學生:“你們是要做大事的,要從長計議,考慮任何事情,都得從長線出發(fā)”。不要小打小鬧,不要想著賺快錢。

張玫笑道,來美國留學之前,自己哪里會這樣思考問題,那時候覺得商學院不就是學習怎么賺錢么?可來到哈佛以后,眼界、格局一下子打開了。

從哈佛畢業(yè)后,她越來越能自如地遵循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并將這些理念轉化為行動,開啟不設限的人生。

先是就職麥肯錫公司,但似乎沒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辭職,又背上行囊做起背包客周游世界,經歷過很多難忘的歷險,曾在岡仁波齊神山走到體力的極限,被尼泊爾人的帳篷所搭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兜兜轉轉,竟又回到故土。時隔多年,再次以客觀的眼光看家鄉(xiāng),她突然意識到云南資源的豐富程度,與世界最頂級的風景名勝相比毫不遜色,只是在國際上知名度還不高。

沒有人來開發(fā),哈佛的學生不會等著別人來做。2000年,張玫創(chuàng)立WildChina(碧山),以故鄉(xiāng)為起點,把中國的好山好水以她獨特的方式介紹給全世界。

聽上去是做旅行,但張玫從一開始就不打算按照“傳統(tǒng)”的路子走,創(chuàng)業(yè)的標簽也不是做旅行,而是做文化。

中國很美,但“打卡”式的旅游永遠只識冰山一角。消費主義所造就的景觀,正使得城市與城市、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越來越形同復制、大同小異。一如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所說:“人們踏遍千山,卻未總結任何經驗;人們縱覽萬物,卻未形成任何洞見?!?/p>

在張玫看來,旅行與讀書類似。當她試以人類學的視角、環(huán)境學的關照,切身擁抱自然、貼近人文,在旅行中總會有難以忘懷的深度體驗。于是招導游時,她告訴他們完全不必背什么導游詞,反而要講自己在當?shù)亻L大的故事,奶奶是怎么做飯,爺爺是如何收割。

比如云南大理的梅子很出名,就讓導游帶著去他家鄉(xiāng)看看,梅子怎么采,蜜餞如何做,梅子酒又是怎樣釀成的……以及重要的,當?shù)氐娜粘I?、人間煙火是什么樣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此建立旅行者和目的地間深層次的人文鏈接,開辟了中國品質旅行服務之先河。WildChina后來被美國《國家地理》,評為“全球最佳探險旅游公司”之一。

即便如此,張玫猶覺學無止境,前一陣子,她又去追20多歲時的志趣,想繼續(xù)在人類學領域深耕,到加州伯克利分校研究茶馬古道。她覺得,自己還正年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培養(yǎng)孩子,重在長線投資

和從小待在云南的張玫相比,她3個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已大為不同。跟著父母在中美之間搬過好多次家,上的學校也是類型五花八門,有公立有私立。身份上,一時半會兒說不清究竟屬于哪。

哪種成長經歷更好呢?張玫直言,時間線不夠長,還看不出來,“他們肯定有一部分的缺失,但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種對于世界的自如——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更輕松地融入進去?!?/p>

去讀博的第一天,張玫差不多是與孩子們一起開學。她說:“我覺得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可能就是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決定做得似乎挺“美式”——不是將父母的角色,全然圍繞著孩子。但張玫也不覺得自己的教育觀全都是美式的。

“一開始做父母的時候,總免不了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做參照物”,在很長時間里,她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踏踏實實方能前進,努力爭取才有收獲——非常傳統(tǒng)的中國人的理念。

在努力這事兒上,直到今天張玫也覺得,中美教育須得辯證看待

比方說中國孩子學中文,一筆一劃一撇一捺,字里行間都是刻苦的功夫,沒有一定程度的堅持、對于細節(jié)的注重,很難學到很高的水平;

數(shù)學也是如此,美國人對數(shù)字的不敏感程度,常常讓她嚇一跳。說白了,就是基礎教育不扎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了,單純的強硬手段到了美國,也會水土不服。張玫注意到,美國的學校常會用到“Agency”這個詞,比如說孩子應該“have agency”。

該“agency”,指的不是中介,而是主觀能動性?!斑@個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教育的特點?!?/p>

張玫在孩子的養(yǎng)育方面,贊同這一理念,也很重視agency。比如,小朋友偶爾會特別想要一件東西,很常見——但這事兒在她家有講究,也很有意思:

有次,女兒想再養(yǎng)一條狗,張玫表示不行,因為家里已經有一只,養(yǎng)一只的活兒已經很重了,怎么還能再養(yǎng)(拋出理由)。這時候,小朋友要么開始哭鬧,要么就此打住。

但張玫的女兒琢磨琢磨,居然一口氣寫了份9頁的PPT,詳細地闡述了再養(yǎng)條狗的好處,甚至是新狗如何與舊犬友好相處的可能性——簡直像一份迷你的企業(yè)方案。

孩子做的PPT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孩子做的PPT

一家人就這么坐在一塊兒,正經八百開了個會。張玫也不生氣,只是暗暗發(fā)笑:“這孩子就是有agency”。

中國語境里的耳提面命,或許夠直接,但往往無效。隨著孩子成長,張玫逐漸意識到,教育中最忌諱的,是做父母的,把跟孩子的溝通渠道完全堵住。親子間的信任,而且是長期達成的信任,太重要了!

“如果當孩子第一次跟你透露一點消息,就立刻采取打壓的方式,那么好,下次他什么也不會再說了,交流徹底堵死——所以我把重點放在,讓溝通渠道保持通暢。”

這種通暢,還表現(xiàn)在家里平等的氣氛上。張玫家經常會來往社會各界的很多朋友,只要不是非常正式的場合,不管來什么樣的客人,孩子也都是坐在成人的桌上,想問什么問題都可以問。這其實就是刻意地以對等的方式,給孩子跟成年人交流的機會。

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張玫表示,她的教育其實就三個點:給孩子指清一個大致的方向,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再就是陪伴和支持。

為人父母固然有期待,但方向只能是潛移默化地給,而不是下放指標。父母出身哈佛,孩子也一定要進藤校么?張玫明確地跟孩子們說,沒有這個必要,按自己的想法走就好。

她覺得,當孩子對某些東西想明白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再去逼他。至于最后是去大家都崇拜的斯坦福、哈佛,還是國內比較少聽說的文理學院,區(qū)別其實不大。

如果是在勉強的情況下,孩子得到一些東西,也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張玫認為,孩子在生活方面失去的,與藤校所帶來的增值是不對等的——“如果孩子最后身上的活力、激情、愛好、身體都給磨沒了,這才叫得不償失?!?/p>

她清醒意識到,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藤校,“像我家三個,我就知道他們有的適合,有的不適合,沒有必要拿同一個模子去套”——雖說仨孩子都不算天才,但學業(yè)不落下、成績還不錯,又有體育和興趣方面的愛好,這就足夠。

比如女兒迷上裁裁剪剪,經常會在二手店里買很多衣服回來重新做。張玫不覺得這是“不務正業(yè)”,反倒很支持?,F(xiàn)在,女兒甚至擁有自己的網站,銷售自己翻新和設計的衣服?!碍h(huán)保”二字不必刻意再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話說回來,鼓勵支持與任由放縱是一回事兒么?張玫繼續(xù)說了個故事:

有段時間,她帶孩子去練網球,開車來回要5個小時的車程。結果孩子總是在球場上打得漫不經心,很不認真。一兩個禮拜后,張玫跟孩子坐下開了個小會,平靜但認真地說:

“不是想讓你感到內疚,但如果你繼續(xù)這么吊兒郎當?shù)鼐毩?,我覺得,我沒受到足夠的尊重,也沒有必要花費這么多時間和精力陪著你?!?/p>

然后她給孩子提供了兩個選擇:要么,在練習場上打起精神來;要么,在家附近找地方自己隨便玩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強調,的確是要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也一定教會他們什么是尊重,美國的教育也并不是說“任爾東西南北風”。

經過這次開會后,孩子選擇了繼續(xù)堅持,在球場上打得格外認真努力,跟大人也沒鬧別扭——道理說明白了,進退都在自己手上。

說到底,張玫覺得培養(yǎng)孩子,跟哈佛商學院的理念其實是一樣的,要做長線投資。做生意不要緊盯著賺小錢,做教育也不要緊盯著從98分到100分。

正因此,張玫不但自己愛旅行,也經常喜歡帶孩子出去。旅行是最好的長線投資之一:不但鍛煉身體、拓展見聞,也增進關系……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她便提出了游學的概念,與國內的眾多學校合作,將游與學緊密結合。

“我最舍得投資的,就是帶孩子一起出行?!?/p>

不必坐大巴跟團,不必上豪華郵輪,有時甚至沒有什么花費,只是陪孩子在戶外徒步幾公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里三個孩子,她最喜歡的方式是一個個單獨帶出門,“這樣,可以不把時間都花在管后勤、吵架或者趕飛機這些事情上。就是放慢腳步,媽媽和孩子兩個人一起走,可以有一些共同的記憶?!?/p>

旅行中,有時候是大人看著小朋友,有時候是小朋友“逼著”大人。四月的地中海,張玫覺得這個季節(jié)太冷了,但孩子堅持要下水。沒有辦法,她就陪著一起下去,游了一會兒身體熱起來了,又覺得底下是個小天堂。就這樣,大人和孩子互相“逼”一把,張玫說,都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一點點,收獲都很大。

另外,旅行經常能讓孩子書中的東西“活過來”?!昂⒆釉谡n堂上研究過希臘的政治經濟,看到olive oil、葡萄酒等,沒有多少體會”,但當張玫真正帶著孩子到希臘,看到漫山遍野的橄欖樹,課本里的東西一下子變得生動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邊游,一邊學。她把朋友找來,做孩子的導游,一邊登希臘的山坡,一邊講述荷馬筆下偉大的史詩。伴隨著撲面而來的遠眺的風景,孩子聽得是意猶未盡,主動說:“媽媽,回家以后我們再把《奧德賽》重新讀一遍?!?/p>

內驅力的魔力,可見一斑。偉大的經典常常讓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激發(fā)起孩子的興味,同他們的切身體驗融合,經典也便不再遙遠。

旅途中所見,也是最好的美學教育。徒步時見到的那些美景,跟看到畢加索的畫,莫奈的畫,聽到貝多芬的音樂,不遑多讓。

張玫會對孩子說:“你記住現(xiàn)在的這個景色有多漂亮,以后生活里頭遇到再大困難的時候,你也可以想一想,世界上還有其它更多的美好等著你……”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國K12國際化教育。我們致力于專業(yè)、前沿、有高度、有溫度的內容。幫助學校和家長實現(xiàn)融合、創(chuàng)新、有效、以人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