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篇旅游文寫道,徐霞客再游浙江天臺山的寒巖與明巖,去桃源途中,兩次觀賞風光獨特的秀溪。緊接著,徐霞客游雁蕩山的老僧巖,進石梁洞,觀千姿百態(tài)的群峰,看龍鼻水像龍鱗龍爪的巖石。
壬申年(公元1632年)五月初九、初十,徐霞客和徐仲昭離別天臺山,抵達黃巖。太陽已偏西,他們從南門走出三十里,歇宿在八番的旅舍。

壬申年(公元1632年)五月十一,徐霞客和徐仲昭走二十里山路,登上盤山嶺。雁蕩山群峰猶如木芙蓉直插藍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撲入他們眼簾。
他們在大荊驛用過午飯后,向南渡過溪水,西邊山峰上點綴著一塊圓石,奴仆認定那是兩頭陀巖,徐霞客懷疑是老僧巖,但又不很像。
他們經(jīng)過章家樓時,才看清楚老僧巖的真實面目,穿著僧服,光著頭,形象逼真地直立著,高約百尺。它側(cè)邊有巖石像一孩童彎腰曲背跟隨,不過平時被老僧巖遮掩罷了。
他們離開章家樓,在山半腰找到石梁洞。洞門東向,洞門口有一石橋,從洞頂斜插在地上,如飛虹下垂。
他們從石橋側(cè)的縫隙中一層一層地拾級而上,上面高而寬敞、空闊。他們坐下休息了好一會,才從右邊的山麓越過謝公嶺,渡過一條溪澗,順著溪澗岸向西去靈峰。
他們剛轉(zhuǎn)過山腋,就見兩邊巖壁陡峭筆立,直亙云天,險峰重重疊疊,形態(tài)萬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擁,有的像并列的竹筍,有的像挺拔的靈芝,有的像筆一般直立,有的像頭巾一樣傾斜。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帳,水潭碧綠得像澄清的藍靛一般。
雙鶯峰如羽翼相接的雙飛鶯,五老峰酷似五位聯(lián)肩并行的老翁。他們走過景致幽奇地,到達靈峰寺,順靈峰寺側(cè)的山道登上靈峰洞。靈峰中部是空的,很特異地聳立于靈峰寺后,其側(cè)面有縫隙可進入。他們從縫隙處走過數(shù)十級石磴,直達山頂,深遠處的平臺方圓而寬敞,其中有十八羅漢等塑像。
他們坐在平臺上賞玩景色,直到暮色降臨才返回靈峰寺。

壬申年(公元1632年)五月十二,徐霞客和徐仲昭飯后,從靈峰右側(cè)山腳去尋覓碧霄洞。他們原路返回,到達謝公嶺下,經(jīng)過響巖,走到凈名寺路口,進入水簾巖。
所謂水簾巖,就是兩崖相夾,流水從崖頂上飄落而下。他們走出水簾谷來到靈巖寺。四面圍合著絕壁,摩天臂地,他們通過曲折小道進去,仿佛是另外開辟的廣闊世界。靈巖寺居中,向南,背后是屏霞嶂。
屏霞嶂頂部平而整齊,巖石呈紫色,高數(shù)百丈,寬與高相稱。屏霞嶂最高處,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介于屏霞嶂右脅與天柱峰當中的地方是龍鼻水。
龍鼻水的出水洞穴,從巖石縫隙一直向上,像靈峰洞,但小一些。洞穴內(nèi)巖石呈黃紫色,唯獨縫隙口的巖石有石紋一縷呈青紅色又濕潤,像龍鱗龍爪。巖石從洞頂部連貫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納手指,水就從石孔內(nèi)滴下來,注入石盆中。這就是屏霞嶂右邊的第一奇景了。

屏霞嶂西南面是獨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巖石的尖銳卻不相上下。獨秀峰之下是卓筆峰,高度有獨秀峰的一半,巖石的鋒銳卻與兩峰一般。南面山坳間,轟然向下飛瀉的,是小龍漱瀑布。玉女峰隔小龍漱瀑布與獨秀峰相對。
玉女峰頂開滿鮮艷的春花,很像玉女發(fā)髻上的裝飾。他們從這里經(jīng)過雙鶯峰,即以天柱峰為盡頭。雙鶯峰僅只有兩座山峰并列聳起,峰際有“僧拜石”,身穿僧衣,佝僂著身軀,很像老僧人。
屏霞嶂左脅,介于展旗峰中間地方,最前是安禪谷,安禪谷即屏霞嶂下巖。東南面是石屏風,形狀相似屏霞嶂,高度、寬處各是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盡頭處。
石屏風峰頂有“蟾蛛石”,與屏霞嶂側(cè)面的“玉龜石”相對。石屏風向南,展旗峰側(cè)面的褶皺中,有小徑一直通向峰頂,石磴級的盡頭處,有石門坎阻隔。他們俯身石門坎窺看,看不到地。展旗峰外有兩個圓孔,側(cè)面一個長孔,亮光從孔中射進來,別有一種境界,這就是天聰洞,是屏霞嶂左的第一奇景。
尖峰與高山重重疊疊,左右回環(huán)相對,奇異精巧的景致層出不窮,真不愧是天下奇觀!而小龍湫瀑布的水向下,流經(jīng)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橋橫跨溪流之上,靈巖寺的山門則面對石橋。石橋外,可看見含珠巖在天柱峰麓,頂珠峰則在展旗峰之上。
敬請關注“景致記錄”看古今美景,謝謝!
熱門跟貼